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知,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关键词:数学学习; 学习兴趣;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33-001
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成为职业高中各科教学的一个难点,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数列”前,教师利用现在学生理财观念强,争强好胜的特点,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你是经销商,一位供货商提出要与你签订一份交易合同,合同的期限为30天,他每天给你提供价值10万元的商品,而你第一天只需付给他1分钱的货款,第二天付给他2分钱的货款,第三天付给他4分钱的货款,依此类推,以后每天所付的货款都是前一天所付货款的2倍。你是否同意签这份合同?同学们都纷纷嚷起来:“签!”然后互相讨论起来,满脸欣喜雀跃之色。这时教师话锋一转:你也许会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认为这份合同将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但一旦签了字,一个月之内你就会倾家荡产!同学们都面面相觑。就在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数列的学习之中。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正弦函数有这些性质,想必余弦函数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讲解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余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法,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发现并掌握余弦函数的性质,启发学生借鉴先前学习正弦函数的方法,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余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在自己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能激励他们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语文是一门实用学科,同学们倍感兴趣,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语文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英语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英语课……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强,邱忠华主编.《走进高中数学教学现场》,2009年出版
[2]李玉平主编.《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2006年出版
关键词:数学学习; 学习兴趣;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33-001
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成为职业高中各科教学的一个难点,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数列”前,教师利用现在学生理财观念强,争强好胜的特点,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你是经销商,一位供货商提出要与你签订一份交易合同,合同的期限为30天,他每天给你提供价值10万元的商品,而你第一天只需付给他1分钱的货款,第二天付给他2分钱的货款,第三天付给他4分钱的货款,依此类推,以后每天所付的货款都是前一天所付货款的2倍。你是否同意签这份合同?同学们都纷纷嚷起来:“签!”然后互相讨论起来,满脸欣喜雀跃之色。这时教师话锋一转:你也许会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认为这份合同将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但一旦签了字,一个月之内你就会倾家荡产!同学们都面面相觑。就在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数列的学习之中。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正弦函数有这些性质,想必余弦函数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讲解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余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法,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发现并掌握余弦函数的性质,启发学生借鉴先前学习正弦函数的方法,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余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在自己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能激励他们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语文是一门实用学科,同学们倍感兴趣,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语文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英语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英语课……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强,邱忠华主编.《走进高中数学教学现场》,2009年出版
[2]李玉平主编.《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