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这句话尽管夸大了互联网的作用,但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载体,网络正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事业要实现与时俱进,也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和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也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那么,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呢?
一、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在这里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就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就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城市的精灵》之前给学生播放FLASH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放完后,我请学生讨论:片中的小鸟为什么会流泪?由此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点击“我国环境问题”网页,学生在看了一系列图片和数字之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又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有关琅琊山风光的录像。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答“看到了蔚然秀丽的琅琊山”,看到了“飞泻于两峰之间,水声潺潺的酿泉”,“看到了有亭翼然的醉翁亭”等等。于是我问学生琅琊山的风光美不美?学生说美,我趁势感叹说:“啊,有这么美的山水,难怪欧阳修要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了!’”然后,让学生点击“课文内容”、“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课文朗读”、“词句解释”、“主题探究”等网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然后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这样,既引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为深入理解课文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单纯的文字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入语文学习的状态,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达到资源共享,拓展了学习语文的时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他的意思是说只有拥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才能顺利地掌握各科知识。而语文课如果仅仅依靠课本,它给学生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仅仅阅读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如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网络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它既可以是原生态的作品,也可以是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网络可以提供给语文教学的资源可以分两类:一种是“学校信息”,它是教师或教育机构有意识用网络这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的。它直接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设立了专门的网站或网页。比如我们教学鲁迅的《孔乙已》,学生需要了解关于《孔乙已》的创作背景的一些资料和关于主题的一些看法以及与此文相关的其他文章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形式,通过校园网集中一批资料提供给学生。这些资源虽然不是学生亲自搜索到的,但它仍保留了网络资源的特征,仍然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搜索空间。另一种是“社会信息”,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在网上搜索到的。这是对网络原生态资源的利用。这时网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让许多学生同时自由地在其中遨游、取舍,可又比在图书馆来得“短准快”。网络教学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将教室和学习时间作了无限的延伸,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浏览,尽情阅读,超越自己、超越文本。
三、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网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搜索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随意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习多少,学到什么程度也完全由自己决定。同时,学生的这种自主是真正的自主,没有外力的干扰和强迫,既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网络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点击“中国文人吟月诗词”网,探究“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到底代表什么?”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理解诗句得出了如下结论:月亮代表思念故乡,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证;月亮代表思念亲人,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代表愁绪,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代表边塞生活,比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等。学生这种“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探究性学习方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意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决定了成功必须走相互合作的道路,而多媒体网络也为合作性学习提供了可能。例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要求学生为家乡美丽的园林设计一个旅游广告,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各展特长。于是同学们有的在网上查找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有的查找文字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交流,然后分工合作,开始了设计工作,大家根据各人的特长,写的写,画的画,不多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这些设计图文新颖,颇有创意。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体验了合作的愉快。网络不仅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能快速高效的整合他们合作的成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众人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 四、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和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标准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能促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进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给评价构建了更理想、更优越地环境。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倾心交流,没有任何障碍,真正实现心灵的“零距离”接触。例如笔者在上《背影》时,设计了一个在线测试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课文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学生通过10道小题的练习,很快“交卷”,教师评卷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通过汇总试卷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朱自清因读父亲的来信而泪光“晶莹”不能理解,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尾再次研读,通过仔细品味语言,并联系“父亲”当时老境“颓唐”的境况,许多学生也终于感动于朱自清的感动了。这种评价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是传统教学无法想象的。在这一课快结束的时候,我又引导学生进入BBS论坛,让学生就“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学生个个“口吐莲花”,运用课本所学和自己的生活积累,谈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教学结束前,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了评点,并要求学生上网搜索和阅读《背影》相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E-mail或网上发贴参与更广泛地讨论。这样的评价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评价,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许多困惑:
1.制作网络课件耗时费力,而教师用于备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如何使网络更快捷、更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2.图、文、声并茂的三维空间既是网络教学的优势,又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劣势。因为学生很容易迷失在五光十色的信息海洋中而忘却了学习语言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开展网络教学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尤为必要。
3.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网络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影响,它是制作者主观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它在学生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毫无差异的体验,极易把学生引向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剥夺了学生再创造的自由。如何营造一种特别适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网络学习环境,是设计者应进行深入探究的问题。
随着网络教学走进语文课堂,它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如何,“网络”只是教学的手段,它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把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不能因网络而使“语文”面目全非,失去语文课特有的“语文味”。但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能很好地发挥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功能,它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走出“少慢差费”的低谷,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一、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在这里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就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就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城市的精灵》之前给学生播放FLASH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放完后,我请学生讨论:片中的小鸟为什么会流泪?由此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点击“我国环境问题”网页,学生在看了一系列图片和数字之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又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有关琅琊山风光的录像。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答“看到了蔚然秀丽的琅琊山”,看到了“飞泻于两峰之间,水声潺潺的酿泉”,“看到了有亭翼然的醉翁亭”等等。于是我问学生琅琊山的风光美不美?学生说美,我趁势感叹说:“啊,有这么美的山水,难怪欧阳修要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了!’”然后,让学生点击“课文内容”、“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课文朗读”、“词句解释”、“主题探究”等网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然后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这样,既引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为深入理解课文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单纯的文字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入语文学习的状态,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达到资源共享,拓展了学习语文的时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他的意思是说只有拥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才能顺利地掌握各科知识。而语文课如果仅仅依靠课本,它给学生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仅仅阅读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如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网络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它既可以是原生态的作品,也可以是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网络可以提供给语文教学的资源可以分两类:一种是“学校信息”,它是教师或教育机构有意识用网络这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的。它直接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设立了专门的网站或网页。比如我们教学鲁迅的《孔乙已》,学生需要了解关于《孔乙已》的创作背景的一些资料和关于主题的一些看法以及与此文相关的其他文章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形式,通过校园网集中一批资料提供给学生。这些资源虽然不是学生亲自搜索到的,但它仍保留了网络资源的特征,仍然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搜索空间。另一种是“社会信息”,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在网上搜索到的。这是对网络原生态资源的利用。这时网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让许多学生同时自由地在其中遨游、取舍,可又比在图书馆来得“短准快”。网络教学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将教室和学习时间作了无限的延伸,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浏览,尽情阅读,超越自己、超越文本。
三、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网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搜索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随意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习多少,学到什么程度也完全由自己决定。同时,学生的这种自主是真正的自主,没有外力的干扰和强迫,既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网络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点击“中国文人吟月诗词”网,探究“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到底代表什么?”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理解诗句得出了如下结论:月亮代表思念故乡,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证;月亮代表思念亲人,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代表愁绪,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代表边塞生活,比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等。学生这种“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探究性学习方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意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决定了成功必须走相互合作的道路,而多媒体网络也为合作性学习提供了可能。例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要求学生为家乡美丽的园林设计一个旅游广告,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各展特长。于是同学们有的在网上查找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有的查找文字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交流,然后分工合作,开始了设计工作,大家根据各人的特长,写的写,画的画,不多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这些设计图文新颖,颇有创意。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体验了合作的愉快。网络不仅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能快速高效的整合他们合作的成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众人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 四、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和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标准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能促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进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给评价构建了更理想、更优越地环境。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倾心交流,没有任何障碍,真正实现心灵的“零距离”接触。例如笔者在上《背影》时,设计了一个在线测试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课文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学生通过10道小题的练习,很快“交卷”,教师评卷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通过汇总试卷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朱自清因读父亲的来信而泪光“晶莹”不能理解,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尾再次研读,通过仔细品味语言,并联系“父亲”当时老境“颓唐”的境况,许多学生也终于感动于朱自清的感动了。这种评价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是传统教学无法想象的。在这一课快结束的时候,我又引导学生进入BBS论坛,让学生就“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学生个个“口吐莲花”,运用课本所学和自己的生活积累,谈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教学结束前,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了评点,并要求学生上网搜索和阅读《背影》相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E-mail或网上发贴参与更广泛地讨论。这样的评价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评价,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许多困惑:
1.制作网络课件耗时费力,而教师用于备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如何使网络更快捷、更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2.图、文、声并茂的三维空间既是网络教学的优势,又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劣势。因为学生很容易迷失在五光十色的信息海洋中而忘却了学习语言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开展网络教学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尤为必要。
3.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网络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影响,它是制作者主观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它在学生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毫无差异的体验,极易把学生引向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剥夺了学生再创造的自由。如何营造一种特别适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网络学习环境,是设计者应进行深入探究的问题。
随着网络教学走进语文课堂,它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如何,“网络”只是教学的手段,它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把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不能因网络而使“语文”面目全非,失去语文课特有的“语文味”。但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能很好地发挥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功能,它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走出“少慢差费”的低谷,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