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初,正当中美贸易战交替升级之际,人们从网上看到一份美国兰德公司2016年的报告《与中国开战——想不敢想之事》。这份报告设想了中美开战从小到大的各种可能,并为美国政府推算了各种情况下的得失与对策。联系到近来美国的所作所为,这一对华战争构想,不能不令人高度重视。历史一再证明,美国人在战略问题上有时非常直率,他们不仅敢想,而且真的敢干,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中利害,做好准备。
全面对华开战,美国不是没想过
兰德这份报告译成汉字约有4.6万字,它系统分析了中美开战的可能导火索、不同条件下的作战规模、方式及双方损益等。
五个最有可能的“导火索”
一是,中日东海对峙升级。两国围绕争议领土爆发冲突,此时,美国如果宣布其与日本的防御条约也适用于此,就会卷入与中国的战争。二是,中国与南海相關国家如菲律宾或越南发生冲突,美国以解决争端、维护所谓“公海自由”借口介入,战争将不可避免。三是,朝鲜半岛发生不测,中国、韩国或美国军队应对中不协调,各方军事干预演变成冲突或战争。四是,中国大陆以武力方式胁迫或夺取台湾,美国将介入并与中国开战。五是,中美发生海空对峙事故,例如一方击落对方飞机,事发地点中国认为是自己的专属经济区,而美国却认为是公海时。不难看出,兰德设想的开战导火索全部发生在中国的东部及中国海域。这一方面,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周边面临半岛和“三海”问题的现实。
兰德评估:中国在战争中损失更大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在战争中的经济损失更大。兰德的判断是:中美大战给中国GDP带来的损失,可能会达到一战期间德国GDP 下降29%的那种严重程度。中国政府届时不得不努力限制对消费的影响。然而,GDP下降三分之一,对中国及其国民的影响显然会是深重而持久的。相比之下,一场长期高强度的战争对美国及其国民的影响,在严重时也只相当于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
报告认为,中美大战的国际影响相对来说对美国有利: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是,希望战争能迅速结束。俄罗斯可能会摆摆姿态,利用中美冲突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但不太考虑与中国协调政策。一些东亚国家,会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美国。日本有可能会参战,如果战争是长期高强度的,这对中国将是雪上加霜,并有可能造成战事进一步升级的危险。总的看,战争的持续时间越久,国际影响对美国越有利。
在全面分析之后,兰德报告最后告诫:大战无赢家,中美双方都要克制。中国军事实力的提高正抵消美国的军事优势,而且因为科技发展有利于常规的反击能力,两国的战争可能很激烈,持续一年或以上,却没有赢家,并且给双方造成巨大的损失。
报告反映出的三种倾向
这份报告虽然看起来全是末日战争式的幻想,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美国的一些战略,其中,既有威慑也有陷阱。
把中国当假想敌,在美国战略界渐渐成气候
不能把这份报告当成幻想,原因之一,是这份报告产生的时间是2016年。如果按一般战略报告撰写流程和规律看,它的思考、讨论时间应该更早。那时,特朗普还没有上台,如果把兰德撰写报告的原因猜测为,无论谁上台,对华都要有各种强硬对抗准备,那就反映出美国战略界当时已经有“中国是对手”“要做对华作战准备”等想法。这个报告与几个月来美国多个官方战略报告的对华定调是一致的,与美国在东亚、在台湾、在贸易等问题上的实际行动是呼应的。这就提醒我们,对这个报告不能当热闹看,而要真的当成一种信号、一种方案轮廓来看。
既不甘心,又不敢放手大干
这份报告还反映出,美国战略界一种犹豫。尽管它标榜“想不敢想之事”,但屡屡警告美国决策者不要触动中国底线,提醒各方中美打长期的高强度战争损失巨大。这种犹豫就是:一方面,不甘心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实力优势被慢慢缩减;另一方面,又不想陷入全面对抗,不想重蹈世界大战的覆辙。所以,导致该报告内容中屡屡出现“不要怕,如果打还是美国赢”和“最好别打,打了没有好处”两种自相矛盾的声音。
报告带有几个陷阱
这个报告由于想象力丰富,预设的场景浩大、对抗激烈,很容易引起各界注意。它的公开传播本身,就带有几个陷阱。
一是,威吓。报告预设的大战场景,特别是大战带来的经济、政治损失估算,不仅是给美国的对华强硬派站台打气,也是对外发出的威胁。如果我们被吓住,就有可能在美国一些咄咄逼人的动作面前缩手缩脚,让美国得逞。
二是,挑拨。报告预测大战来临时,中国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内部的不协调,国内各群体、民族、地区的不团结,还预言中国的友好国家不可靠,甚至借机添乱等等。
三是,误导。报告在几种对抗情形中,都强调美国的优势、中国的劣势。如果我们按捺不住,不根据自己既定的战略布局,而是跟着美国遥指的方向砸钱竞争,就有可能陷入美苏冷战竞争的那种战略透支。
所以说,对兰德这个报告,要认真研究,高度重视,但也要站稳脚跟,有自己的主见。总之,退缩不行,躁动不行,滑入军备竞赛更不行。
应对到什么程度
兰德报告是美国人直率的警告,让我们有的人愤怒,有的人焦虑,有的人思索。其实,大家都清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军方、情报部门针对中国的种种作战方案,如果公开出来,可能比这要触目惊心得多。但这份报告就这样毫不遮掩地发布出来,而且近期美国的举动也代表了某种呼应,这是需要有所应对的。
准备应对最坏情况,但不过度紧张
报告预想了最坏的情况。事实上,军事战略思维向来立足于最坏情况,做最充分的准备。如果美国人按最坏的情况思考了,我们当然更要有所思考。
争取最好,但不过于理想
在想到最坏情况,并为最坏情况做好软件与硬件、当前与未来准备的同时,需要努力把中美关系往好里牵引。正如周恩来总理一贯强调的,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也要敢于去打交道、做工作,这是一种大勇。我们所经历过的中美关系最好的时期,可能是二战时期共同打击法西斯,或者冷战后期协调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此外,在海湾战争、“9·11”袭击等美国需要我们支持的关节,中美关系都有很多合作佳话。对美争取最好结果,也不能希望一路绿灯、如同昔日“美好时代”。现实一点的考虑是,能促成美国尊重中国的基本利益,尊重中国以不同于美国的方式发展,这就是极大的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生摩擦,美国能在我们斗争和争取下控制摩擦范围、保持对华沟通,也是对美工作成功的标志。
保持战略韧性
在美国战略界几年来不断讨论对华政策走向的同时,中国也在渐渐形成新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相比过去几十年,明显的特征是更加积极进取。但人们不应把积极进取误解为时时处处强硬。中国的大战略,是有成体系的策略相配合的。我们有底线,不怕鬼、不信邪,但也有灵活度,不僵硬。现在看,两个大国都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内外政策、大国角力过多缠绕在一起,容易使问题更难解。此时此刻,心中有数、手脚不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些,未尝不是好事。这一点,尤其需要让美国战略界有所认识。当然,使他们产生这个正确认识的手段,既可以是好好说话,也可以是点穴式回击,待其清醒后,再好好说话。
(摘自《世界军事》)
全面对华开战,美国不是没想过
兰德这份报告译成汉字约有4.6万字,它系统分析了中美开战的可能导火索、不同条件下的作战规模、方式及双方损益等。
五个最有可能的“导火索”
一是,中日东海对峙升级。两国围绕争议领土爆发冲突,此时,美国如果宣布其与日本的防御条约也适用于此,就会卷入与中国的战争。二是,中国与南海相關国家如菲律宾或越南发生冲突,美国以解决争端、维护所谓“公海自由”借口介入,战争将不可避免。三是,朝鲜半岛发生不测,中国、韩国或美国军队应对中不协调,各方军事干预演变成冲突或战争。四是,中国大陆以武力方式胁迫或夺取台湾,美国将介入并与中国开战。五是,中美发生海空对峙事故,例如一方击落对方飞机,事发地点中国认为是自己的专属经济区,而美国却认为是公海时。不难看出,兰德设想的开战导火索全部发生在中国的东部及中国海域。这一方面,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周边面临半岛和“三海”问题的现实。
兰德评估:中国在战争中损失更大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在战争中的经济损失更大。兰德的判断是:中美大战给中国GDP带来的损失,可能会达到一战期间德国GDP 下降29%的那种严重程度。中国政府届时不得不努力限制对消费的影响。然而,GDP下降三分之一,对中国及其国民的影响显然会是深重而持久的。相比之下,一场长期高强度的战争对美国及其国民的影响,在严重时也只相当于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
报告认为,中美大战的国际影响相对来说对美国有利: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是,希望战争能迅速结束。俄罗斯可能会摆摆姿态,利用中美冲突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但不太考虑与中国协调政策。一些东亚国家,会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美国。日本有可能会参战,如果战争是长期高强度的,这对中国将是雪上加霜,并有可能造成战事进一步升级的危险。总的看,战争的持续时间越久,国际影响对美国越有利。
在全面分析之后,兰德报告最后告诫:大战无赢家,中美双方都要克制。中国军事实力的提高正抵消美国的军事优势,而且因为科技发展有利于常规的反击能力,两国的战争可能很激烈,持续一年或以上,却没有赢家,并且给双方造成巨大的损失。
报告反映出的三种倾向
这份报告虽然看起来全是末日战争式的幻想,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美国的一些战略,其中,既有威慑也有陷阱。
把中国当假想敌,在美国战略界渐渐成气候
不能把这份报告当成幻想,原因之一,是这份报告产生的时间是2016年。如果按一般战略报告撰写流程和规律看,它的思考、讨论时间应该更早。那时,特朗普还没有上台,如果把兰德撰写报告的原因猜测为,无论谁上台,对华都要有各种强硬对抗准备,那就反映出美国战略界当时已经有“中国是对手”“要做对华作战准备”等想法。这个报告与几个月来美国多个官方战略报告的对华定调是一致的,与美国在东亚、在台湾、在贸易等问题上的实际行动是呼应的。这就提醒我们,对这个报告不能当热闹看,而要真的当成一种信号、一种方案轮廓来看。
既不甘心,又不敢放手大干
这份报告还反映出,美国战略界一种犹豫。尽管它标榜“想不敢想之事”,但屡屡警告美国决策者不要触动中国底线,提醒各方中美打长期的高强度战争损失巨大。这种犹豫就是:一方面,不甘心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实力优势被慢慢缩减;另一方面,又不想陷入全面对抗,不想重蹈世界大战的覆辙。所以,导致该报告内容中屡屡出现“不要怕,如果打还是美国赢”和“最好别打,打了没有好处”两种自相矛盾的声音。
报告带有几个陷阱
这个报告由于想象力丰富,预设的场景浩大、对抗激烈,很容易引起各界注意。它的公开传播本身,就带有几个陷阱。
一是,威吓。报告预设的大战场景,特别是大战带来的经济、政治损失估算,不仅是给美国的对华强硬派站台打气,也是对外发出的威胁。如果我们被吓住,就有可能在美国一些咄咄逼人的动作面前缩手缩脚,让美国得逞。
二是,挑拨。报告预测大战来临时,中国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内部的不协调,国内各群体、民族、地区的不团结,还预言中国的友好国家不可靠,甚至借机添乱等等。
三是,误导。报告在几种对抗情形中,都强调美国的优势、中国的劣势。如果我们按捺不住,不根据自己既定的战略布局,而是跟着美国遥指的方向砸钱竞争,就有可能陷入美苏冷战竞争的那种战略透支。
所以说,对兰德这个报告,要认真研究,高度重视,但也要站稳脚跟,有自己的主见。总之,退缩不行,躁动不行,滑入军备竞赛更不行。
应对到什么程度
兰德报告是美国人直率的警告,让我们有的人愤怒,有的人焦虑,有的人思索。其实,大家都清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军方、情报部门针对中国的种种作战方案,如果公开出来,可能比这要触目惊心得多。但这份报告就这样毫不遮掩地发布出来,而且近期美国的举动也代表了某种呼应,这是需要有所应对的。
准备应对最坏情况,但不过度紧张
报告预想了最坏的情况。事实上,军事战略思维向来立足于最坏情况,做最充分的准备。如果美国人按最坏的情况思考了,我们当然更要有所思考。
争取最好,但不过于理想
在想到最坏情况,并为最坏情况做好软件与硬件、当前与未来准备的同时,需要努力把中美关系往好里牵引。正如周恩来总理一贯强调的,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也要敢于去打交道、做工作,这是一种大勇。我们所经历过的中美关系最好的时期,可能是二战时期共同打击法西斯,或者冷战后期协调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此外,在海湾战争、“9·11”袭击等美国需要我们支持的关节,中美关系都有很多合作佳话。对美争取最好结果,也不能希望一路绿灯、如同昔日“美好时代”。现实一点的考虑是,能促成美国尊重中国的基本利益,尊重中国以不同于美国的方式发展,这就是极大的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生摩擦,美国能在我们斗争和争取下控制摩擦范围、保持对华沟通,也是对美工作成功的标志。
保持战略韧性
在美国战略界几年来不断讨论对华政策走向的同时,中国也在渐渐形成新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相比过去几十年,明显的特征是更加积极进取。但人们不应把积极进取误解为时时处处强硬。中国的大战略,是有成体系的策略相配合的。我们有底线,不怕鬼、不信邪,但也有灵活度,不僵硬。现在看,两个大国都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内外政策、大国角力过多缠绕在一起,容易使问题更难解。此时此刻,心中有数、手脚不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些,未尝不是好事。这一点,尤其需要让美国战略界有所认识。当然,使他们产生这个正确认识的手段,既可以是好好说话,也可以是点穴式回击,待其清醒后,再好好说话。
(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