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空的千年寺庙
悬空寺是一座空中楼宇,远远望去,就像悬在半空中,随时都可能坠落崖底,然而它却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1500年,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建筑之一。
悬空寺建于北魏时期,在这个时代,统治者不再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汉族,而是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南北两方的人们也因此更频繁地往来。不过,许多通往南北两方的道路大多在山区,为了方便通行,人们便在山壁上建造了许多栈道。与此同时,人们掀起了信奉神明的热潮,为了更好地祭拜神明,表明诚心,各地兴建了许多庙宇。当时著名的道教天师寇谦之曾经说过,要建一座空中寺院,让来此祭拜的人们不仅能忘却人间烦恼,还能与仙人交流。于是,他的弟子们选择了翠屏峰的一块石壁,这里是通往中国南北两地的必经之处,悬空寺得以在此处的石壁上建造,往来的旅人既能在此获得休息,又能祭拜神明。
古代的“蜘蛛侠”
不过,天师说得容易,要在石崖中间建造一座庙宇可不是一件易事。
悬空寺的殿宇楼阁共有40间,总长32米,总面积约152.5平方米,最高处离崖底约有90米,相当于自由女神像的高度。没有高脚架和现代科技的帮助,为了能“飞檐走壁”,古代工匠们纷纷变身为“蜘蛛侠”,利用锚等固定工具或手段,在峭壁上攀爬建造。
就像攀岩一样,工匠们会事先在山顶上搭建一个固定点,以保证能安全地悬停在半空中作业;接着,他们用绳索等工具将自己从山崖高处垂下,利用开凿工具将山腰上的凹处扩大并凿出石孔。石孔建造完毕后,将横梁插入,工匠们便能以横梁为基,搭建立柱等其他建筑结构。由于是悬空作业,且横梁上不易制作建筑构件,工匠们会将木制构件全部制作完毕后,再运至山腰处进行拼接。按照这样的工序,工匠们建造完一个个单体构件后,铺上栈道,把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凌空欲飞的悬空寺就建造完毕了。
口小肚大的石孔
在石崖山腰凌空建造寺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更令人称绝的是古代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的小心机。
在上世纪90年代,文物保护部门曾试图更换横梁,来维持悬空寺的稳定,却发现它们拔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为了保持横梁的稳定性,使它们更好地与石孔嵌合,工匠们会将石孔开凿得“口小肚大”——石孔直径在靠近底部时突然变大,然后将横梁一端对上木楔,插入石孔。当横梁被猛力插进去时,木楔会将横梁端部撑开,使其牢牢地卡在肚内,而且石孔打得越深,横梁也会插得越紧。这样不仅把横梁牢牢地固定在山壁内,还能使压力传导到横梁周围的岩石上。
虚设的立柱?
事實上,不论是横梁还是石孔,或是寺庙下方的立柱,悬空寺的每一处建造设计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悬空寺底部有27根横梁作为依托,外侧有几根十几米高的立柱悬于空中。当人一眼望去时,会觉得悬空寺是由这些纤细的立柱支撑着,可是如果你亲临现场,就会发现有些立柱甚至可以直接用手晃动。于是,有些人认为这些立柱是画蛇添足,并没有什么作用,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些颤颤巍巍的立柱看似是装饰,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当立柱处的楼板上无人时,即没有集中力作用时,它们并不承受力,一旦楼内有人,楼板受力稍倾,它们才会起到支撑作用,因此这些立柱的主要作用不是承重,而是调节阁楼水平,当遇到极端情况时,它们会是悬空寺的一份额外保险。
屹立千年的秘密
整个悬空寺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头,而木头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自然的风化作用下,它的腐蚀速度会更快。然而,尽管如今悬空寺已经有部分横梁开裂,却没有腐朽,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蚀,这都要归功于工匠们的智慧。他们不仅选用木料致密的铁杉木,还特地用桐油将木材浸泡,使其不易被水浸湿,具有很好的防腐能力,增加了木材的使用年限。
不过,除了古代工匠们巧妙的工艺技术和历朝历代的维护翻新,悬空寺的地理位置也是它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之一。
悬空寺所处的山体岩石基底稳定,山谷两侧都是向内凹的山体,每日阳光照射寺庙的时间约两三个小时;寺庙又处于凹陷的峭壁内,能避免雨水淋蚀和高处岩石滚落的撞击;峭壁处的风力也是上弱下强,大风能带走谷底空气中的水汽,这些因素都保证了悬空寺的干燥和通风,使它屹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