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调节心情,还可以净化心灵、锤炼意志,使人积极向上。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是培养兴趣多样化、提高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黄金时期。而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认识美、感悟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打破应试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理念的必然趋势,更是主动满足社会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音乐美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美育教育
一、创设课堂情境
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易于快速产生兴奋或者抑制,其注意力大多数是被动的。小学音乐课如果过于刻板,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抵抗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尽可能地美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感悟音乐的魅力,习得乐理知识。比如,可以在教室内张贴乐器图案、音乐家头像等,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音乐剧、音乐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打破常规,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自我。此外,小学音乐课堂情景的创设,其本质在于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与美感。音乐教师应因地制宜,在满足美育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情境创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避免主次不分,盲目设置情境,反而事倍功半。
二、创新教学方式
小学音乐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视听基础与视唱能力,使其在体验中感受美,理解音乐的内涵。首先,要寓教于乐,强化节奏教学。音乐与噪声的区别在于节奏与旋律,富有节奏与旋律的声音才能叫作音乐。而节奏教学强化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音乐教师可以寓教于乐,通过小游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采用“学一学”类的游戏,让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比如说跑步声、汽笛声、闹钟声、虫鸣鸟叫声等,通过听觉感知节奏的长短、高低、强弱;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歌舞剧表演。表演剧目不做过多限制,可以从网上检索,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创作,以此让学生感受经典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歌曲伴奏,辨別前奏、间奏、尾奏,分析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并听辨感知乐句,利用色彩或者体态做出相关反应。
其次,因材施教,加强音准训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音乐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停留在简单的听唱水平,对于音乐美感的体会并不那么透彻。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加强音准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在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合理选择教学素材,要综合评估班级的整体音乐素养,要通俗易懂、音域恰当、活泼有趣,又要与美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同时,在音阶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练声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的口型以及换气方式。在乐普学习过程中,通过“音乐耳朵”感受音乐美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三、深化歌词寓意
歌词与旋律是构成歌曲的两大要素,词与曲的协和统一,可呈现生动且鲜明的艺术形象。而歌词所表达的意境,能够让学生通过文字快速体会音乐的内涵与思想,享受中国文学之美。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深化歌词寓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比如说,在学习《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时,侧重于体会歌词中的拳拳赤子心与殷殷爱国情;在学习《茉莉花》《妈妈的吻》时,侧重体会歌词中的简单美好与质朴情感。通过深化歌词寓意,促进学生乐观向上,排除不安、烦躁等负面情绪,同时提升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
四、挖掘探索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音乐学习兴趣,欣赏祖国音乐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学习经典民族音乐,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以扩大文化视角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突出学科特点,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其在习得乐理知识的同时,体会创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品味歌曲的内涵与意境,从而实现音乐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对每首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歌词寓意进行详细讲解,而是应围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教学,突出重点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全面发挥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相比,自发性地探索学习更有助于以乐趣为基础,自由体验音乐的灵魂之美,从而多角度思考音乐要素,深层次领悟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美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推进内涵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育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同时能够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从创设课堂情境、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歌词寓意、融合传统艺术、挖掘探索能力几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改进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实现美育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通过音乐鉴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塑造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白雪.中小学音乐社团育人功能研究[J].戏剧之家,2020.
[2] 林永色.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和美育的体现[ J].黄河之声,2020.
[3] 鲁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美育教育
一、创设课堂情境
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易于快速产生兴奋或者抑制,其注意力大多数是被动的。小学音乐课如果过于刻板,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抵抗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尽可能地美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感悟音乐的魅力,习得乐理知识。比如,可以在教室内张贴乐器图案、音乐家头像等,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音乐剧、音乐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打破常规,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自我。此外,小学音乐课堂情景的创设,其本质在于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与美感。音乐教师应因地制宜,在满足美育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情境创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避免主次不分,盲目设置情境,反而事倍功半。
二、创新教学方式
小学音乐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视听基础与视唱能力,使其在体验中感受美,理解音乐的内涵。首先,要寓教于乐,强化节奏教学。音乐与噪声的区别在于节奏与旋律,富有节奏与旋律的声音才能叫作音乐。而节奏教学强化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音乐教师可以寓教于乐,通过小游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采用“学一学”类的游戏,让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比如说跑步声、汽笛声、闹钟声、虫鸣鸟叫声等,通过听觉感知节奏的长短、高低、强弱;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歌舞剧表演。表演剧目不做过多限制,可以从网上检索,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创作,以此让学生感受经典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歌曲伴奏,辨別前奏、间奏、尾奏,分析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并听辨感知乐句,利用色彩或者体态做出相关反应。
其次,因材施教,加强音准训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音乐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停留在简单的听唱水平,对于音乐美感的体会并不那么透彻。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加强音准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在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合理选择教学素材,要综合评估班级的整体音乐素养,要通俗易懂、音域恰当、活泼有趣,又要与美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同时,在音阶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练声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的口型以及换气方式。在乐普学习过程中,通过“音乐耳朵”感受音乐美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三、深化歌词寓意
歌词与旋律是构成歌曲的两大要素,词与曲的协和统一,可呈现生动且鲜明的艺术形象。而歌词所表达的意境,能够让学生通过文字快速体会音乐的内涵与思想,享受中国文学之美。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深化歌词寓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比如说,在学习《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时,侧重于体会歌词中的拳拳赤子心与殷殷爱国情;在学习《茉莉花》《妈妈的吻》时,侧重体会歌词中的简单美好与质朴情感。通过深化歌词寓意,促进学生乐观向上,排除不安、烦躁等负面情绪,同时提升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
四、挖掘探索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音乐学习兴趣,欣赏祖国音乐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学习经典民族音乐,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以扩大文化视角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突出学科特点,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其在习得乐理知识的同时,体会创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品味歌曲的内涵与意境,从而实现音乐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对每首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歌词寓意进行详细讲解,而是应围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教学,突出重点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全面发挥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相比,自发性地探索学习更有助于以乐趣为基础,自由体验音乐的灵魂之美,从而多角度思考音乐要素,深层次领悟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美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推进内涵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育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同时能够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从创设课堂情境、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歌词寓意、融合传统艺术、挖掘探索能力几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改进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实现美育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通过音乐鉴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塑造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白雪.中小学音乐社团育人功能研究[J].戏剧之家,2020.
[2] 林永色.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和美育的体现[ J].黄河之声,2020.
[3] 鲁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