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为提高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应坚持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活化课堂教学;合理运用电教媒体;重视开展课外学习;努力改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电教媒体 课外学习 评价方式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得实效,是同仁们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意作引玉之砖。
一、积极活化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观主张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的发展,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以学生的无知和被动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要将探求知识的心理历程还给学生,我们历史教师绝不能仅做学生的简单引路人,而应该为学生拓展一条走向未来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潜能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们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使用“问题教学法”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进行“问题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性的问题。而这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绝大部分同学只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提不出问题,只是做了知识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标题)主要是因为以前的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分数,学生已习惯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很不适应。在这个时期教师就要让学生们不唯书、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空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
2.组织学生作主题演讲、谈学习体会
在每堂课前花3分钟左右,让学生作历史上的今人、史林漫游、我心中的伟人、难忘的教训等主题演讲,史料由学生自己子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请学生自己来评判,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每节课结束前留1~2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一句话总结,谈谈上了本节课后的体会、收获和困惑,简评出本节课的学习积极分子,给学生以激励、鞭策。
3.进行思辨式教学
如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发展情况,为学生的思辨作一些铺垫接着,引出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三种观点,即“基本否定、基本肯定和毁誉参半”,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热烈的思考和辨析:“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确切”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讲并及时做好记录,待学生活动结束后,将他们的意见进行归纳,并进行必要的评价。
二、合理使用电教媒体
实践证明,电教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形象直观、突破时空限制、提高课堂效果等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使用电教媒体时应注意的“度”过滥或过乱地运用电教媒体这不但不能使电教的优点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优点的异化”,(指电教结果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如传统教学条件下的结果)甚至产生“负效应”。(指电教结果与教师设计的预定目标相背离为此)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电教的程序化与学生的创造性问题
电教媒体所控制的教学流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势必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课堂氛围拘谨而不灵活,这种被电教媒体“捆住”手脚的结果就是失去了传统教学的得心应手,压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甚至不能抓住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控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鉴此,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电教的程序化与学生个性思维的创造性的关系,做到两者之间的合拍与整合。
2.授课的演示与学习的交流性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的。而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知识是双向传递的使用。现代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演示和交流,人机之间缺少“友好”的交流,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说还称不上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用电教手段进行分步提示演讲,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时解决,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3.教师的主导性与电教媒体的辅助性问题
许多教师在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时,一堂课从头到尾手按鼠标,企图以电教代替教师,这种使“执教者手忙脚乱,学习者眼花缭乱,听课者心烦意乱”的做法,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手段的作用,教师应抓住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那么,一堂课在什么时候使用电教媒体的效果才会较好呢了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确立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以把握最佳时机。通常情况下,不妨在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使用
如讲授“三国鼎立”之前,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片头曲,以吸引学生,唤起其求知欲。
(2)释疑解难时使用
如在讲“三大战役”的有关地图时,可将解放军进攻、敌人逃窜的线路分别用红、蓝两色箭头表示进攻及逃跑时不同的方向编好程序。同时在表现解放军包围、歼敌的过程时,可在战争地点显示已制作好的“爆炸”形状的色块,配以“爆炸”声效。这样做,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很奏效。
(3)启迪思维时运用
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播放电视剧《北洋水师》中的几个剪切片段:邓世昌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避战自保”;慈禧正筹备万寿庆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洋舰队的实力在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毁于日军手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难分析出其中的原因。总之,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电教媒体的辅助性结合起来,才能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开展课外学习
课内学习是有限的,要以课外学习为补充,两者可相得益彰。我们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和社会,去收集材料,思考问题。笔者曾组织学生参与的“假如让我来备历史课”的活动,是学生课外学习的成功例子学生在活动中,对教师用的参考书籍、挂图、学具书进行钻研,积极思考讲什么,怎么讲这些内容,既能使学生动手动脑,又能使学生体味到教师劳动的艰辛。
再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列强侵华史时,让学生们课后自己去收集资料、图片来做一个模拟的时事报道 ——侵略与反抗。学生们积极的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观看影视资料、收集图片、实物、史料等,然后写成时事报道,报道按标题、作者、撰稿时间、内容、评价的要求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选出若干篇到班级班比。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不但掌握了知识、丰富了课外生活,同时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努力改革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形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理想环境,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心态,使学生各展其潜能,人人创造出最好的自我。基于这一点必须做到:
1.承认学生的差异
在实践中,应掌握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目前大部分学困生很难甚至无法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因此,就感到学习乏味,从而带来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同一问题可对“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学困生”,主要让他们掌握问题的“基础知识层面”;对“中等生”,主要让他们掌握问题的“一般深化层面”;而对“优生”,则要求他们把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程度。例如对“英国的圈地运动”,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第一层(鼓励学困生思考回答)为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劳动力的;第二层(启发中等生思考回答)为结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说明圈地运动的血腥本性;第三层(引导优生积极探索)为《共产党宣言》中说,“英自耕农反圈地运动,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如何评价这一观点,该观点的着眼点是什么。
2.施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表现在教育态度上,即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就是激励、宽容和提醒学生集中表现出一个“导”字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和激励,从而让学生充满自信,把求知当成人间莫大的快乐,在“我一定能成功”的自信中,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迈向成功。
3.允许学生失败
名目繁多的竞赛、考试常常使学生陷入“失败”的境地,无疑,这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心理。为此,我们首先要允许学生失败,要教育学生:“失败固然给人打击,但也能催人奋进,使人得到磨练。每战胜一个困难,每经历一次挫折,就会获得一次新的体验,得到新的心理健全和心理自由”。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确立合适的目标,要告诫学生,个人追求的目标一定要与现实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否则很难成功。此外,还要教给学生对待失败的方法,如注意力迁移法、情绪释放法等等,从而让学生求得心理的平衡。
4.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将学习过程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考查;②考试试卷的类型,题目要给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自山空间;③单一目标评价向多元目标评价发展。
综上所述,从多方面积极进行历史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其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学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中国教育报》.
[3]《历史教学杂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小湖中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电教媒体 课外学习 评价方式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得实效,是同仁们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意作引玉之砖。
一、积极活化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观主张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的发展,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以学生的无知和被动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要将探求知识的心理历程还给学生,我们历史教师绝不能仅做学生的简单引路人,而应该为学生拓展一条走向未来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潜能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们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使用“问题教学法”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进行“问题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性的问题。而这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绝大部分同学只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提不出问题,只是做了知识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标题)主要是因为以前的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分数,学生已习惯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很不适应。在这个时期教师就要让学生们不唯书、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空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
2.组织学生作主题演讲、谈学习体会
在每堂课前花3分钟左右,让学生作历史上的今人、史林漫游、我心中的伟人、难忘的教训等主题演讲,史料由学生自己子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请学生自己来评判,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每节课结束前留1~2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一句话总结,谈谈上了本节课后的体会、收获和困惑,简评出本节课的学习积极分子,给学生以激励、鞭策。
3.进行思辨式教学
如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发展情况,为学生的思辨作一些铺垫接着,引出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三种观点,即“基本否定、基本肯定和毁誉参半”,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热烈的思考和辨析:“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确切”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讲并及时做好记录,待学生活动结束后,将他们的意见进行归纳,并进行必要的评价。
二、合理使用电教媒体
实践证明,电教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形象直观、突破时空限制、提高课堂效果等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使用电教媒体时应注意的“度”过滥或过乱地运用电教媒体这不但不能使电教的优点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优点的异化”,(指电教结果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如传统教学条件下的结果)甚至产生“负效应”。(指电教结果与教师设计的预定目标相背离为此)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电教的程序化与学生的创造性问题
电教媒体所控制的教学流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势必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课堂氛围拘谨而不灵活,这种被电教媒体“捆住”手脚的结果就是失去了传统教学的得心应手,压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甚至不能抓住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控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鉴此,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电教的程序化与学生个性思维的创造性的关系,做到两者之间的合拍与整合。
2.授课的演示与学习的交流性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的。而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知识是双向传递的使用。现代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演示和交流,人机之间缺少“友好”的交流,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说还称不上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用电教手段进行分步提示演讲,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时解决,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3.教师的主导性与电教媒体的辅助性问题
许多教师在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时,一堂课从头到尾手按鼠标,企图以电教代替教师,这种使“执教者手忙脚乱,学习者眼花缭乱,听课者心烦意乱”的做法,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手段的作用,教师应抓住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那么,一堂课在什么时候使用电教媒体的效果才会较好呢了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确立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以把握最佳时机。通常情况下,不妨在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使用
如讲授“三国鼎立”之前,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片头曲,以吸引学生,唤起其求知欲。
(2)释疑解难时使用
如在讲“三大战役”的有关地图时,可将解放军进攻、敌人逃窜的线路分别用红、蓝两色箭头表示进攻及逃跑时不同的方向编好程序。同时在表现解放军包围、歼敌的过程时,可在战争地点显示已制作好的“爆炸”形状的色块,配以“爆炸”声效。这样做,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很奏效。
(3)启迪思维时运用
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播放电视剧《北洋水师》中的几个剪切片段:邓世昌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避战自保”;慈禧正筹备万寿庆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洋舰队的实力在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毁于日军手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难分析出其中的原因。总之,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电教媒体的辅助性结合起来,才能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开展课外学习
课内学习是有限的,要以课外学习为补充,两者可相得益彰。我们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和社会,去收集材料,思考问题。笔者曾组织学生参与的“假如让我来备历史课”的活动,是学生课外学习的成功例子学生在活动中,对教师用的参考书籍、挂图、学具书进行钻研,积极思考讲什么,怎么讲这些内容,既能使学生动手动脑,又能使学生体味到教师劳动的艰辛。
再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列强侵华史时,让学生们课后自己去收集资料、图片来做一个模拟的时事报道 ——侵略与反抗。学生们积极的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观看影视资料、收集图片、实物、史料等,然后写成时事报道,报道按标题、作者、撰稿时间、内容、评价的要求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选出若干篇到班级班比。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不但掌握了知识、丰富了课外生活,同时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努力改革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形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理想环境,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心态,使学生各展其潜能,人人创造出最好的自我。基于这一点必须做到:
1.承认学生的差异
在实践中,应掌握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目前大部分学困生很难甚至无法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因此,就感到学习乏味,从而带来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同一问题可对“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学困生”,主要让他们掌握问题的“基础知识层面”;对“中等生”,主要让他们掌握问题的“一般深化层面”;而对“优生”,则要求他们把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程度。例如对“英国的圈地运动”,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第一层(鼓励学困生思考回答)为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劳动力的;第二层(启发中等生思考回答)为结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说明圈地运动的血腥本性;第三层(引导优生积极探索)为《共产党宣言》中说,“英自耕农反圈地运动,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如何评价这一观点,该观点的着眼点是什么。
2.施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表现在教育态度上,即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就是激励、宽容和提醒学生集中表现出一个“导”字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和激励,从而让学生充满自信,把求知当成人间莫大的快乐,在“我一定能成功”的自信中,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迈向成功。
3.允许学生失败
名目繁多的竞赛、考试常常使学生陷入“失败”的境地,无疑,这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心理。为此,我们首先要允许学生失败,要教育学生:“失败固然给人打击,但也能催人奋进,使人得到磨练。每战胜一个困难,每经历一次挫折,就会获得一次新的体验,得到新的心理健全和心理自由”。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确立合适的目标,要告诫学生,个人追求的目标一定要与现实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否则很难成功。此外,还要教给学生对待失败的方法,如注意力迁移法、情绪释放法等等,从而让学生求得心理的平衡。
4.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将学习过程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考查;②考试试卷的类型,题目要给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自山空间;③单一目标评价向多元目标评价发展。
综上所述,从多方面积极进行历史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其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学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中国教育报》.
[3]《历史教学杂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小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