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把美术学习内容划分成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便是其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是指学生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的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的美感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根据《课标》的要求,欣赏活动包括欣赏和评述两部分。要上好欣赏评述课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在欣赏课上,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掌握好两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美术欣赏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应采用哪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费德门的四个程序,即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描述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即对作品的直观描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画面上看到的东西一一描述齐全,并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这一环节可以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比如欣赏杜应强的版画作品《海风》,教师可先让学生把画面上看到的人物形象作直观描述,包括看到的人物性别、年龄、表情作大致描述,其次引导学生对组成背景的东西进行描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细节,要求细致到人物的头发变化,脸上的皱纹等。欣赏青铜器《人面纹方鼎》时,学生先对鼎的结构造型作直观描述,由高高的鼎耳,长方形体的鼎身还有两只高高的圆柱形的鼎三部分组成,接着描述鼎身四面装饰的人面纹图案,包括人面纹颧骨高高给人恐怖的直观感受,以及鼎身装饰的四道菲棱。
分析是欣赏活动的第二步。这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上一步客观看到的东西进行理性的分析,即对画面的美术语言进行分析,包括造型、线条、构图、色彩、明暗和材质等,如果是国画作品还包括画面的印章和题字。如欣赏齐白石的《牵牛花》,引导学生注重感受水墨的浓淡变化,欣赏徐渭的《花卉杂画图·葡萄》要通过画面的题款去感受画家怀材不遇的凄凉遭遇。逐步提高学生视觉感受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步是解释,即对作品的背景、意义和社会的影响和画家的生平等进行介绍。很多学生对一些名作的认识真的很少,因此对作品的兴趣也不大。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第二步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分析之后,再通过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社会意义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优良品质。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牵牛花》,先通过介绍齐白石小时候当过木匠,生活在农村,从民间画工入手,朴实谦虚,自强自立,他的作品具有刚柔并济,无一不新的特点,再引导学生回到作品中,感受画家笔下的牵牛花生气勃勃,蒸蒸日上。
第二个关键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欣赏后的评述。
费德门四个程序中的评价环节可转化成对作品欣赏后的评述。看懂了作品并不等于完成了欣赏活动,学生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课标》指出,评述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它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和动作都是欣赏活动采用的基本方法。一个学生欣赏了一幅画之后,他有什么不同于欣赏前的想法和看法,对作者有什么不同于欣赏前的认识,把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后又有什么想法和看法等等,学生可以借助评述这个环节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讨论,还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也是欣赏活动的一个关键部分。如《名画中的肖像》一课,在学生对梵高的《自画像》进行欣赏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梵高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代表用语言归纳表述:梵高是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在学生欣赏《向日葵》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梵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为什么他要自残,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学生可以利用课前自己对梵高资料的收集来尝试解答疑问:因为梵高有一个愿望和信念,他认为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永存。当他的愿望和现实生活抵触时,他患上了间歇性精神错乱,最后自杀。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评述再给以适当的评价和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梵高对生活的热爱的同时,更要正确处理好现实生活和信念两者之间的矛盾,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第一个关键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美术欣赏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应采用哪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费德门的四个程序,即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描述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即对作品的直观描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画面上看到的东西一一描述齐全,并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这一环节可以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比如欣赏杜应强的版画作品《海风》,教师可先让学生把画面上看到的人物形象作直观描述,包括看到的人物性别、年龄、表情作大致描述,其次引导学生对组成背景的东西进行描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细节,要求细致到人物的头发变化,脸上的皱纹等。欣赏青铜器《人面纹方鼎》时,学生先对鼎的结构造型作直观描述,由高高的鼎耳,长方形体的鼎身还有两只高高的圆柱形的鼎三部分组成,接着描述鼎身四面装饰的人面纹图案,包括人面纹颧骨高高给人恐怖的直观感受,以及鼎身装饰的四道菲棱。
分析是欣赏活动的第二步。这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上一步客观看到的东西进行理性的分析,即对画面的美术语言进行分析,包括造型、线条、构图、色彩、明暗和材质等,如果是国画作品还包括画面的印章和题字。如欣赏齐白石的《牵牛花》,引导学生注重感受水墨的浓淡变化,欣赏徐渭的《花卉杂画图·葡萄》要通过画面的题款去感受画家怀材不遇的凄凉遭遇。逐步提高学生视觉感受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步是解释,即对作品的背景、意义和社会的影响和画家的生平等进行介绍。很多学生对一些名作的认识真的很少,因此对作品的兴趣也不大。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第二步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分析之后,再通过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社会意义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优良品质。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牵牛花》,先通过介绍齐白石小时候当过木匠,生活在农村,从民间画工入手,朴实谦虚,自强自立,他的作品具有刚柔并济,无一不新的特点,再引导学生回到作品中,感受画家笔下的牵牛花生气勃勃,蒸蒸日上。
第二个关键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欣赏后的评述。
费德门四个程序中的评价环节可转化成对作品欣赏后的评述。看懂了作品并不等于完成了欣赏活动,学生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课标》指出,评述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它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和动作都是欣赏活动采用的基本方法。一个学生欣赏了一幅画之后,他有什么不同于欣赏前的想法和看法,对作者有什么不同于欣赏前的认识,把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后又有什么想法和看法等等,学生可以借助评述这个环节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讨论,还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也是欣赏活动的一个关键部分。如《名画中的肖像》一课,在学生对梵高的《自画像》进行欣赏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梵高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代表用语言归纳表述:梵高是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在学生欣赏《向日葵》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梵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为什么他要自残,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学生可以利用课前自己对梵高资料的收集来尝试解答疑问:因为梵高有一个愿望和信念,他认为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永存。当他的愿望和现实生活抵触时,他患上了间歇性精神错乱,最后自杀。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评述再给以适当的评价和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梵高对生活的热爱的同时,更要正确处理好现实生活和信念两者之间的矛盾,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