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穆朗玛、K2、干城章嘉、洛子、马卡鲁、卓奥友、道拉吉里、马纳斯鲁、南迦帕尔巴特、安纳普尔娜、迦舒布鲁姆I、布洛阿特、迦舒布鲁姆II、希夏邦马—壮哉!这些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名称,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每个名字之下,都是如此广袤的冰川、雪壁、海子、石头、苍凉、雄鹰的遥远世界。世界最高的14座8000米山峰,皆分布于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仅当登山季来临时,在这些山区里,尤其是珠峰的南坡(尼泊尔)、北坡(中国西藏)的大本营里,人类活动才会频繁起来。
今天,商业登山纷纭,登珠峰都易引起话题甚至争议。但,普世之上的文化、新闻与舆论传播,则对早年代的登山者们,给予了一致肯定及地位。
在1959年5月29日,希拉里和丹增作为站在珠峰顶上的最早人类,他们的体验穿透了他们的生命与心灵。14座8000米的人类攀登,以1950年安纳普尔娜为开始,以1964年的希夏邦马为结束,正好为14年。登山探险历史上,记录下每个线路的登顶者。这个14年,是真正本质意义上的登山探险。
14年,命运的巧合?这些伟大的8000米山峰,都是无数人的梦想与野心。无论是商业客户,还是非商业的自主登山者。
1992 年5月,新西兰人霍尔和鲍尔,带领6名商业客户登上了珠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8000米商业攀登,成就不凡。自此,有不少欧美自主登山者效仿他们,开始聘请夏尔巴人来协助客户登珠峰。这就是商业珠峰的起源,也是商业8000米的最早源头。从1992年到1995年,霍尔的新西兰队探险咨询公司总共带领了40余名客户登顶珠峰。他的公司,是高海拔8000米商业登山界的最早旗舰。
那么,什么是商业登山?
自主登山者如希拉里、梅斯纳尔等,能力强大,有无夏尔巴人的帮助于他们影响不大。中早期的欧美商业公司,更多高山向导也为非夏尔巴人,初期夏尔巴人主要角色是背夫。今天,商业登山客户们,则需夏尔巴人或藏族向导们提供更系统的服务:物资运输、营地建设、烧水做饭、铺床与睡袋、布置路绳、线路修通、登山带队、佩戴氧气及补给、救援服务,客户只需挪动双腿走动。客户提供资金来弥补自己登山体能、经验等综合能力的不足,实现他们登顶高山的愿望。
1993年,霍尔公司的商业8000米业绩依然不错,在他们成功带领7名客户登顶珠峰的同天,共有40人也登顶珠峰,其中十多名是登山服务的夏尔巴人,近一半人为自助型或半自助的登山者,还有五六名属于其他商业公司的客户。正如今天商业8000米在国际上,各种事件易引起社会争论一样,在当初商业8000米起源时,也被人们讨论和发表异议。
“收取金钱来护送新手菜鸟们登上珠峰,这是对这座山峰的大不敬。”当时发表异议的重量级人物,是8000米自主登山的泰斗:埃德蒙德·希拉里。霍尔的这位老乡,这位世界登山史上的杠“把子”,强烈批评霍尔推动珠峰商业化的行为。
历史风云变幻。在1993年,鲍尔死于卓奥友,霍尔此后独自支撑商业公司运营,直到1996年著名的“绝命海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山难事件:在这次事件当中,霍尔自己死于珠峰,后期的商业珠峰探险公司美国“疯狂山峰”创始人斯科特也死于珠峰。但,这两家8000米商业探险公司,自此成为两把火种,把8000米商业运作模式、产品效应,流传了下来。
今天,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马纳斯鲁峰、布洛阿特峰,都形成了较系统化的商业登山产品线:中国及尼泊尔的政府机构颁发登山许可证,客户购买,并有相关的公司提供成型的高山向导及协作服务。而其他8000米山峰,则因线路难度大、风险较大、交通及成本、名气程度等原因,商業服务氛围则相对薄弱些,商业客户也相对稀少,只有少数自助或半自助型的登山者,才去攀登。
在2017年和2018年,单尼泊尔国每年注册的珠峰登山者,都在接近400名左右,每个人的注册资金在1万美元左右,商业登珠峰及其他喜马拉雅的高山旅游,给尼泊尔的民间及政府带来数千万美元的收入。希拉里爵士生前,一直致力帮助夏尔巴人的教育与生存。他曾批评的霍尔开创的商业登山,其实,到今天已成为尼泊尔的旅游经济支柱之一。即使今天,新西兰人在珠峰高山探险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依然比较强大,如当今时代的罗塞尔公司。
1996年珠峰山难事件,是珠峰历史上最大的死亡年之一。从那之后直到2014年,尼泊尔的8000米商业登山尤其是珠峰商业,就开始上了高速轨道。参与的商业客户人数逐年增加,同时,也影响到中国侧的商业8000米启动:2003年中国珠峰北侧,开始了商业型客户登珠峰的试水。
自此之后,基于珠峰商业的登山渐渐扩大了规模,也逐渐扩大到马纳斯鲁、卓奥友、洛子等山峰。
2014年到2015年,是珠峰攀登商业历史上最萧条的两年。2014年,在昆布冰川有16名夏尔巴人因冰塔坍塌遇难,当年夏尔巴人集体罢工;2015年,则是尼泊尔大地震。这两个偶然也必然的灾难之年,对商业珠峰及商业8000米起了一定的“刹车”作用。
自2016年商业珠峰恢复元气之后,到今天,商业8000米的国际登山领域,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前行。参与8000米商业攀登的客户群越来越壮大,对两国尤其尼泊尔的高山旅游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大。今天中国侧只有有限的几家商业公司运营8000米,尼泊尔一侧则大大小小有上百家公司运营商业8000米,这其中近半是外国登山人士的公司聘请夏尔巴合作,其余的则是尼泊尔本土的商业公司,不少都是新一代的夏尔巴成立的。 这恐怕是故去的希拉里、霍尔等都没有想到的。
2003年,在人类首登珠峰50周年之际,也是珠峰首登之后的50年之后,在中国一侧,有中国业余登山队A、B两组的队员,先后成功登顶珠峰,掀开了中国业余登山队登顶珠峰的全新一页。
2003年的攀登,相对是社会名人达人的登顶,一方面中国的业余登山者争取到一些赞助,这是客户方;在产品供应方,有着官方背景的西藏登山协会、圣山探险公司等,则在摸索提供高海拔的商业登山服务。
2007年到2008年,由于奥运之年,珠峰商业登山相对让位于火炬登珠峰等活动。在2009年,则继续正式进入中国式商业珠峰的轨道发展:该年,有20余名中国的业余登山者,经由西藏圣山探险登山服务公司护送登顶,该年的珠峰商业报价为每人33万元人民币。
从2009年至今,基于珠峰、卓奥友两座热门山峰,形成了中国侧的商业8000米比较固定的模式。卓奥友也被公认为8000米山峰里,相对比较容易的山峰(常规线路),中国商业客户更多人在登顶珠峰的报名时,往往是经由7000米级的慕士塔格峰到8000米级的卓奥友峰,再到珠峰这样的升级之路。
从历史里程碑的意义角度来讲,在希拉里等人登顶珠峰以后,1950年代是世界政局的冷战之年。中国一直期望能在登山领域实现珠峰登顶,那代表和意味着国家精神的胜利。1958年,中国登山协会正式成立,同年,效仿前苏联体育与模式的《登山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颁出。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
今天,希拉里、丹增所开创的珠峰传统南坡线路,以及中国北坡传统线路,是商业登珠峰最传统、最基础的两条热门产品线。2001年,西藏圣山探险公司成立,可谓中国高山探险商业操作模式的起源;而2003年,则是中国商业8000米山峰的执行元年。
今天(2017~2018年),中国侧的商业珠峰,执行的策略相比尼泊尔来说比较保守:相关程序比较烦琐,选择性更为狭窄。只能经由西藏登山协会注册,由圣山探险等两家公司提供商业服务,每年的人数也基本控制在30人之内,费用明码标价,统一 35万元。在舆论上或有人会争议,中国侧8000米商业攀登的垄断行为。
在中国民间商业8000米的发展上,不可能回避一个人,就是已故的登山者杨春风。2007年5月 ,杨春风带领一支业余登山队登顶珠峰,客户为4名成员,但在商业服务方面,实质内容大都由圣山探险的藏族队员提供。2009年5月,杨春风作为领队,带8名客户队员再次登顶珠峰。这两次的商业模式,执行层面是圣山探险公司提供的较有力的高山商业服务,而杨春风等提供客户招募渠道。
或许,中国民间商业8000米的另一个标志,应属2009年的马纳斯鲁峰(8163米)。杨春风作为领队及领攀者,招募了国内的几位登山者,同时聘请了尼泊尔的夏尔巴协作队员,带领8名客户登顶马纳斯鲁峰。自此,马纳斯鲁峰成为中国商业8000米攀登的热门山峰,而这是一座属于尼泊尔的独立8000米山峰。杨春风本人,之后在2010年、2011年带领几位客户登顶,奠定了先登马纳斯鲁再登珠峰的8000米山峰阶梯攀登形式。卓奥友之后升级中国侧珠峰北坡,马纳斯鲁之后升级尼泊尔侧珠峰南坡——这是今天最成熟的两个产品升级过程。在这一点上,杨春风本人也受到尼泊尔乃至国际商业登山领域的认可。
中国西藏登山队的14座8000米则始于1990年,当时商业登山尚未开始。所以,西藏登山队对于中国商业8000米的历史贡献、摸索之路,提供了更多的信心与资讯。相对来讲,或许很多人都对藏队的这个开创性有所忽视。
2010年5月,杨春风带领中国商业客户登顶道拉吉里峰,但最终,这是一个失败的商业活动,结果有3名客戶在山上遇难,这也是中国式民间登山商业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历史性时刻。与其具备较高的个人自主攀登能力相比,杨春风及公司的高山管理、商业服务,是被诟病和质疑的。纵然8000米高海拔商业是有风险的,更多时杨春风探险公司定价也相对低廉,这是系统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回避借口。
2013年,杨春风、饶剑峰等在南迦帕尔巴特峰遇难之后,杨春风的几名前同事及国内其他登山者发起的商业机构,继续选择在尼泊尔进行商业8000米的操作模式。这些机构,有着自己相对可行的口碑、客户渠道、生存模式。其中,凯途高山、巅峰探游等品牌类似于欧美罗塞尔公司,创始人本身的登山思维与能力相对清晰,因此其8000米商业产品不比欧美公司弱。
从国内招募客户,去登尼泊尔的马纳斯鲁、南侧珠峰,这是目前中国式的民间型商业8000米的模式。这样的方式,在未来会持续一段时间。毕竟,尼泊尔的夏尔巴向导有着比较自由、相对丰富的选择性,总体体力、能力相对强大很多,中国的商业客户人数有比较大的基础。中国式的8000米代理人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其合理的生存空间。
对比1992年到1996年,乃至到今天的珠峰商业,当年霍尔的新西兰探险咨询、斯科特的疯狂山峰,都是这样的协同方式。来自国外的有一定登山及管理经验的登山者,在自己熟悉的国家招徕商业客户,聘请尼泊尔夏尔巴人作为中坚协作及向导。从而带领客户登顶,实现产品的执行方案。
在中国西藏,情况则有所不同。从山峰资源的地理位置,中国侧的卓奥友、珠峰的商业登山,基本上为圣山探险、雅拉香波等两家公司掌控。其拥有西藏登山学校等强大的协作资源,在商业招募上则比较保守,对外招徕的客户人数往往有限制。商业氛围不浓厚,但西藏8000米商业登山的实力,是举世公认的。
旗云缠绕高大的山峰,雄鹰在天空中翱翔……在8000米攀登商业化之前,这些8000米山峰的山谷里,永远都是安静、荒凉的。
当春秋两季登山的商业团队离去,地球上的最高处又恢复了它的常态,也留下了人类的遗骸。在人类探险历史上,这些伟大的山峰,是人类一代代优秀登山家的梦想,是他们探险史诗的宏伟背景,更是巨大而沉重的墓碑。登山,在非信息化的过去时代,一直是孤独的运动,8000米高峰的体验,在旧时代如此个人化—这本身就是登山的本质之一。
自1953年人类首次登顶珠峰至今,全世界已经有6000多人次、4000多人登顶世界之巅,这其中,夏尔巴人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因为在1993年珠峰商业登山出现之前的40年里,全世界总共才有485人次登顶珠峰。而珠峰商业登山出现之后的20年中,则有6000余人次登顶,绝大多数是夏尔巴带着客户完成的。
在尼泊尔的今天,夏尔巴人接受到更好的商业服务培训、技能培训,基于他们先天的身体能力,登顶珠峰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对于客户来说,其安全系数及登顶率已经提高数倍。
自1992年首次珠峰商业登山,开创了8000米商业登山的先河后,在尼泊尔一侧8000米山峰上,高山服务的向导,逐渐由西方登山者慢慢转为夏尔巴人。从那以后,在珠峰南、北两侧的传统攀登线路上,夏尔巴人就成为了客户们的骨干高山向导、协作。在2003年之后,中国侧的珠峰北坡,则增加了中国的藏族向导和协作。
或许存在即合理。现实情况是,今天上到80岁的日本老先生,下至13岁的印度小女生(尼泊尔现在已经严格管控登珠峰的年龄限制),商业登山公司的服务体系,帮助越来越多普通人实现了登顶世界最高的梦想。
假如希拉里爵士还活着,不知道他会如何看待这些。霍尔、斯科特呢?他们会如何看待他们播种的这些商业8000米体系?当年,后两者都是陪伴客户登顶,而今天的8000米商业攀登,则情形参差不齐,能亲自陪伴客户登顶的商业领队,屈指可数。
从1923年到2018年,在尼泊尔侧登珠峰遇难人数共180多人,夏尔巴人占了将近1/3,于夏尔巴向导来说,高海拔商业服务中的死亡风险依然存在。他们的平均收入算不上高,但在人均年收入约700美元的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依靠每年3个月的登山季能赚取约5000美元也是不错的收入了,这也成为他们核心的经济来源,付出几个月的巨大风险和辛苦,来维持一年的家庭生活。随着商业珠峰的客户逐渐增加,在高海拔对商业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这是夏尔巴人的生存方式,是一个高风险、两难的职业。这是尼泊尔的现状。
中国的民间商业策划和组织者,得益于杨春风的尝试、努力及道路开辟,也得益于尼泊尔的夏尔巴基础。中国一侧,藏族向导的强大基础,也是商业8000米的先天优越条件。
1992年商业8000米出现之后,到今天基本覆盖了每一座山峰。自从“登山皇帝”梅斯纳尔完攀14座8000米之后,在8000米登山领域出现了一个追逐14座大满贯的目标。完成全部8000米山峰登顶的,不过区区30余人,最近这些年很多完攀者采取商业登山或半自助(参与计划,有一定自我能动力)完成,国际登山领域同样给予这些完攀者相当高的评价。在西藏登山队14座8000米之后(国际认为是13座),罗静的13座8000米也得到认同。在这个领域,以希夏邦马、布洛阿特等为标志,都有真假顶峰的说法。
对于个人的8000米—商业?自主?业余?专业?这是特定的定语、标签、分类吗?山峰,对于所有人的态度其实都是一致的,它真实存在于那里。山峰永远没有太多变化,而人类的状态、观念、文明文化、能力,都在变化当中。
如何区分商业登山和自主登山?
个人认为,攀登者有自主意识及自主参与能力,这是一个分界线。如杨春风登K2时,负责了很多的修路、领攀路段,这也得到登山界的认可。当然这个分界线相对有点模糊,总体上讲,如果一个登山者参与线路设计、登山计划,參与修路、自主运输,那他应该就是较纯粹的自主登山。如果参与部分,尤其是实干了修路、运输,也依然可以认为他自主成分更多。如果全然放弃以上主动参与,仅是跟随攀登,那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客户,即使他爬上了K2或是安纳普尔娜—当然,作为商业客户登顶这两座山,在体能及运气方面,也都属于上佳的。
攀登8000米山峰是极端个人化的事情,追求目标还是追求标签,这是个人的问题,但也和社会名声、个人社会收益挂钩。所以,有些商业登山被戏谑为“保姆式”登山。
“为什么要登山?为什么要去爬珠峰?”这不仅仅是登山运动话题,更是一个哲学及生命的问题。在商业领域,在生活里,无论是从商或是自主登山,人类都公认:真实的伟大价值,在于每个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价值观是否合一,简言之,就是登山沉淀下来的是精神的纯粹、真诚和伟大。
正如有些商业探险公司宣传所说:
“那么,你渴望冒险了!也许你梦想游历七大洲或者站在高山之巅。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不敢将梦想付诸实践,或与人分享梦想,或承认内心强烈渴望的存在。”
“探险咨询公司致力于组织和向导登山探险活动。我们善于将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将与您一起实现您的目标。我们不会将您拖上山—您必须努力工作—但我们保证会最大限度地为您提供安全感和成功的机会。”
因此,无论是商业还是非商业,30年前霍尔的那种精神,依然在今天被世人所认可。他本人遇到不幸,但在当初古典主义的商业开创中,他身体力行,有着相对真实的登山服务精神,也保持着自己的登山追求。
我们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安全与成功。8000米山峰,其高大、名声、外在,恰好给出这样一个戏台。但一颗寻找安全、追逐成功的心灵,并不拥有智慧。
登的是珠峰还是其他8000米山峰,登顶与否,这些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因为每个人面对的,都有人世间最简单、最真实的事实,我们都会死亡,我们都有唯一的不变的真实:
那就是自己。
国际风云之今夕
今天,商业登山纷纭,登珠峰都易引起话题甚至争议。但,普世之上的文化、新闻与舆论传播,则对早年代的登山者们,给予了一致肯定及地位。
在1959年5月29日,希拉里和丹增作为站在珠峰顶上的最早人类,他们的体验穿透了他们的生命与心灵。14座8000米的人类攀登,以1950年安纳普尔娜为开始,以1964年的希夏邦马为结束,正好为14年。登山探险历史上,记录下每个线路的登顶者。这个14年,是真正本质意义上的登山探险。
14年,命运的巧合?这些伟大的8000米山峰,都是无数人的梦想与野心。无论是商业客户,还是非商业的自主登山者。
1992 年5月,新西兰人霍尔和鲍尔,带领6名商业客户登上了珠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8000米商业攀登,成就不凡。自此,有不少欧美自主登山者效仿他们,开始聘请夏尔巴人来协助客户登珠峰。这就是商业珠峰的起源,也是商业8000米的最早源头。从1992年到1995年,霍尔的新西兰队探险咨询公司总共带领了40余名客户登顶珠峰。他的公司,是高海拔8000米商业登山界的最早旗舰。
那么,什么是商业登山?
自主登山者如希拉里、梅斯纳尔等,能力强大,有无夏尔巴人的帮助于他们影响不大。中早期的欧美商业公司,更多高山向导也为非夏尔巴人,初期夏尔巴人主要角色是背夫。今天,商业登山客户们,则需夏尔巴人或藏族向导们提供更系统的服务:物资运输、营地建设、烧水做饭、铺床与睡袋、布置路绳、线路修通、登山带队、佩戴氧气及补给、救援服务,客户只需挪动双腿走动。客户提供资金来弥补自己登山体能、经验等综合能力的不足,实现他们登顶高山的愿望。
1993年,霍尔公司的商业8000米业绩依然不错,在他们成功带领7名客户登顶珠峰的同天,共有40人也登顶珠峰,其中十多名是登山服务的夏尔巴人,近一半人为自助型或半自助的登山者,还有五六名属于其他商业公司的客户。正如今天商业8000米在国际上,各种事件易引起社会争论一样,在当初商业8000米起源时,也被人们讨论和发表异议。
“收取金钱来护送新手菜鸟们登上珠峰,这是对这座山峰的大不敬。”当时发表异议的重量级人物,是8000米自主登山的泰斗:埃德蒙德·希拉里。霍尔的这位老乡,这位世界登山史上的杠“把子”,强烈批评霍尔推动珠峰商业化的行为。
历史风云变幻。在1993年,鲍尔死于卓奥友,霍尔此后独自支撑商业公司运营,直到1996年著名的“绝命海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山难事件:在这次事件当中,霍尔自己死于珠峰,后期的商业珠峰探险公司美国“疯狂山峰”创始人斯科特也死于珠峰。但,这两家8000米商业探险公司,自此成为两把火种,把8000米商业运作模式、产品效应,流传了下来。
今天,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马纳斯鲁峰、布洛阿特峰,都形成了较系统化的商业登山产品线:中国及尼泊尔的政府机构颁发登山许可证,客户购买,并有相关的公司提供成型的高山向导及协作服务。而其他8000米山峰,则因线路难度大、风险较大、交通及成本、名气程度等原因,商業服务氛围则相对薄弱些,商业客户也相对稀少,只有少数自助或半自助型的登山者,才去攀登。
在2017年和2018年,单尼泊尔国每年注册的珠峰登山者,都在接近400名左右,每个人的注册资金在1万美元左右,商业登珠峰及其他喜马拉雅的高山旅游,给尼泊尔的民间及政府带来数千万美元的收入。希拉里爵士生前,一直致力帮助夏尔巴人的教育与生存。他曾批评的霍尔开创的商业登山,其实,到今天已成为尼泊尔的旅游经济支柱之一。即使今天,新西兰人在珠峰高山探险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依然比较强大,如当今时代的罗塞尔公司。
1996年珠峰山难事件,是珠峰历史上最大的死亡年之一。从那之后直到2014年,尼泊尔的8000米商业登山尤其是珠峰商业,就开始上了高速轨道。参与的商业客户人数逐年增加,同时,也影响到中国侧的商业8000米启动:2003年中国珠峰北侧,开始了商业型客户登珠峰的试水。
自此之后,基于珠峰商业的登山渐渐扩大了规模,也逐渐扩大到马纳斯鲁、卓奥友、洛子等山峰。
2014年到2015年,是珠峰攀登商业历史上最萧条的两年。2014年,在昆布冰川有16名夏尔巴人因冰塔坍塌遇难,当年夏尔巴人集体罢工;2015年,则是尼泊尔大地震。这两个偶然也必然的灾难之年,对商业珠峰及商业8000米起了一定的“刹车”作用。
自2016年商业珠峰恢复元气之后,到今天,商业8000米的国际登山领域,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前行。参与8000米商业攀登的客户群越来越壮大,对两国尤其尼泊尔的高山旅游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大。今天中国侧只有有限的几家商业公司运营8000米,尼泊尔一侧则大大小小有上百家公司运营商业8000米,这其中近半是外国登山人士的公司聘请夏尔巴合作,其余的则是尼泊尔本土的商业公司,不少都是新一代的夏尔巴成立的。 这恐怕是故去的希拉里、霍尔等都没有想到的。
中国高海拔商业攀登
2003年,在人类首登珠峰50周年之际,也是珠峰首登之后的50年之后,在中国一侧,有中国业余登山队A、B两组的队员,先后成功登顶珠峰,掀开了中国业余登山队登顶珠峰的全新一页。
2003年的攀登,相对是社会名人达人的登顶,一方面中国的业余登山者争取到一些赞助,这是客户方;在产品供应方,有着官方背景的西藏登山协会、圣山探险公司等,则在摸索提供高海拔的商业登山服务。
2007年到2008年,由于奥运之年,珠峰商业登山相对让位于火炬登珠峰等活动。在2009年,则继续正式进入中国式商业珠峰的轨道发展:该年,有20余名中国的业余登山者,经由西藏圣山探险登山服务公司护送登顶,该年的珠峰商业报价为每人33万元人民币。
从2009年至今,基于珠峰、卓奥友两座热门山峰,形成了中国侧的商业8000米比较固定的模式。卓奥友也被公认为8000米山峰里,相对比较容易的山峰(常规线路),中国商业客户更多人在登顶珠峰的报名时,往往是经由7000米级的慕士塔格峰到8000米级的卓奥友峰,再到珠峰这样的升级之路。
从历史里程碑的意义角度来讲,在希拉里等人登顶珠峰以后,1950年代是世界政局的冷战之年。中国一直期望能在登山领域实现珠峰登顶,那代表和意味着国家精神的胜利。1958年,中国登山协会正式成立,同年,效仿前苏联体育与模式的《登山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颁出。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
今天,希拉里、丹增所开创的珠峰传统南坡线路,以及中国北坡传统线路,是商业登珠峰最传统、最基础的两条热门产品线。2001年,西藏圣山探险公司成立,可谓中国高山探险商业操作模式的起源;而2003年,则是中国商业8000米山峰的执行元年。
今天(2017~2018年),中国侧的商业珠峰,执行的策略相比尼泊尔来说比较保守:相关程序比较烦琐,选择性更为狭窄。只能经由西藏登山协会注册,由圣山探险等两家公司提供商业服务,每年的人数也基本控制在30人之内,费用明码标价,统一 35万元。在舆论上或有人会争议,中国侧8000米商业攀登的垄断行为。
在中国民间商业8000米的发展上,不可能回避一个人,就是已故的登山者杨春风。2007年5月 ,杨春风带领一支业余登山队登顶珠峰,客户为4名成员,但在商业服务方面,实质内容大都由圣山探险的藏族队员提供。2009年5月,杨春风作为领队,带8名客户队员再次登顶珠峰。这两次的商业模式,执行层面是圣山探险公司提供的较有力的高山商业服务,而杨春风等提供客户招募渠道。
或许,中国民间商业8000米的另一个标志,应属2009年的马纳斯鲁峰(8163米)。杨春风作为领队及领攀者,招募了国内的几位登山者,同时聘请了尼泊尔的夏尔巴协作队员,带领8名客户登顶马纳斯鲁峰。自此,马纳斯鲁峰成为中国商业8000米攀登的热门山峰,而这是一座属于尼泊尔的独立8000米山峰。杨春风本人,之后在2010年、2011年带领几位客户登顶,奠定了先登马纳斯鲁再登珠峰的8000米山峰阶梯攀登形式。卓奥友之后升级中国侧珠峰北坡,马纳斯鲁之后升级尼泊尔侧珠峰南坡——这是今天最成熟的两个产品升级过程。在这一点上,杨春风本人也受到尼泊尔乃至国际商业登山领域的认可。
中国西藏登山队的14座8000米则始于1990年,当时商业登山尚未开始。所以,西藏登山队对于中国商业8000米的历史贡献、摸索之路,提供了更多的信心与资讯。相对来讲,或许很多人都对藏队的这个开创性有所忽视。
2010年5月,杨春风带领中国商业客户登顶道拉吉里峰,但最终,这是一个失败的商业活动,结果有3名客戶在山上遇难,这也是中国式民间登山商业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历史性时刻。与其具备较高的个人自主攀登能力相比,杨春风及公司的高山管理、商业服务,是被诟病和质疑的。纵然8000米高海拔商业是有风险的,更多时杨春风探险公司定价也相对低廉,这是系统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回避借口。
2013年,杨春风、饶剑峰等在南迦帕尔巴特峰遇难之后,杨春风的几名前同事及国内其他登山者发起的商业机构,继续选择在尼泊尔进行商业8000米的操作模式。这些机构,有着自己相对可行的口碑、客户渠道、生存模式。其中,凯途高山、巅峰探游等品牌类似于欧美罗塞尔公司,创始人本身的登山思维与能力相对清晰,因此其8000米商业产品不比欧美公司弱。
从国内招募客户,去登尼泊尔的马纳斯鲁、南侧珠峰,这是目前中国式的民间型商业8000米的模式。这样的方式,在未来会持续一段时间。毕竟,尼泊尔的夏尔巴向导有着比较自由、相对丰富的选择性,总体体力、能力相对强大很多,中国的商业客户人数有比较大的基础。中国式的8000米代理人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其合理的生存空间。
对比1992年到1996年,乃至到今天的珠峰商业,当年霍尔的新西兰探险咨询、斯科特的疯狂山峰,都是这样的协同方式。来自国外的有一定登山及管理经验的登山者,在自己熟悉的国家招徕商业客户,聘请尼泊尔夏尔巴人作为中坚协作及向导。从而带领客户登顶,实现产品的执行方案。
在中国西藏,情况则有所不同。从山峰资源的地理位置,中国侧的卓奥友、珠峰的商业登山,基本上为圣山探险、雅拉香波等两家公司掌控。其拥有西藏登山学校等强大的协作资源,在商业招募上则比较保守,对外招徕的客户人数往往有限制。商业氛围不浓厚,但西藏8000米商业登山的实力,是举世公认的。
真实的山峰
旗云缠绕高大的山峰,雄鹰在天空中翱翔……在8000米攀登商业化之前,这些8000米山峰的山谷里,永远都是安静、荒凉的。
当春秋两季登山的商业团队离去,地球上的最高处又恢复了它的常态,也留下了人类的遗骸。在人类探险历史上,这些伟大的山峰,是人类一代代优秀登山家的梦想,是他们探险史诗的宏伟背景,更是巨大而沉重的墓碑。登山,在非信息化的过去时代,一直是孤独的运动,8000米高峰的体验,在旧时代如此个人化—这本身就是登山的本质之一。
自1953年人类首次登顶珠峰至今,全世界已经有6000多人次、4000多人登顶世界之巅,这其中,夏尔巴人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因为在1993年珠峰商业登山出现之前的40年里,全世界总共才有485人次登顶珠峰。而珠峰商业登山出现之后的20年中,则有6000余人次登顶,绝大多数是夏尔巴带着客户完成的。
在尼泊尔的今天,夏尔巴人接受到更好的商业服务培训、技能培训,基于他们先天的身体能力,登顶珠峰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对于客户来说,其安全系数及登顶率已经提高数倍。
自1992年首次珠峰商业登山,开创了8000米商业登山的先河后,在尼泊尔一侧8000米山峰上,高山服务的向导,逐渐由西方登山者慢慢转为夏尔巴人。从那以后,在珠峰南、北两侧的传统攀登线路上,夏尔巴人就成为了客户们的骨干高山向导、协作。在2003年之后,中国侧的珠峰北坡,则增加了中国的藏族向导和协作。
或许存在即合理。现实情况是,今天上到80岁的日本老先生,下至13岁的印度小女生(尼泊尔现在已经严格管控登珠峰的年龄限制),商业登山公司的服务体系,帮助越来越多普通人实现了登顶世界最高的梦想。
假如希拉里爵士还活着,不知道他会如何看待这些。霍尔、斯科特呢?他们会如何看待他们播种的这些商业8000米体系?当年,后两者都是陪伴客户登顶,而今天的8000米商业攀登,则情形参差不齐,能亲自陪伴客户登顶的商业领队,屈指可数。
从1923年到2018年,在尼泊尔侧登珠峰遇难人数共180多人,夏尔巴人占了将近1/3,于夏尔巴向导来说,高海拔商业服务中的死亡风险依然存在。他们的平均收入算不上高,但在人均年收入约700美元的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依靠每年3个月的登山季能赚取约5000美元也是不错的收入了,这也成为他们核心的经济来源,付出几个月的巨大风险和辛苦,来维持一年的家庭生活。随着商业珠峰的客户逐渐增加,在高海拔对商业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这是夏尔巴人的生存方式,是一个高风险、两难的职业。这是尼泊尔的现状。
中国的民间商业策划和组织者,得益于杨春风的尝试、努力及道路开辟,也得益于尼泊尔的夏尔巴基础。中国一侧,藏族向导的强大基础,也是商业8000米的先天优越条件。
1992年商业8000米出现之后,到今天基本覆盖了每一座山峰。自从“登山皇帝”梅斯纳尔完攀14座8000米之后,在8000米登山领域出现了一个追逐14座大满贯的目标。完成全部8000米山峰登顶的,不过区区30余人,最近这些年很多完攀者采取商业登山或半自助(参与计划,有一定自我能动力)完成,国际登山领域同样给予这些完攀者相当高的评价。在西藏登山队14座8000米之后(国际认为是13座),罗静的13座8000米也得到认同。在这个领域,以希夏邦马、布洛阿特等为标志,都有真假顶峰的说法。
对于个人的8000米—商业?自主?业余?专业?这是特定的定语、标签、分类吗?山峰,对于所有人的态度其实都是一致的,它真实存在于那里。山峰永远没有太多变化,而人类的状态、观念、文明文化、能力,都在变化当中。
如何区分商业登山和自主登山?
个人认为,攀登者有自主意识及自主参与能力,这是一个分界线。如杨春风登K2时,负责了很多的修路、领攀路段,这也得到登山界的认可。当然这个分界线相对有点模糊,总体上讲,如果一个登山者参与线路设计、登山计划,參与修路、自主运输,那他应该就是较纯粹的自主登山。如果参与部分,尤其是实干了修路、运输,也依然可以认为他自主成分更多。如果全然放弃以上主动参与,仅是跟随攀登,那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客户,即使他爬上了K2或是安纳普尔娜—当然,作为商业客户登顶这两座山,在体能及运气方面,也都属于上佳的。
攀登8000米山峰是极端个人化的事情,追求目标还是追求标签,这是个人的问题,但也和社会名声、个人社会收益挂钩。所以,有些商业登山被戏谑为“保姆式”登山。
“为什么要登山?为什么要去爬珠峰?”这不仅仅是登山运动话题,更是一个哲学及生命的问题。在商业领域,在生活里,无论是从商或是自主登山,人类都公认:真实的伟大价值,在于每个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价值观是否合一,简言之,就是登山沉淀下来的是精神的纯粹、真诚和伟大。
正如有些商业探险公司宣传所说:
“那么,你渴望冒险了!也许你梦想游历七大洲或者站在高山之巅。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不敢将梦想付诸实践,或与人分享梦想,或承认内心强烈渴望的存在。”
“探险咨询公司致力于组织和向导登山探险活动。我们善于将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将与您一起实现您的目标。我们不会将您拖上山—您必须努力工作—但我们保证会最大限度地为您提供安全感和成功的机会。”
因此,无论是商业还是非商业,30年前霍尔的那种精神,依然在今天被世人所认可。他本人遇到不幸,但在当初古典主义的商业开创中,他身体力行,有着相对真实的登山服务精神,也保持着自己的登山追求。
我们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安全与成功。8000米山峰,其高大、名声、外在,恰好给出这样一个戏台。但一颗寻找安全、追逐成功的心灵,并不拥有智慧。
登的是珠峰还是其他8000米山峰,登顶与否,这些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因为每个人面对的,都有人世间最简单、最真实的事实,我们都会死亡,我们都有唯一的不变的真实:
那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