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陈昊苏之前,笔者对他只有一些较为模糊的了解。知道他是对外友协会长,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他还当过团中央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此外还有一条:他是陈毅元帅的长子。笔者猜想,这样的人一定不容易“对付”。因此,在做案头工作时便颇费了些心思。
然而,随着谈话的深入,笔者发现完全多虑了——眼前的陈昊苏,确乎没有什么“架子”。而且,因了他外交家的口才和诗人的气质,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交谈起来竞格外轻松,还少了一些“采访”的痕迹。
应当说,作为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昊苏更多地继承了乃父的特征。在举手投足和谈古论今之间,一代将门之后的人格魅力便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两代人与世界语的不解之缘
“《圣经》里有一章:当时全世界只有一种语言。人类想要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害怕人类团结的力量过于强大,就设法混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人类只能停止建造通天塔。但是,在一百年多前有一位富于创造精神的波兰人向上帝提出了挑战。他设计了一种人工的语言充当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桥梁,进而促成全人类的的伟大团结。这种语言就是——世界语。”这是陈昊苏在《人类向上帝提出的挑战》一文中的一段话。
2004年7月,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大会临近,作为中华世界语之友会的副会长,陈昊苏十分激动。他深情地说:“世界语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是要把全球的人们团结在绿星旗下,思想的沟通、感情的交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世界语承载的重大内容。追溯世界语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程,令人感动,世界语在中国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其中凝聚了好几代世界语者的心血……”
1963年,第一次全国世界语工作座谈会召开。陈毅副总理曾亲临大会,发表了热情的讲话。他建议在北京召开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这对全国世界语爱好者是莫大的鼓舞。当时的陈昊苏还是一个大学生,对世界语知之甚少。在父亲的引导下,他阅读了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撰写的有关世界语的文章,其中一段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如果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以真正国际主义之道,真正革命之道,那么世界语是可以学的……”
陈昊苏认为,依着毛泽东主席当年所讲的精神,加上今天和平与发展的内容,可以说,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真正的和平发展之道,那么世界语不但是可以学,应该学,即使说必须学也是不为过的。
也许是受了父辈的影响,陈昊苏把推动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当成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1986年,第7l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中国召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陈昊苏是大会组委会重要成员,应邀用世界语致辞,博得满堂喝彩。从此,他与世界语结下不解之缘,随后被推举为世界语之友会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
也正是由于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没有国家背景的语言生命力依然旺盛。
陈昊苏说,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类语言的统一问题也将会提上议事日程。他举了个有趣的例子:欧盟开会时,一个讲话要被同声翻译成20多种语言。有趣的是,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所用时间不尽相同。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主席台上讲一个笑话,整个会场不是轰堂大笑,而是呈现出波浪状似的笑声……
我们现在尚不能预料什么时候人类能实现语言统一,在陈昊苏看来,世界语不失为一种选择。由于本身带有国际性和昕承载的人类团结的理想,用世界语比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实现人类语言的统一,都要更为理想一些。他说,“即使人类不选择用世界语形式来实现语言统一,将来人们也会记住世界语曾经发挥的先驱作用。”
“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和英雄的父亲相称”
像陈毅元帅一样,陈昊苏也是一位诗人,在诗词创作上很有建树。
他刚到对外友协担任副会长时,经常到欧洲进行访问。1993年他第一次到希腊去的时候,写了一首叫做《追寻神迹》的诗,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后来陆续又到过几次希腊、意大利等其他国家,他也都写了诗歌。
谈起这份创作的激情,陈昊苏认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改革开放20多年,现代化进程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国开始强大起来,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父辈们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虽然父亲没有看到这一天,但我们后人看到了,我们依然还继承着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他说,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承载了无数老一辈革命者的愿望。投身在这样一个火红的年代,不容你不产生浪漫的诗情、创造的热情和奉献的激情。
看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陈昊苏深有感触。他对笔者说“我们的儿孙辈长大成人后在接过我们的事业时,他们一样也会写下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到那时,我们将是他们描述的对象……”
作为名入之后,陈昊苏受父亲陈毅影响巨大。据他回忆,当年每逢家里有什么事情,例如弟弟去东北上学,父亲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上课”。而这种“主题讲座”效果往往部不错。在他看来,父亲留给他的财富,不仅仅是“干革命坚定不移”的坚强信念,更多的是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独立分析形势”的智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发生巨变,国际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正是父亲的教诲给了他启示,使他能够以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去面对各种问题,取得了社会公认的不俗的成绩。“一直努力工作,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和英雄的父亲相称”成了他做事的原动力。
比起父辈,陈昊苏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他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面对笔者的提问,他总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得十分透彻,而他那扎实的诗词功底也不时流露出来。
当北京市副市长和广电部副部长时,陈昊苏显得非常活跃;到对外友协工作以后,他似乎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对此,他认为,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是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党和人民工作。在他看来,“在民间外交的舞台上,人生渐入佳境。”
外交不再是少数外交宫的专利
陈昊苏在对外友协会长的任上已有四个年头,他的父亲陈毅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这在许多人看来是“子承父业”。
对这种看法,陈昊苏是这样说的:“所谓子承父业,其实就是年轻一代接着老一代的工作去做,确切地说,我们部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谈到民间外交,陈昊苏随手翻开他的新作《民间外交论》,就其中的观点——给笔者阐述。他说,外交工作是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其中自然离不开民间外交。对外友协是民间外交的领导机构。他认为,自己从事这一事业,“是一件很荣幸的 事情!”
周恩来总理早在1957年就说过:中国的外交由官方外交、半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三个部分组成。毛泽东主席曾经就国际斗争和外交工作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寄希望于人民”,这是从实质上肯定了民司外交的重要意义。
中国有句俗话: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西方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恰在此时,一个意大利民间团体与中国对外友协有友好往来,邀请陈昊苏等访问意大利。陈昊苏设法会见了当时的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直接促成了其次年的访华。这一举动,极大地触动了其他国家的神经,纷纷派员来华访问。制裁堡垒从此打破。
2002年美国‘9·11’事件发生的时候,陈昊苏正在以色列访问。当他听到达一不车消息后,马上以对外友协的名义给美国人民发去了慰问电,很快接到了老布什的回电,电文大意是:“中国对外友协的朋友:在如此严峻的时候,收到你们的慰问电,非常感激。”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中国从不咄咄逼人,因此在国际上口碑非常好。我们的民间人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友好接待,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说到这里,陈昊苏不禁眼睛一亮。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陈昊苏认为,如今的外交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官的专利。比如体育,19世纪末举行第一届奥运会寸,参加的国家很少,现在全世界都要参加进来,证明奥林匹克的影响越来越大,体育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的运动员在赛场上代表中国,在体育外交上,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外交使者。“二十世纪是各项事业走向群众化的世纪,外交事业也不例外。”陈昊苏在其新作《民间外交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陈昊苏说,目前在中国,除了政府,人民也非常注重外交,他们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外交——比如出国访问、学习等。对外友协就是一个代表人民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交朋友、从事民间外交活动的群众团体。
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有人就认为民间外交已无用武之地了。陈昊苏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当今国际社会,民间交往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仍需要努力争取支持和同情,所以“民间外交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而是任重道远。”
这时的陈昊苏一脸兴奋。他向记者细数起对外友协近年来的“业绩”: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各民间外交团体功不可没。对外友协曾配合北京市在故宫午门举办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邀请一些著名的外国友人参加;7月又到莫斯科举办了中俄友好音乐会演出。陈昊苏说:“这些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在向世界宣传中国、推动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认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7月即将在中国召开的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陈昊苏认为达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一个好机会。
对民间外交的未来,陈昊苏提出了一个“三点”主张,那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民间友好工作为立足点,以大国和多极化趋势中被称为“汲”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民间友好交往作为着力点,以多边交往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为拓展点,大力地开展外交工作。
激情不减的陈昊苏还要继续与世界打交道……
责编:李 忠
然而,随着谈话的深入,笔者发现完全多虑了——眼前的陈昊苏,确乎没有什么“架子”。而且,因了他外交家的口才和诗人的气质,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交谈起来竞格外轻松,还少了一些“采访”的痕迹。
应当说,作为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昊苏更多地继承了乃父的特征。在举手投足和谈古论今之间,一代将门之后的人格魅力便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两代人与世界语的不解之缘
“《圣经》里有一章:当时全世界只有一种语言。人类想要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害怕人类团结的力量过于强大,就设法混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人类只能停止建造通天塔。但是,在一百年多前有一位富于创造精神的波兰人向上帝提出了挑战。他设计了一种人工的语言充当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桥梁,进而促成全人类的的伟大团结。这种语言就是——世界语。”这是陈昊苏在《人类向上帝提出的挑战》一文中的一段话。
2004年7月,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大会临近,作为中华世界语之友会的副会长,陈昊苏十分激动。他深情地说:“世界语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是要把全球的人们团结在绿星旗下,思想的沟通、感情的交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世界语承载的重大内容。追溯世界语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程,令人感动,世界语在中国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其中凝聚了好几代世界语者的心血……”
1963年,第一次全国世界语工作座谈会召开。陈毅副总理曾亲临大会,发表了热情的讲话。他建议在北京召开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这对全国世界语爱好者是莫大的鼓舞。当时的陈昊苏还是一个大学生,对世界语知之甚少。在父亲的引导下,他阅读了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撰写的有关世界语的文章,其中一段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如果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以真正国际主义之道,真正革命之道,那么世界语是可以学的……”
陈昊苏认为,依着毛泽东主席当年所讲的精神,加上今天和平与发展的内容,可以说,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真正的和平发展之道,那么世界语不但是可以学,应该学,即使说必须学也是不为过的。
也许是受了父辈的影响,陈昊苏把推动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当成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1986年,第7l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中国召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陈昊苏是大会组委会重要成员,应邀用世界语致辞,博得满堂喝彩。从此,他与世界语结下不解之缘,随后被推举为世界语之友会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
也正是由于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没有国家背景的语言生命力依然旺盛。
陈昊苏说,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类语言的统一问题也将会提上议事日程。他举了个有趣的例子:欧盟开会时,一个讲话要被同声翻译成20多种语言。有趣的是,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所用时间不尽相同。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主席台上讲一个笑话,整个会场不是轰堂大笑,而是呈现出波浪状似的笑声……
我们现在尚不能预料什么时候人类能实现语言统一,在陈昊苏看来,世界语不失为一种选择。由于本身带有国际性和昕承载的人类团结的理想,用世界语比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实现人类语言的统一,都要更为理想一些。他说,“即使人类不选择用世界语形式来实现语言统一,将来人们也会记住世界语曾经发挥的先驱作用。”
“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和英雄的父亲相称”
像陈毅元帅一样,陈昊苏也是一位诗人,在诗词创作上很有建树。
他刚到对外友协担任副会长时,经常到欧洲进行访问。1993年他第一次到希腊去的时候,写了一首叫做《追寻神迹》的诗,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后来陆续又到过几次希腊、意大利等其他国家,他也都写了诗歌。
谈起这份创作的激情,陈昊苏认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改革开放20多年,现代化进程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国开始强大起来,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父辈们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虽然父亲没有看到这一天,但我们后人看到了,我们依然还继承着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他说,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承载了无数老一辈革命者的愿望。投身在这样一个火红的年代,不容你不产生浪漫的诗情、创造的热情和奉献的激情。
看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陈昊苏深有感触。他对笔者说“我们的儿孙辈长大成人后在接过我们的事业时,他们一样也会写下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到那时,我们将是他们描述的对象……”
作为名入之后,陈昊苏受父亲陈毅影响巨大。据他回忆,当年每逢家里有什么事情,例如弟弟去东北上学,父亲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上课”。而这种“主题讲座”效果往往部不错。在他看来,父亲留给他的财富,不仅仅是“干革命坚定不移”的坚强信念,更多的是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独立分析形势”的智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发生巨变,国际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正是父亲的教诲给了他启示,使他能够以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去面对各种问题,取得了社会公认的不俗的成绩。“一直努力工作,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和英雄的父亲相称”成了他做事的原动力。
比起父辈,陈昊苏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他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面对笔者的提问,他总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得十分透彻,而他那扎实的诗词功底也不时流露出来。
当北京市副市长和广电部副部长时,陈昊苏显得非常活跃;到对外友协工作以后,他似乎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对此,他认为,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是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党和人民工作。在他看来,“在民间外交的舞台上,人生渐入佳境。”
外交不再是少数外交宫的专利
陈昊苏在对外友协会长的任上已有四个年头,他的父亲陈毅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这在许多人看来是“子承父业”。
对这种看法,陈昊苏是这样说的:“所谓子承父业,其实就是年轻一代接着老一代的工作去做,确切地说,我们部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谈到民间外交,陈昊苏随手翻开他的新作《民间外交论》,就其中的观点——给笔者阐述。他说,外交工作是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其中自然离不开民间外交。对外友协是民间外交的领导机构。他认为,自己从事这一事业,“是一件很荣幸的 事情!”
周恩来总理早在1957年就说过:中国的外交由官方外交、半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三个部分组成。毛泽东主席曾经就国际斗争和外交工作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寄希望于人民”,这是从实质上肯定了民司外交的重要意义。
中国有句俗话: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西方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恰在此时,一个意大利民间团体与中国对外友协有友好往来,邀请陈昊苏等访问意大利。陈昊苏设法会见了当时的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直接促成了其次年的访华。这一举动,极大地触动了其他国家的神经,纷纷派员来华访问。制裁堡垒从此打破。
2002年美国‘9·11’事件发生的时候,陈昊苏正在以色列访问。当他听到达一不车消息后,马上以对外友协的名义给美国人民发去了慰问电,很快接到了老布什的回电,电文大意是:“中国对外友协的朋友:在如此严峻的时候,收到你们的慰问电,非常感激。”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中国从不咄咄逼人,因此在国际上口碑非常好。我们的民间人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友好接待,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说到这里,陈昊苏不禁眼睛一亮。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陈昊苏认为,如今的外交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官的专利。比如体育,19世纪末举行第一届奥运会寸,参加的国家很少,现在全世界都要参加进来,证明奥林匹克的影响越来越大,体育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的运动员在赛场上代表中国,在体育外交上,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外交使者。“二十世纪是各项事业走向群众化的世纪,外交事业也不例外。”陈昊苏在其新作《民间外交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陈昊苏说,目前在中国,除了政府,人民也非常注重外交,他们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外交——比如出国访问、学习等。对外友协就是一个代表人民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交朋友、从事民间外交活动的群众团体。
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有人就认为民间外交已无用武之地了。陈昊苏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当今国际社会,民间交往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仍需要努力争取支持和同情,所以“民间外交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而是任重道远。”
这时的陈昊苏一脸兴奋。他向记者细数起对外友协近年来的“业绩”: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各民间外交团体功不可没。对外友协曾配合北京市在故宫午门举办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邀请一些著名的外国友人参加;7月又到莫斯科举办了中俄友好音乐会演出。陈昊苏说:“这些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在向世界宣传中国、推动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认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7月即将在中国召开的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陈昊苏认为达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一个好机会。
对民间外交的未来,陈昊苏提出了一个“三点”主张,那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民间友好工作为立足点,以大国和多极化趋势中被称为“汲”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民间友好交往作为着力点,以多边交往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为拓展点,大力地开展外交工作。
激情不减的陈昊苏还要继续与世界打交道……
责编:李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