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汉语热”反讽谁?
年初韩国《中央日报》上报道,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考试中,有人将“富贵不能淫”翻译成了“Be rich,but not sexy”,再度引发了国人对汉语教育水平的忧虑。这并不是汉语危机的第一缕风波,近十几年汉语危机一直如恶疾般缠着我们:2004年7月,上海“第4届华人物理学家大会”时,该次大会“禁说中文”。去年一次汉语水平竞赛中,由留学生组成的队伍取得了冠军……诸如此类中国人汉语水平衰落的事件报道不绝于耳。
汉语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母语,从咿呀学语的那一刻起,汉语就是我们交流生存的工具,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汉语博大精深的体现。然而和英语异常繁荣的强势相比,汉语显得尤为落寞,甚至被疏远、淡化,以至人们的汉语能力日臻下降。汉语教育虽设为“必修课”,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为了日后自身能有更好的发展,不得不耐着性子来学习英语。人们在不断通过考试“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时,汉语能力却几乎无人问津。
让人感到十足反讽的是,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又扑面而来,以汉语为载体的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注意。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孔子”不顾千岁高龄再度周游列国,越洋过海充当起汉语启蒙老师和对外文化交流使者,汉语成为中国和世界沟通的纽带。
在日本有近两百万人学汉语,日本500余所大学几乎全开设汉语课。韩国有上百万人在学习汉语。在加拿大,汉语正逐渐取代法语,有可能成为除魁北克省之外其他各省份的第二大语言。在法国目前约有两万人在学习汉语,有大约200所大中小学在教授汉语……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崛起为新加坡人带来无限的机会,新加坡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将掌握华文的优势拱手让人,因为那将是愚蠢的做法。他认为,国人必须更加重视母语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容易在环球化的趋势中失去文化的根,使自己失去面对世界的自信心,而加强对母语的掌握可以平衡这个趋势。
一门语言热与冷的背后,微妙地隐藏着地区之间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的竞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面临着竞争的态势,英语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扩展。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目前仍处于弱势。”
中国人不能成为“香蕉”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失去这些东西,我们会成了他人眼中的“香蕉”——外表是黄的,里头是白的。
在国际化的潮流中,我们需要通过外语教育在民众中普及英语,并需要一批高层次的英语人才。但是,普及化不等于“全民化”、“母语化”,更不能把自己改造成像印度那样的“英语民族”。
这些年来,作为西方文明负载的英语在我国已被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各种名目繁多的英语考试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学校从小学就开设英语课,却很少有学校从小学进行传统文化启蒙。作为传统文化的负载的汉语却沦落为弱势的“第二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门庭冷落,成为弱势研究。
以汉语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德泽深厚,从孔子至今绵延已逾几千年,它是人类缔造文明经验里一段伟大的史诗。但是自19世纪以降,它所遭遇的挑战是空前的。不少人有这样一个错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中国人还说汉语,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我们喜欢它或讨厌它,忽视它或重视它。殊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浪潮进一步扫荡。
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化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对以汉语为根基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必要。我们每个中国人在谈到祖国的伟大时,不仅仅只会想到四大发明、地大物博之类,我们有很多的璀璨辉煌需要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渗透于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骨髓。
年初韩国《中央日报》上报道,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考试中,有人将“富贵不能淫”翻译成了“Be rich,but not sexy”,再度引发了国人对汉语教育水平的忧虑。这并不是汉语危机的第一缕风波,近十几年汉语危机一直如恶疾般缠着我们:2004年7月,上海“第4届华人物理学家大会”时,该次大会“禁说中文”。去年一次汉语水平竞赛中,由留学生组成的队伍取得了冠军……诸如此类中国人汉语水平衰落的事件报道不绝于耳。
汉语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母语,从咿呀学语的那一刻起,汉语就是我们交流生存的工具,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汉语博大精深的体现。然而和英语异常繁荣的强势相比,汉语显得尤为落寞,甚至被疏远、淡化,以至人们的汉语能力日臻下降。汉语教育虽设为“必修课”,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为了日后自身能有更好的发展,不得不耐着性子来学习英语。人们在不断通过考试“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时,汉语能力却几乎无人问津。
让人感到十足反讽的是,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又扑面而来,以汉语为载体的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注意。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孔子”不顾千岁高龄再度周游列国,越洋过海充当起汉语启蒙老师和对外文化交流使者,汉语成为中国和世界沟通的纽带。
在日本有近两百万人学汉语,日本500余所大学几乎全开设汉语课。韩国有上百万人在学习汉语。在加拿大,汉语正逐渐取代法语,有可能成为除魁北克省之外其他各省份的第二大语言。在法国目前约有两万人在学习汉语,有大约200所大中小学在教授汉语……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崛起为新加坡人带来无限的机会,新加坡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将掌握华文的优势拱手让人,因为那将是愚蠢的做法。他认为,国人必须更加重视母语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容易在环球化的趋势中失去文化的根,使自己失去面对世界的自信心,而加强对母语的掌握可以平衡这个趋势。
一门语言热与冷的背后,微妙地隐藏着地区之间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的竞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面临着竞争的态势,英语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扩展。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目前仍处于弱势。”
中国人不能成为“香蕉”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失去这些东西,我们会成了他人眼中的“香蕉”——外表是黄的,里头是白的。
在国际化的潮流中,我们需要通过外语教育在民众中普及英语,并需要一批高层次的英语人才。但是,普及化不等于“全民化”、“母语化”,更不能把自己改造成像印度那样的“英语民族”。
这些年来,作为西方文明负载的英语在我国已被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各种名目繁多的英语考试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学校从小学就开设英语课,却很少有学校从小学进行传统文化启蒙。作为传统文化的负载的汉语却沦落为弱势的“第二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门庭冷落,成为弱势研究。
以汉语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德泽深厚,从孔子至今绵延已逾几千年,它是人类缔造文明经验里一段伟大的史诗。但是自19世纪以降,它所遭遇的挑战是空前的。不少人有这样一个错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中国人还说汉语,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我们喜欢它或讨厌它,忽视它或重视它。殊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浪潮进一步扫荡。
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化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对以汉语为根基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必要。我们每个中国人在谈到祖国的伟大时,不仅仅只会想到四大发明、地大物博之类,我们有很多的璀璨辉煌需要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渗透于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