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情感的天地里,正是各种纯洁的“爱”让人们相互信任,执著“牵手”;在岁月的长河里,正是相互的信任才让人们深“爱”不“疑”,敢于“放手”。再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有些时候又何尝不需要“放手”呢?首先要做到课前“放手”,让学生提前了解国情;同时要做到课上“放手”,让学生逐步感知国情;而且还要做到课后“放手”,让学生不断升华国情。实践证明,恰当地“放手”,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教育;国情教育;放手
早晨来校上班的路上,车窗外一首好听的老歌飘进了我的耳朵,“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放手让你飞翔……幸福是否象是一扇铁窗,囚禁你的梦想……”是啊,在情感的天地里,正是各种纯洁的“爱”让人们相互信任,执著“牵手”;在岁月的长河里,正是相互的信任才让人们深“爱”不“疑”,敢于“放手”。再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有些时候又何尝不需要“放手”呢?
就说思想品德课中“怎样实施国情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以往老师们大多采取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背一背、练一练、考一考”的传统方法,让学生记住主要知识点、会背诵、会考试就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教”的多,“引导”的少;“管”的多,“放”的少;教育创新“形式”的东西多,“内涵”变化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部分现实,也更让我们感觉到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严峻性。
正像刚才那首歌中所唱的那样,有时“爱”要长久,是需要放手的。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国情教育,就更需要“放手”,因为进行国情教育,稍不用心,就会搞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假大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反思,若要真想用心搞好这项教学活动,“放手”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恰当地“放手”,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一、课前“放手”,让学生提前了解国情。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国情,通过设计、下发“学案”、“导学案”或“课前预习通知单”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上网查询、实际调查等渠道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小到对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进行了解,大到对国情、国策、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不断激发学生对国情知识学习的探索欲、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国情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课上“放手”,让学生逐步感知国情。
课上“放手”,意味着老师要尽最大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这要求教师首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然后,设计各种有效的教学环节,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感知国情,体味国情,从而使国情教育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活动方式:
(一)调查问卷。比如在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变化时,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先设计一份问卷,结合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在身边的人中进行调查,基中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对这些变化做一些了解,然后再设计一组问卷,调查近些年的家庭收入情况,使学生对这些变化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交流、讨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由于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于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国策及发展战略的学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再也不觉得这些内容枯燥乏味了。
(二)时事论坛或辩论赛。爱国情怀的树立与培养不能只流于空洞的说教,可以从现实出发,通过时事论坛或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去了解当前的国情。“蛟龙”下海了,“嫦娥”飞天了,“黄岩岛”、“钓鱼岛”问题激化了……学生对这些问题一般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先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然后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让学生或讨论,或辩论,老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这样,学生的报国之志、爱国情怀、远大理想自然会得到激发、培养和树立,这远比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要树立远大理想”等一些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三)编印国情简报。思想品德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作为国家公民,学生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此,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设计编印《国情简报》、课堂上拿出一定时间进行展示的形式,来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国情意识。
(四)小品或短剧表演。为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参与意识,可以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经验,采取小品或短剧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对所学的国情知识进行学习、巩固,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既能拓宽视野,又能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带来学生对国情教育情感上的升华。
三、课后“放手”,让学生不断升华国情。
前一段时间,因海南一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出现严重伤亡事故,掀起的关于“学生社会服务与参观考察活动的利与弊”的争论仍未停止。所以,不少学校和家庭怕出安全问题、怕担责任,把学生“圈”在学校和家庭中,但另一方面还鼓励学生去战胜困难、经历风雨,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也无疑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和失败。
国情是一种事实,把这种事实让学生亲见、亲历,才能产生亲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制定并实施好相关安全和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放手”让学生到校外去,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旅游等实践活动,不断渗透国情教育。如我们组织学生到就近的煤矿环保中心参观污水处理,加强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组织学生到电厂参观,进行了经济和科技知识教育;组织学生到农村德育实践基地体验生活,使学生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真实生活有了一定了解。有家长反映,一听说第二天要到农村实践基地去体验生活,孩子激动地晚上都没睡好觉。许多孩子在体验日记写到了农村发生的变化;有的还帮助盲人买馒头;有一个孩子写到把身上的零花钱掏给了穿着破旧的农村孩子,而自己没钱买水喝只好忍着的事例,家长看后哭了。也许他们既是心疼孩子,也是为孩子的爱心和成长进步而感到高兴。这些真情实感,哪些是完全能在课本上学到的呢?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交流的活动。加强国情教育,光靠一味地“灌”和“管”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学校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真正把自己、把学生从各种影响教育和教学发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实践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这样,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新的、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有一种教育叫“放手”。只有放开手来,那些可爱的雏鹰们才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才能在无尽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才能够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追逐并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关键词:教育;国情教育;放手
早晨来校上班的路上,车窗外一首好听的老歌飘进了我的耳朵,“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放手让你飞翔……幸福是否象是一扇铁窗,囚禁你的梦想……”是啊,在情感的天地里,正是各种纯洁的“爱”让人们相互信任,执著“牵手”;在岁月的长河里,正是相互的信任才让人们深“爱”不“疑”,敢于“放手”。再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有些时候又何尝不需要“放手”呢?
就说思想品德课中“怎样实施国情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以往老师们大多采取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背一背、练一练、考一考”的传统方法,让学生记住主要知识点、会背诵、会考试就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教”的多,“引导”的少;“管”的多,“放”的少;教育创新“形式”的东西多,“内涵”变化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部分现实,也更让我们感觉到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严峻性。
正像刚才那首歌中所唱的那样,有时“爱”要长久,是需要放手的。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国情教育,就更需要“放手”,因为进行国情教育,稍不用心,就会搞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假大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反思,若要真想用心搞好这项教学活动,“放手”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恰当地“放手”,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一、课前“放手”,让学生提前了解国情。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国情,通过设计、下发“学案”、“导学案”或“课前预习通知单”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上网查询、实际调查等渠道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小到对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进行了解,大到对国情、国策、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不断激发学生对国情知识学习的探索欲、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国情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课上“放手”,让学生逐步感知国情。
课上“放手”,意味着老师要尽最大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这要求教师首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然后,设计各种有效的教学环节,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感知国情,体味国情,从而使国情教育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活动方式:
(一)调查问卷。比如在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变化时,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先设计一份问卷,结合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在身边的人中进行调查,基中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对这些变化做一些了解,然后再设计一组问卷,调查近些年的家庭收入情况,使学生对这些变化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交流、讨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由于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于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国策及发展战略的学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再也不觉得这些内容枯燥乏味了。
(二)时事论坛或辩论赛。爱国情怀的树立与培养不能只流于空洞的说教,可以从现实出发,通过时事论坛或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去了解当前的国情。“蛟龙”下海了,“嫦娥”飞天了,“黄岩岛”、“钓鱼岛”问题激化了……学生对这些问题一般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先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然后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让学生或讨论,或辩论,老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这样,学生的报国之志、爱国情怀、远大理想自然会得到激发、培养和树立,这远比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要树立远大理想”等一些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三)编印国情简报。思想品德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作为国家公民,学生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此,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设计编印《国情简报》、课堂上拿出一定时间进行展示的形式,来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国情意识。
(四)小品或短剧表演。为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参与意识,可以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经验,采取小品或短剧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对所学的国情知识进行学习、巩固,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既能拓宽视野,又能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带来学生对国情教育情感上的升华。
三、课后“放手”,让学生不断升华国情。
前一段时间,因海南一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出现严重伤亡事故,掀起的关于“学生社会服务与参观考察活动的利与弊”的争论仍未停止。所以,不少学校和家庭怕出安全问题、怕担责任,把学生“圈”在学校和家庭中,但另一方面还鼓励学生去战胜困难、经历风雨,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也无疑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和失败。
国情是一种事实,把这种事实让学生亲见、亲历,才能产生亲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制定并实施好相关安全和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放手”让学生到校外去,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旅游等实践活动,不断渗透国情教育。如我们组织学生到就近的煤矿环保中心参观污水处理,加强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组织学生到电厂参观,进行了经济和科技知识教育;组织学生到农村德育实践基地体验生活,使学生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真实生活有了一定了解。有家长反映,一听说第二天要到农村实践基地去体验生活,孩子激动地晚上都没睡好觉。许多孩子在体验日记写到了农村发生的变化;有的还帮助盲人买馒头;有一个孩子写到把身上的零花钱掏给了穿着破旧的农村孩子,而自己没钱买水喝只好忍着的事例,家长看后哭了。也许他们既是心疼孩子,也是为孩子的爱心和成长进步而感到高兴。这些真情实感,哪些是完全能在课本上学到的呢?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交流的活动。加强国情教育,光靠一味地“灌”和“管”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学校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真正把自己、把学生从各种影响教育和教学发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实践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这样,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新的、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有一种教育叫“放手”。只有放开手来,那些可爱的雏鹰们才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才能在无尽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才能够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追逐并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