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国平说:“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我最近拜读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对周先生所言之“读书”,颇有几分感悟。
一、“看”书
“看”书,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首先,书籍有其自身价值。其二,作为一本好书,其价值自然是超越了其本身所固有的物质价值的,而其最大的价值则集中表现在它对于人的价值。书对于人的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书对人精神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点也是书的最大价值的体现。
对于一本书的价值的鉴定,想要单凭一己之力就筛选出好的作品来,颇有难度。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一本好书是有其自身生命力的。这生命是不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并且这生命还在不断地延续着。在时间的淘洗中,它顽强的生存下来,并不断给一代又一代求知者带来生命的烛照。毛姆曾说过:“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籍的第二价值远远比起第一价值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读书
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被书籍淹没的世界。各种书报杂志、名著小典大有“吃人”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各类书籍恐怕也只有少数先贤智者能明辨之、慎读之。而对于我们这些凡庸之人确实难于辨析。
周先生在书中提到“不时髦的读书”,他指出“印刷业的发达必然导致阅读的浮躁”。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确是不可否认的。当社会对书籍失去甄别作用时,对书籍甄别的任务很自然地就落到了所有读者的肩头。“不时髦的读书”,便是周先生给大家的一个良好建议。
所谓“不时髦的读书”,即不盲目跟风、不追赶所谓的“潮流”。本质上说,读书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活动,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外化。每个人对于书籍的选择都有自己的标准。能够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的书籍,必然是高雅睿智的。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也必然是一个人的主观生命感受所驱使的,依据最原始的兴趣与本心阅读,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这种精神漫游中,我们才更容易从中抒出己见。由此可见,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依己之至真性情而读之,必然难虚浮于喧嚣之上,留恋于时尚之间。
尤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今社会由“国学热”而引发的一批经典重读的热潮。这些被媒体烤红的经典,正在日益成为最新一轮的“时尚”。由于民众文化素养千差万别,对此类经典的阅读更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经典是需要用心来读的,岂能仅凭跟风翻阅,便可在人前卖弄“学问”?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界。这一点用于读书仍为人们所认同。读书是一种以愉悦性情为目的的个人化生命活动。它不仅仅是读者的吸收和接受,更是读者的一种投入和创造。在选择阅读的同时,首先读者是带有强烈的主观阅读期望的。当这种期望不自觉地被内化为一种情感投入时,阅读便进入了一种超功利的阶段。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在随书之思路延展的同时,更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这便是创作的冲动。当这种冲动席卷脑海时,读者之心海亦会随之翻腾,书中思想与头脑中思想相互碰撞,便形成了一场空前浩瀚的头脑风暴。在汹涌波涛平息后,内心开始转入一种空静澄明的状态。这时,人最需要的便是“寂寞”——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寂寞。心澄静思时,于寂寞中,慢慢梳理纷繁的思绪,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章架构,然后为之添实皮肉,一篇充实的文章便完成了。这经过打磨的文章便是一次阅读的最大收获。
平心而论,书对人的影响也并非是全面的。有的仅是一些书在某一方面引起了某些人的共鸣,并可能在其心中留下了某些痕迹。如周先生所言:“书乃人生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这就警示我们,在读书的同时,决不能完全依赖书籍。完全依赖之,最后只能丧失了自我,走入“本本主义”的误区。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阅书如阅人。在我们通过文字走进一个人单纯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时,请以一颗虔诚的心给予作者应有的尊重。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12)班)
一、“看”书
“看”书,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首先,书籍有其自身价值。其二,作为一本好书,其价值自然是超越了其本身所固有的物质价值的,而其最大的价值则集中表现在它对于人的价值。书对于人的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书对人精神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点也是书的最大价值的体现。
对于一本书的价值的鉴定,想要单凭一己之力就筛选出好的作品来,颇有难度。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一本好书是有其自身生命力的。这生命是不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并且这生命还在不断地延续着。在时间的淘洗中,它顽强的生存下来,并不断给一代又一代求知者带来生命的烛照。毛姆曾说过:“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籍的第二价值远远比起第一价值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读书
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被书籍淹没的世界。各种书报杂志、名著小典大有“吃人”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各类书籍恐怕也只有少数先贤智者能明辨之、慎读之。而对于我们这些凡庸之人确实难于辨析。
周先生在书中提到“不时髦的读书”,他指出“印刷业的发达必然导致阅读的浮躁”。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确是不可否认的。当社会对书籍失去甄别作用时,对书籍甄别的任务很自然地就落到了所有读者的肩头。“不时髦的读书”,便是周先生给大家的一个良好建议。
所谓“不时髦的读书”,即不盲目跟风、不追赶所谓的“潮流”。本质上说,读书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活动,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外化。每个人对于书籍的选择都有自己的标准。能够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的书籍,必然是高雅睿智的。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也必然是一个人的主观生命感受所驱使的,依据最原始的兴趣与本心阅读,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这种精神漫游中,我们才更容易从中抒出己见。由此可见,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依己之至真性情而读之,必然难虚浮于喧嚣之上,留恋于时尚之间。
尤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今社会由“国学热”而引发的一批经典重读的热潮。这些被媒体烤红的经典,正在日益成为最新一轮的“时尚”。由于民众文化素养千差万别,对此类经典的阅读更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经典是需要用心来读的,岂能仅凭跟风翻阅,便可在人前卖弄“学问”?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界。这一点用于读书仍为人们所认同。读书是一种以愉悦性情为目的的个人化生命活动。它不仅仅是读者的吸收和接受,更是读者的一种投入和创造。在选择阅读的同时,首先读者是带有强烈的主观阅读期望的。当这种期望不自觉地被内化为一种情感投入时,阅读便进入了一种超功利的阶段。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在随书之思路延展的同时,更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这便是创作的冲动。当这种冲动席卷脑海时,读者之心海亦会随之翻腾,书中思想与头脑中思想相互碰撞,便形成了一场空前浩瀚的头脑风暴。在汹涌波涛平息后,内心开始转入一种空静澄明的状态。这时,人最需要的便是“寂寞”——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寂寞。心澄静思时,于寂寞中,慢慢梳理纷繁的思绪,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章架构,然后为之添实皮肉,一篇充实的文章便完成了。这经过打磨的文章便是一次阅读的最大收获。
平心而论,书对人的影响也并非是全面的。有的仅是一些书在某一方面引起了某些人的共鸣,并可能在其心中留下了某些痕迹。如周先生所言:“书乃人生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这就警示我们,在读书的同时,决不能完全依赖书籍。完全依赖之,最后只能丧失了自我,走入“本本主义”的误区。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阅书如阅人。在我们通过文字走进一个人单纯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时,请以一颗虔诚的心给予作者应有的尊重。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