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西部落后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云南省昭通市的实践具有代表性意义。
[关键词] 西部落后山区; 新农村; 三农问题; 云南昭通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9-0034-02
西部落后山区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农村发展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昭通市作为云南省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其新农村实践具有代表性意义。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高度概括。正确理解和把握这5句话20个字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结合实际,抓好落后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共同促进,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产发展是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的表现形式,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属于农村精神文明的范畴,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标志。5句话是一个相互递进的关系,只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标志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此基础上才会有精神上的需求,对改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提出要求,追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巩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时提出对政治文明的要求,追求管理民主,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没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去追求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不现实的。没有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难以巩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得不到保证。可见,5句话是一个相互联结,共同促进的统一体,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一致,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村容村貌的改变,应当赋予其更加实在、更加丰富的内容。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新农村建设不仅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且还将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这也许是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过程。昭通市530多万人口中有480多万是农民,农民占了整个人口的绝大多数。2005年昭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00元,和全国平均水平3255元相差甚远,离6000元的小康指标差距更大,城乡居民收入接近6∶1,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昭通市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相对于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更加艰巨而繁重。因此,西部落后山区必须树立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和消极畏难的情绪,坚定信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西部落后山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许多,农民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充分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一味政府包办代替,不可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既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取消对农民创业的种种限制,充分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又要在经济发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民主管理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的民主权利,更要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等各个方面搞好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西部落后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西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一)切实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对昭通市这样的西部落后山区来讲,新农村建设依然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必须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和解决人口问题三个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大进程,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切实搞好农业产业化培育,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巩固扩大“两基”成果,全面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以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大劳动技能和外出务工知识培训,搞好普法宣传,增强致富本领和创新能力,强化市场意识和法纪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认真落实中央每年新增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较快发展。
第二,创新农村管理模式,推进管理民主。昭通市围绕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在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下工夫,努力克服拉票、贿选和家族势力垄断、黑恶势力把持等选举弊端,破解村级民主选举的难题。积极引导村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参与村内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护,通过酝酿讨论参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大事的决策,通过村务公开加强对集体经济开支、重大财物支配的管理和监督,通过教育引导,正确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共同营造安定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进程。
(二)稳步推进西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历史任务的提出,为我们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客观上西部落后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必须尊重这个现实,改进干部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分阶段推进。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立足山区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科学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三大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第二,坚持典型引路,试点带动。对各地来讲,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新课题,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昭通市各县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五通九建”、“八个一工程”等具体做法,可供类似地区借鉴。新农村建设必须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典型引路,试点带动,选择公路沿线、城镇周边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集中力量,整合资金,打造一批初步具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条件的示范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模式、积累经验。对示范点以外的广大农村,要以自然村为单位,在充分调研、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分阶段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确立目标,加强领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切忌搞一刀切。昭通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要求、村庄规划和房屋建设模式上,还是在建设的步骤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已经解决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问题,就要在规范村庄建设、整治脏乱差、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民主管理上下工夫。经济条件差的地方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高寒贫困地方,仍然要以扶贫开发为主,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努力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提过高要求。总之,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力求实效,不能搞违背群众意愿、违背当地实际的升级达标活动,搞增加农民负担、增加乡村债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本文作者:云南省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 刘学侠
[关键词] 西部落后山区; 新农村; 三农问题; 云南昭通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9-0034-02
西部落后山区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农村发展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昭通市作为云南省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其新农村实践具有代表性意义。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高度概括。正确理解和把握这5句话20个字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结合实际,抓好落后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共同促进,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产发展是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的表现形式,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属于农村精神文明的范畴,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标志。5句话是一个相互递进的关系,只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标志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此基础上才会有精神上的需求,对改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提出要求,追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巩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时提出对政治文明的要求,追求管理民主,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没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去追求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不现实的。没有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难以巩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得不到保证。可见,5句话是一个相互联结,共同促进的统一体,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一致,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村容村貌的改变,应当赋予其更加实在、更加丰富的内容。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新农村建设不仅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且还将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这也许是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过程。昭通市530多万人口中有480多万是农民,农民占了整个人口的绝大多数。2005年昭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00元,和全国平均水平3255元相差甚远,离6000元的小康指标差距更大,城乡居民收入接近6∶1,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昭通市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相对于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更加艰巨而繁重。因此,西部落后山区必须树立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和消极畏难的情绪,坚定信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西部落后山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许多,农民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充分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一味政府包办代替,不可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既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取消对农民创业的种种限制,充分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又要在经济发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民主管理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的民主权利,更要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等各个方面搞好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西部落后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西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一)切实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对昭通市这样的西部落后山区来讲,新农村建设依然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必须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和解决人口问题三个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大进程,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切实搞好农业产业化培育,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巩固扩大“两基”成果,全面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以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大劳动技能和外出务工知识培训,搞好普法宣传,增强致富本领和创新能力,强化市场意识和法纪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认真落实中央每年新增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较快发展。
第二,创新农村管理模式,推进管理民主。昭通市围绕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在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下工夫,努力克服拉票、贿选和家族势力垄断、黑恶势力把持等选举弊端,破解村级民主选举的难题。积极引导村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参与村内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护,通过酝酿讨论参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大事的决策,通过村务公开加强对集体经济开支、重大财物支配的管理和监督,通过教育引导,正确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共同营造安定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进程。
(二)稳步推进西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历史任务的提出,为我们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客观上西部落后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必须尊重这个现实,改进干部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分阶段推进。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立足山区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科学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三大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第二,坚持典型引路,试点带动。对各地来讲,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新课题,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昭通市各县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五通九建”、“八个一工程”等具体做法,可供类似地区借鉴。新农村建设必须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典型引路,试点带动,选择公路沿线、城镇周边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集中力量,整合资金,打造一批初步具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条件的示范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模式、积累经验。对示范点以外的广大农村,要以自然村为单位,在充分调研、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分阶段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确立目标,加强领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切忌搞一刀切。昭通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要求、村庄规划和房屋建设模式上,还是在建设的步骤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已经解决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问题,就要在规范村庄建设、整治脏乱差、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民主管理上下工夫。经济条件差的地方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高寒贫困地方,仍然要以扶贫开发为主,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努力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提过高要求。总之,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力求实效,不能搞违背群众意愿、违背当地实际的升级达标活动,搞增加农民负担、增加乡村债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本文作者:云南省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 刘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