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新文化的风云人物。他们生前,也曾有过相交、相见的愿望,可惜却未谋一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郭沫若和鲁迅在文学上的主张和政治态度的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8年初,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造社的成员写文章向鲁迅发起了猛攻。论战中,鲁迅与郭沫若针锋相对。郭沫若的笔调刻薄,对鲁迅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到了1932年8月,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文章中,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受到不少人的赞同。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上海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悼念活动,包括那些曾经和郭沫若一起反鲁迅的创造社的成员,也被鲁迅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纷纷举行哀悼。正在日本的郭沫若连夜写了《民族的杰作——悼念鲁迅先生》的悼文,指出鲁迅的死,是“不可测算的重大损失”。接着,他又用日文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的悼文。两篇悼文中都对鲁迅以高度的评价,表达了他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11月3日,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日华学会举行悼念活动,郭沫若也匆匆赶到现场,题写了一副对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在悼念会上高喊:“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并且还一个劲儿地呼喊:“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未有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1937年,郭沫若由日本回国,他先后写了三首悼鲁迅的诗,成为拥护鲁迅的主将。
(摘自《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团结出版社2015年版)
党中央进入北平的第一个驻地——香山
位于北平西郊的香山,林木繁茂,地理位置隐秘,1920年,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在此开办香山慈幼院,用来收养孤儿,所以留有3000多间房屋。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这里。熊希龄建立香山慈幼院时,还修建了一座别墅,因为有两股清泉从山石中潺潺流下,所以为它取名“双清别墅”。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度过了在北平的第一个夜晚。从双清别墅西侧北门出去,有一条小路通向“来青轩”,这里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住所,刘少奇一家住东屋,朱德和任弼时住北房,由任弼时的住房往西向上走几步,就是周恩来的住所。来青轩的东北方向,也就是现在香山饭店的所在地,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总编辑部、中央军委作战第一局设在这里。再往北,是“多云亭”,中央宣传部的所在地。多云亭的东北方是香山慈幼院,是中办的机要处。慈幼院西侧的昭庙是中办的秘书处。最北端碧云寺是马列学院。为了防止敌机空袭,还在香山制高点“鬼见愁”布设了高射炮阵地。毛泽东等五大书记进驻香山后,这里就成了中共中央指挥所,保密工作更加严密,对外称“劳动大学”,还有一些青年到此来报考这所大学,弄得警卫人员左右为难。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到了中南海,开始在香山、中南海两处办公。9月中旬,毛泽东正式迁居中南海,“劳动大学”也就完成了它的特殊使命。
(摘编《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一)》,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第1版)
张爱萍领导整顿七机部230厂
1975年,刚刚恢复工作、被任命为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到七机部所属的230厂蹲点。230厂是开发研制陀螺仪的单位,控制导弹平衡最核心的设备出自于它。然而此时,它却成了七机部“卡脖子”的环节。地下室原本应该是全封闭、恒湿、恒温无尘车间,结果一下去,竟矗立着一根一米多高的大冰柱。张爱萍讽刺说:天下奇景!到底是搞尖端,钟乳石长到工厂里来了!工人们说他们是“8923部队”,就是上午八九点上班,下午两三点下班;以后又改叫“8200部队”,干脆上午8点、下午2点来,点个卯就走……
面对此情此景,张爱萍旗帜鲜明:一是发动群众,批倒派性;二是组织解决,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就是对靠造反起家、专搞派性的造反派头头,坚决解除他们的职务。在七机部两个月,张爱萍共讲了52次话,去掉8个星期天,等于一天有一个新讲话。而且,他讲话从来不用稿子,“开始我们按惯例给首长准备好了稿子,他看了一眼说,你们照着念不就行了,还让我讲什么!”吓得我们都不知说什么好。他从兜里拿出一张台历纸,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他下到车间,经常连一碗水都没有,在台上讲演时,下面工人就用大瓷碗端水给他喝。他很豪爽,一饮而尽,下面的人就给他鼓掌。开始,大家还在远远地观望,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他一来,大家就抢着挤进去听。工人们给他端凳子,让他坐着说,他反倒站在凳子上讲。大会、小会,他走到哪儿,人们跟到哪儿。他的红旗车一到,群众就围上来递申诉信。他也没有警卫员,司机老安帮他代收这些信。他严格地要求干部:“发生了问题找谁?找领导!”“车间里没有开水喝,谁去打?车间主任去打!……拿桶打!”他溫和地引导群众:“是不是革命派,不在他喊什么口号。听其言,观其行。要看一看,想一想。”
(摘编《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1928年初,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造社的成员写文章向鲁迅发起了猛攻。论战中,鲁迅与郭沫若针锋相对。郭沫若的笔调刻薄,对鲁迅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到了1932年8月,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文章中,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受到不少人的赞同。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上海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悼念活动,包括那些曾经和郭沫若一起反鲁迅的创造社的成员,也被鲁迅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纷纷举行哀悼。正在日本的郭沫若连夜写了《民族的杰作——悼念鲁迅先生》的悼文,指出鲁迅的死,是“不可测算的重大损失”。接着,他又用日文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的悼文。两篇悼文中都对鲁迅以高度的评价,表达了他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11月3日,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日华学会举行悼念活动,郭沫若也匆匆赶到现场,题写了一副对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在悼念会上高喊:“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并且还一个劲儿地呼喊:“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未有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1937年,郭沫若由日本回国,他先后写了三首悼鲁迅的诗,成为拥护鲁迅的主将。
(摘自《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团结出版社2015年版)
党中央进入北平的第一个驻地——香山
位于北平西郊的香山,林木繁茂,地理位置隐秘,1920年,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在此开办香山慈幼院,用来收养孤儿,所以留有3000多间房屋。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这里。熊希龄建立香山慈幼院时,还修建了一座别墅,因为有两股清泉从山石中潺潺流下,所以为它取名“双清别墅”。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度过了在北平的第一个夜晚。从双清别墅西侧北门出去,有一条小路通向“来青轩”,这里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住所,刘少奇一家住东屋,朱德和任弼时住北房,由任弼时的住房往西向上走几步,就是周恩来的住所。来青轩的东北方向,也就是现在香山饭店的所在地,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总编辑部、中央军委作战第一局设在这里。再往北,是“多云亭”,中央宣传部的所在地。多云亭的东北方是香山慈幼院,是中办的机要处。慈幼院西侧的昭庙是中办的秘书处。最北端碧云寺是马列学院。为了防止敌机空袭,还在香山制高点“鬼见愁”布设了高射炮阵地。毛泽东等五大书记进驻香山后,这里就成了中共中央指挥所,保密工作更加严密,对外称“劳动大学”,还有一些青年到此来报考这所大学,弄得警卫人员左右为难。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到了中南海,开始在香山、中南海两处办公。9月中旬,毛泽东正式迁居中南海,“劳动大学”也就完成了它的特殊使命。
(摘编《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一)》,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第1版)
张爱萍领导整顿七机部230厂
1975年,刚刚恢复工作、被任命为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到七机部所属的230厂蹲点。230厂是开发研制陀螺仪的单位,控制导弹平衡最核心的设备出自于它。然而此时,它却成了七机部“卡脖子”的环节。地下室原本应该是全封闭、恒湿、恒温无尘车间,结果一下去,竟矗立着一根一米多高的大冰柱。张爱萍讽刺说:天下奇景!到底是搞尖端,钟乳石长到工厂里来了!工人们说他们是“8923部队”,就是上午八九点上班,下午两三点下班;以后又改叫“8200部队”,干脆上午8点、下午2点来,点个卯就走……
面对此情此景,张爱萍旗帜鲜明:一是发动群众,批倒派性;二是组织解决,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就是对靠造反起家、专搞派性的造反派头头,坚决解除他们的职务。在七机部两个月,张爱萍共讲了52次话,去掉8个星期天,等于一天有一个新讲话。而且,他讲话从来不用稿子,“开始我们按惯例给首长准备好了稿子,他看了一眼说,你们照着念不就行了,还让我讲什么!”吓得我们都不知说什么好。他从兜里拿出一张台历纸,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他下到车间,经常连一碗水都没有,在台上讲演时,下面工人就用大瓷碗端水给他喝。他很豪爽,一饮而尽,下面的人就给他鼓掌。开始,大家还在远远地观望,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他一来,大家就抢着挤进去听。工人们给他端凳子,让他坐着说,他反倒站在凳子上讲。大会、小会,他走到哪儿,人们跟到哪儿。他的红旗车一到,群众就围上来递申诉信。他也没有警卫员,司机老安帮他代收这些信。他严格地要求干部:“发生了问题找谁?找领导!”“车间里没有开水喝,谁去打?车间主任去打!……拿桶打!”他溫和地引导群众:“是不是革命派,不在他喊什么口号。听其言,观其行。要看一看,想一想。”
(摘编《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