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计算是指在计算律的指导下对具体的数、式进行变形的演绎过程。计算能力是指学生在有目的的数学计算活动中,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完成数学计算影响计算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有生活就有数学,足以说明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定会终生有益。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数学 计算 能力
一、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25×0.8= 0÷2.8= 0.25×4= 6.5÷6.5=……等,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PPT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開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因此,对这些基本的知识和计算法则,学生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这些计算法则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首先让学生回答加法的意义,学生就会知道是两个数(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了。
三、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1.抓好口算,打好基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练习口算时,老师给学生计时,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老师平时一定要坚持布置好有关口算的家庭作业,并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能提高口算的计算能力;2.突出重点难点,强化训练。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训练时突出重点、难点,学生犯错的几率就会降低。同时,在练习时,必须让学生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练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变得明确、明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运用估算,准确判断计算结果,节约验算时间。在计算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这样就节约了验算时间。
四、重视错题的分析
1.老师写评语指错。老师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指出错因,学生了解错误以后,把错题重做一遍,这样既改正了错误,又加深了对正确知识的巩固;2.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3.学生纠错本纠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4.课堂作业再反馈。老师要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五、培养良好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部分学生,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关照一下,盯得紧一点,成绩会起很大变化。分析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的习惯不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必须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退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数学 计算 能力
一、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25×0.8= 0÷2.8= 0.25×4= 6.5÷6.5=……等,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PPT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開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因此,对这些基本的知识和计算法则,学生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这些计算法则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首先让学生回答加法的意义,学生就会知道是两个数(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了。
三、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1.抓好口算,打好基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练习口算时,老师给学生计时,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老师平时一定要坚持布置好有关口算的家庭作业,并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能提高口算的计算能力;2.突出重点难点,强化训练。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训练时突出重点、难点,学生犯错的几率就会降低。同时,在练习时,必须让学生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练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变得明确、明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运用估算,准确判断计算结果,节约验算时间。在计算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这样就节约了验算时间。
四、重视错题的分析
1.老师写评语指错。老师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指出错因,学生了解错误以后,把错题重做一遍,这样既改正了错误,又加深了对正确知识的巩固;2.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3.学生纠错本纠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4.课堂作业再反馈。老师要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五、培养良好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部分学生,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关照一下,盯得紧一点,成绩会起很大变化。分析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的习惯不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必须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退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