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主题的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zq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研究主题的释义
  (一)对“课堂是否有教学味”的阐释
  教学得以发生有赖于三个要素,即教师、教材、学生,其内在考量的依据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承载信息的教材,是否真正意义上地发生了知识的传递(或运动文化传承)。也就是说,教材(身体练习)是信息的载体,教师通过(可直接感知的)教材将需要学习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而篮球运动的知识性呈现主要体现在篮球项目的运动特性(或项目特征)。篮球的运动特性为人-球-人关系性的对抗。[1]观察“课堂是否有教学味”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教材的知识性承载3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即教学三要素),本次活动要求从“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观察,也就是强调“以学为中心”,要求参与教师通过对学生外显的学习行为表现观察课堂是否有教学味。
  (二)对“学生通过方法学习学会学习”的阐释
  笔者认为“学会学习”首先是对练习方法的掌握(学会),其次是对练习方法的运用(会用),最后是对练习方法的迁移或变革(会学)。第1阶段是打基础,使所学内容日趋准确。第2阶段需要通过继续练习、精益求精,在具体的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第3阶段是学习者在熟练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甚至是将知识(技能)迁移。由此可见,学习目的是最终内化为学习者具身的运动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夯实各个阶段应该达到的水平。
  二、针对研究主题,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一)观察视点的选择与聚焦
  针对研究主题“课堂是否有教学味”,将观察视点确定为:有球、无球运动状态;单人、多人对抗表现;单个、组合技术表现;教师提示后,学习行为改进状况。针对研究主题“学生通过方法学习学会学习”,将观察视点确定为:练习方法学习掌握程度;练习方法运用情况;自学与合作学习;方法学习后的发展与创新。
  (二)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1.将参与观察的人员随机分成A、B两个大组,两个大组分别针对1个主题内容进行观察,A组和B组再细分为2个小组,即A1、B1负责观察男生,A2、B2负责观察女生。这样所获得的观察点更具有说服力(男女生兼顾)和可信度(随机选取)。通过对《篮球:多种形式拍球的运用方法4》一课进行观察,各小组长将预先设计的观察量表和必备观察工具,分发给组内组员,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在课后将收集到的数据汇总、分析,并给出结论与建议。
  围绕“方法是否有教学味”主题进行观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观察小组集中进行分析,最后由组长将各小组观察内容汇总,将A组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课堂观察记录形成观察量表(表1)。
  (1)单个动作与组合动作的连贯性不够。在练习方法1和2中可以看出,样本在练习单个动作时,出现双手拍球时教师能够及时纠正。而在之后的组合练习中再次出现双手拍球,尽管教师提示了3次,但样本仅改正了1次,仍然有双手拍球现象出现。观察小组分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单个动作与组合动作的连接,但对于学生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如何将单个动作与组合动作连贯起来却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并且样本在单个动作还未完全掌握时,教师却急于让其在组合中运用,以至于出现违例(如,双手拍球等),降低了组合练习的效果。
  (2)项目特征未能贯穿始终。根据观察样本在练习方法1、2、3的练习中,严格按照教师要求的练习方法进行练习(积极性不高),在练习方法4中有对抗比赛介入,出現抢断、掩护、转身等多个篮球技战术并相互交流讨论(积极性高)。观察小组分析认为,本节课对于篮球的项目特征未能贯穿始终,练习方法1、2、3中仍着眼于“人-球”的关系,只有在比赛环节(练习方法4)才加入了与他人的对抗,也只有在练习方法4中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人-球-人关系性的对抗”的篮球项目特征。
  (3)调整方法不及时。在练习方法2中,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边做拍球动作,边喊出1-2-3口令,但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观察小组分析认为,教师对样本的关注度不够,或提示不明确,或未针对样本的错误行为适时干预和实施分层教学(调整教学方法),造成练习效果不明显。针对课中的问题,执教教师应对措施不及时,仍然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以至于部分学生多次出现违例或犯规而未能得到有效指导或及时干预。教师仅要求成功率,但没有跟踪成功率。各环节没有具体的达成要求,以及对应的方法调整。
  2.围绕“通过方法学习学会学习”主题进行观察,将B组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课堂观察记录形成观察量表(表2)。
  (1)提升课堂练习的成功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观察样本能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练习,单个技术动作基本到位,并有较高成功率,但在体能下降和加大距离互换球环节时成功率下降(如,表2练习方法4中描述),教师未进行及时调整。观察小组分析认为,整堂课的成功率在体能下降阶段明显呈下降趋势,这时应该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或采取必要的针对性措施。
  (2)学以致用。从表2观察样本B1(男)中可以看出,学生动作掌握正确,折线变向时速度快,反弹球位置准确,能抬头观察,出现掩护、转身、突破等技战术,并能合理地处理球。在练习中能自主找到适合自己的运球高度,行进间拍球速度、高低球转换自如。观察小组分析认为,整堂课学生能自发地做到学以致用,但教师未能抓住这个学情进行教学延伸或拓展。
  (3)自学与合作学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如,表2中的“方法学习后的发展与创新”和“自学与合作学习”部分),观察小组分析认为,学生在学练中的自学与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且掌握程度较好),也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出现抢断、掩护等新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学中的闪光点予以全班推广,并将合作学习进行进一步优化,效果更好。
  三、教学建议与策略
  (一)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方法练习,单个技术动作基本到位,并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在体能下降和加大距离互换球环节时成功率下降。如果此时执教教师能将2名学生加大距离抛接球改为4名学生为小组的抛接球,则可使成功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二)方法多样促高效
  课中在运用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自学与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也有一定的创新,建议合作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增加一些交流,使练习方法的学习更加高效,并运用有效观察,将学生创新、发展出的动作进行激励,应用到更多的小组或其他学生当中。如,树立学习“榜样”,以“榜样”为标杆,各小组积极练习,力图超过这节课的“榜样”,成为“新的榜样”。
  (三)项目特征贯穿始终
  练习方法1、2无对抗,练习方法3弱对抗、练习方法4强对抗,建议各个练习方法中均渗透对抗意识。如,在练习方法1的“原地拍球 抛接球”练习中可适当设置障碍或增设队员弱防守;在练习方法3的“行进中拍球 抛接球”练习中可增设追击队员或正面防守队员干扰等。
  参考文献:
  [1]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2]陈昌福,徐仲书.从有效学习的视角,构建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的基本框架[J].中国学校体育.2015(9):65-66.
  [3]陈昌福,李莉,田龙.体育课堂观察视点的选择与聚焦[J].中国学校体育.2014(6):67-69.
  [4]孙喜和,潇健,马飞,等.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特征的析出及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4(4):94-1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其他文献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坚持全面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与体形进行分析后,设计出了减脂模块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促进学生体脂率下降,且降低心血管系统压力促进学生积极锻炼,使学生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和突破自身极限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减脂指消耗人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積,增强青少年运动能力,提高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在垫上利用自制低单杠进行辅助练习。降低杠的高度可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使保护与帮助更容易操作,而且还可以利用器材做增强上肢、腰腹力量的练习,为学习屈臂引体腹部贴杠动作打好基础。  低单杠用废旧的钢管(外径3.34cm)和三角铁(边宽4cm)焊接而成,表面喷漆。横杠和立柱均为钢管,底座为三角铁。底座与立柱用钢管斜拉连接,以增强稳定性。杠长80cm、高75~80cm,底座长80cm(图1
“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得鹅卵石美轮美奂……”每每细细品读林格老师所写的《教育的温度》,心底便想起了泰戈尔的这句让人敬畏的小诗。而后心中便浮想联翩,不甘寂寞且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便会对“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体育老师”反复地进行一些思考,试图将这种宜人的温度带入课堂,甚至带进学生的心里,让课堂滋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觉悟。  2018年《中国学校体育》的一线话题计划里,映入眼帘的是“让体育教学成
运动成绩对每一名田径运动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员成绩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运动竞赛中,而训练是运动成绩体现的基础。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的不同导致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时呈现出的运动表现和运动成绩不同。这里探讨的运动表现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条件发生变化时的各种身体动作、技能、心理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包括主观因素(自身训练积累、神经系统的调节、身心变化及适应、临场发挥、身体动作调控、伤病恢复及心理素
湖南省长沙市中小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国家“体育、艺术2 1项目”实施精神的指导下,找到二者融合的契机,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在增强体质、传授技能、激发兴趣、实施品德教育等方面“互促互推”,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整体部署,教学和活动都是课程  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课堂教学在内的各项学校体育活动,最终
读了这则教学案例,感触颇深。案例中,这位年轻的孔老师能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而布置合适的赛道,利用赛道上长度、高度的不同来逐步鞏固学生蹲踞式跳远动作的形成,从而达到学生技术动作技能的习得。根据学生生理特征与心理发展水平,孔老师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巧妙的构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成长。  一、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孔老师在教学伊始就注意到,“蹲踞式跳远是一项技术动作较
游泳是凭借自身肢体动作和水的相互作用力,在水中活动或游进的技能活动项目。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安排了游泳的教材内容,供有条件的学校选用和实施教学。现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扼要说明,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安全地进行游泳锻炼,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游泳教材的意义与育人价值  游泳首先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对于保障人的生命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等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2019年5月17日—19日,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扬州大
肺气肿本身是一种进行性的致残性疾病,其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影响。在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肺气肿,这使得肺气肿不能及时地被发现;同时对于已发现的肺气肿疾病不能合理地进行护理,导致疾病的发展较快,对于患者产生较大危害。肺气肿的基本情况  作为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肺气肿指的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力减低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状态,这些病理状态不仅包含由肺过度充气、膨胀而引起的肺容积增大,而且涉及气管
笔者在室外上体育课从不使用便携式扩音器。其实,最初笔者也用扩音器,但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不再用了。让笔者下定决心不用的原因,源自一個小姑娘下意识的一个手势。那是刚开学的第一周,她站在队伍前,只要笔者开口说话,她就习惯性地用小手贴在笔者的音箱上。一开始笔者以为她是好奇而没有理会,后来发现,她不仅用小手贴住音箱,而且还气呼呼地用另一手捂着耳朵。有一次她竟然哭了,因为笔者挂在腰际间音箱的高度正好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