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描写 借物抒情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作亮相
  太 婆
   我默默地站在太婆的墳墓前,心里装满了说不尽的愧疚……
   在我的脑海中,太婆的面容是模糊的,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自己做过的错事。
   六岁那年,我很不懂事,嫌弃太婆土里土气,不愿意靠近她。太婆那时已经八十多了,她的房门口有个很高的门槛,她喜欢坐在门槛上。太婆因为年纪大了,腿不好使,有几次进房间叫我扶她进去,而我,自然是不愿意的,太婆一叫我,我就跑掉,太婆只好自己扶门框进去。又是一次,太婆要进房间,“子茜,扶一下我。”我看着太婆那俗气的外衣,马上跑掉了。谁知,太婆没扶稳,摔了一跤,家人闻声赶过来,将太婆扶了起来。爸爸问我为什么不看好太婆,说着还拿起鞭子要抽我,太婆急忙解释:“是我自己不小心的,不要怪她。”我望着太婆那满是皱纹的脸,哭着躲到了奶奶的身后。①
   后来太婆过世了,她的房间落满了灰尘。
   有一次吃饭时,妈妈跟我谈起了太婆。在我出生刚几个月时,妈妈生病了,爸爸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又忙农活去了,于是太婆便忙前忙后地照顾妈妈和我。妈妈劝太婆歇一会儿,可太婆微笑地摇着头说:“没事。”“快八十的人了,还那么勤劳。”妈妈说着眼睛就红了。②
   我家老房子后面有个小山坡,小山坡上有好多树,其中一些树是太婆种的,但那些树看起来并不怎么整齐美观。离房子最近处有棵小桂花树,太婆对它格外照顾,常常给它施肥。我就说:“小树又不好看,对它那么好,不如种龙眼树,我还可以吃到龙眼。”太婆听了当即就变了脸,但过一会儿就没事了。③
   太婆去世时,我在上课,没见她老人家最后一眼。现在想起那时的不懂事,我心中满是愧疚。不知太婆最后一刻是否想起了我,毕竟我跟太婆在一起的时间不长。④
   秋风吹过脸庞,我站在桂花树下,望着一朵朵小桂花,静静地闻着桂花散发出来的浓浓的香味。这时,我仿佛看见,太婆在风中微笑……⑤
  失误分析
   作文开篇即点出“我”对太婆的情感是“愧疚”。紧接着,作文围绕“愧疚”,主要叙述了两件事:“我”没有及时搀扶太婆导致太婆摔倒,太婆不仅没有责怪“我”,反而袒护“我”;“我”不理解太婆照顾桂花树的行为,太婆却并未在意。两个事例的选择应该说是很好的,但是作文在叙述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作文以太婆为主要描写对象,但是太婆的“戏份”其实并不多。小作者把大部分笔墨放在对细枝末节的交代上。“我”犯错之后太婆如何对“我”宽容,本应是刻画太婆形象的关键所在。如第三段“太婆急忙解释”,以及第六段“太婆听了当即就变了脸”,这两处可以适当增加对太婆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但是小作者却一笔带过,不免有些遗憾。
   2.作文写桂花树,借物抒情,本是一个很好的写作尝试,但“桂花树”在作文行文过半时才突兀出现,其线索性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建议小作者首尾呼应,作进一步处理。
   3.作文写“我”对太婆的“愧疚”,但是单纯来谈“愧疚”是意义不大的,发掘出根植于“愧疚”中的浓浓的爱才能使主题更加深刻。“我”为没有善待太婆而愧疚,而太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她对“我”的宽容和关爱。这才是作文最打动人的地方。如果小作者在文末对此加以总结和升华,作文将增色不少。
   ①明明是“我”的过错,太婆却选择了袒护和宽容。这一段对太婆坐门槛、进房间的叙述啰唆。
   ②插叙关于太婆的往事,表现了太婆的勤劳。但是由“愧疚”引到这一段,缺乏必要的过渡。
   ③这个故事用意在哪儿?对太婆的描写可以更细致生动一点。
   ④再次提到“愧疚”。这一段还可以继续升华。作文表现的不应该只是“我”的愧疚,还应该有太婆对“我”的宽容、呵护与爱。
   ⑤借桂花树来抒情很好,但前文缺乏必要的铺垫。
  升格展示
  太 婆
  ◎沈子茜
   故乡的桂花树又开花了,那令人沉醉的香气总能使我想起童年的往事。在桂花树的记忆中,我对太婆充满了愧疚。
   六岁那年,我很不懂事,嫌弃太婆土里土气,不愿意靠近她。太婆的房门口有个很高的门槛,她喜欢坐在那门槛上。那时太婆已经八十多岁了,腿不灵便,每次跨过门槛都要有人搀着。有一次,太婆要进房间,便叫我扶她。我看着她那俗气的外衣,立马跑掉了。太婆叹了口气,只得扶着门框慢慢往里挪,谁知没扶稳,一个踉跄摔坐在地上。家人闻声赶来,慌忙将太婆扶了起来。家人纷纷责怪我,而太婆却温和地看着我,一脸慈爱地说:“小孩子嘛,没关系的。是我自己不小心摔倒的。”太婆边说边揉着腿,我发现她脸上蛛网般的皱纹似乎更密了。
   后来太婆过世了,她的房间落满了灰尘。
   闲暇时,妈妈跟我谈起太婆。在我出生刚几个月的时候,有次妈妈生病了,爸爸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又忙农活去了,于是太婆便忙前忙后照顾妈妈和我。妈妈劝太婆歇一会儿,可太婆微笑地摇着头说:“没事。”“快八十岁的人了,还那么勤劳。”妈妈说着眼睛就红了。听到这儿,我想起了太婆照顾的那些树。
   我家老房子后面有个小山坡,小山坡上有好多树,其中一些树是太婆种的。那些树看起来并不怎么整齐美观,弱不禁风,似乎一阵风吹过就会倒。离房子最近的那棵小桂花树,从不见它开花,更别说能闻到花香了。太婆对这棵桂花树格外照顾,隔几天就给它施一次肥。我故意气太婆说:“这么难看的树,还管它干啥?”可太婆不但没有生气,还笑着对我说:“那怎么行,说不定它明年就开花了呢。”
   太婆已经去世四年了,那棵桂花树也有四年的开花记录了。回想起以前,我是那么的不懂事,而太婆却始终包容着我,呵护着我,以她的勤劳和朴实影响着我。我感到无比愧疚,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动。
   秋风吹过脸庞,我站在桂花树下,望着一朵朵小桂花,静静地闻着桂花散发出来的浓浓的香味。这时,我仿佛看见,太婆在风中微笑着……
  (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光谷分校)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具有以下亮点:
   1.行文线索更明确。首段增加了关于桂花树的描写,与尾段的桂花树相呼应。在行文过程中,桂花树也穿插其中,桂花树的线索性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小作者借物抒情,在浓浓的桂花香中寄托了对太婆的思念之情。
   2.详略处理更得当。在叙述中增加了对太婆的细节描写,从而更生动地塑造太婆这一人物形象。
   3.主旨更清晰。作文通过对太婆的细致描写以及结尾两段的点题,使得主旨更为清晰。
其他文献
剧情简介   电影中的苗宛秋老师,在学生的管理上,作风霸道,乾纲独断,不懂变通,一切唯分数论。学生给他找丢了的自行车,为此耽误了宝贵的高三冲刺时间,他就疯了似的批评全班学生。在他的一声令下,学生们终止了一切课外活动、文娱项目、班级团建。即使深知学生们的努力,哪怕知晓他们获得的荣誉,苗老师终究也没有站在光源與掌声的尽头,拥抱这些学生。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他不容许奋战中的学生有任何一丝喘息的机会。因
期刊
我的书桌靠着一扇窗,略带锈迹的铁皮窗框衬着素雅的暗花磨砂玻璃,我每天坐在书桌前,应对着越来越繁重的功课。低头读书、写字疲惫的时候,抬眼眺望窗外的景色,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一棵大榕树挺立着,浓密的枝叶占据了半个窗口。秋冬时节,有些许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到书桌上。我常常会挑一些好看的叶子,轻轻夹在书页里,让课本弥漫着淡淡的叶香。一些“小伙伴”不时来这里做客,有时是几只小麻雀,叽叽喳喳、谈天说地;有时
期刊
浙江杭州市余杭崇贤街道运河路边有一个小农场。农场里,不绝于耳的是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农场的鸟特别多,还不怕人,原因是这里有鸟充足的食物来源——虫子。   虫子哪儿来的?秘密就藏在农场中央鸟儿扎堆的温室大棚里。大棚一共13个,是用来处理垃圾的地方。   第一个大棚里,有一台漏斗形设备,附近居民的餐厨垃圾倒进去以后,经过粉碎、搅拌,添加益生菌发酵一晚上,就可以变成适合虫卵孵化、生长的昆虫“口粮”了。  
期刊
美文引路  意外之外   冬季去成都出差,傍晚与同事散步路过一个花店。   花店门面不大,铺面设计也很普通,或者说压根没设计过,就是常见的那种路边店。吸引我们驻足的,是店门口那一簇簇蜡梅,很远便已闻到风中阵阵幽香。   毕竟天府之国,冬季的风虽有几分寒意,却颇为清新,湿润宜人。微风与清雅的梅花香缠绵在一起,一缕缕飘然而至,时有时无,忽近忽远,偶尔浓得沁人心脾,间或又要用心感受才寻得着,让你不得
期刊
三国时吴国人万震所撰《南州异物志》中有记载:“琉璃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琉璃是从铸造青铜器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从制作工艺上来讲,琉璃的色彩斑斓如行云,质地剔透似流水,给人以光彩夺目之感。  前世传奇  王者之剑   传说,琉璃是春秋时期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范蠡将其赠与越王勾践,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回,并赐名为“蠡”。之后范蠡请雕刻家将其雕刻为
期刊
小区王老太家住一楼,屋里闲置的小房间有一扇玻璃窗破了小半边,玻璃残骸上落满了灰尘,挂着稀稀拉拉的蛛网,像一个掉光牙齿的老人空落落的牙床。   一日,我路过老太太家,瞧见她正扯着嗓门骂人,上前询问,老太太用拐杖拄了拄地说:“这帮孩子太不懂事了!一个接一个拿石子丢我家的窗户,正想着教训几句,他们一看见我就跑没影了。唉,这些皮孩子!”   我瞅瞅那扇破窗,莞尔一笑道:“啊,破窗效应。”老太太一头雾水,问
期刊
天 籁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天籁》联想   你仰头、仰头,耳朵像一对空空的盅儿,去承接由高无穷尽的天空滑落下来的声音。然而,你什么也听不到。人的耳朵不是听天体而只能听取俗世之音;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它一定是一种美妙奇异、胜过一切人间音乐的天籁。你怎样才能听到它,你乞灵于谁?   你仰着头,屏住气,依然什么也没听到
期刊
55年前,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背后,有一位奇女子——年近半百,多次改行,一次次从零开始,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用“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她是王承书,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王承书从小有着极强的数学天分,在1941年就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留学期间,她提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一观点至今仍在沿用。1956年
期刊
从古至今,词义变化大的汉字,“的”应该算一个了。在古代,“的”字表示“鲜明”之义。宋玉的《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句子,意思是说,仙女唇部熠熠生辉。不过,如今的“的”早已没有了美唇之感,它集“dd픓d씓de”四种读音于一身,每个读音都有不同的含义。   据说,“目的”的“的(dì)”源自隋唐时期的一个故事。北周旧臣窦毅的女儿不仅姿色出众,而且仗义执言,对杨坚篡
期刊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盗窃 讲信修眭  濠梁(háo) 幼有所长(zhǎnɡ)    B.自强 半匹红砂  俄顷(qǐng) 徙于南冥(xǐ)   C.祗辱 两鬓苍苍  布衾(qīn) 选贤与能(jǔ)   D.槽枥 唇焦口燥  尘埃(āi) 教学相长(chá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