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是幼儿感性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文章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线描画的表现特性,论述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的“线描画”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美育;线描画;教学策略;年龄特点;表现特性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6-0071-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幼儿感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绘画中繁复的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幼儿涂鸦的开始,陪伴着幼儿的成长,也是幼儿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正处于“象征期”到“写实性早期”的过渡阶段。针对这样的年龄特点以及线描画的表现特性,下面以《指南》精神为指导,对“线描画”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一、多维度欣赏,引导孩子建构兴趣的阶梯
《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中强调了幼儿对艺术“情感态度”,三次使用了“喜欢”这个词。可见,“兴趣”是艺术教育的重点,也是表现的“内动力”。
1. 通过欣赏名画,感受线条的魅力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让幼儿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才能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凡·高的《星空》,引导幼儿先通过视觉感官,直观感受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再引导幼儿寻找画面的线条。有的幼儿说:“是不是刮大风了?”有的说:“云在跳舞吗?”《星空》通过大弧线的叠加来表现星空的美妙和云层的翻滚。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语言的启发引导下,试着体验线条的美。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作品,感受不同画家手下不同的线条,有利于他们更敏锐地感知美,从而在创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
2. 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拉近与线描画的距离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同龄人的作品更贴近幼儿的内心世界。在欣赏同龄人作品中,教师应让幼儿发现黑白世界虽然简单,却仍然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幼儿感受到线描画与众不同的美感,感受到线描画是如此有趣,会为进一步表现创造奠定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在探究中感受美
《指南》强调:艺术创作中,尽可能不给幼儿提供直接而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目标和问题情境之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美术教学中,范画是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粗鲁”的方式,哪怕“不只一个范例”,也是一个思维方式预想出来的,无法与幼儿的想象、观察、寻找后的答案相比较。因此,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然的情境、丰富的语言,启发他们观察、探究和想象。以下是一段问题情境中师幼观察、感受的对话摘录。教师首先设疑:为什么叫“包菜”?幼儿们说:“圆溜溜,像球一样。”“凹来凹去,不平。”……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叫‘包菜’?”幼儿们摇摇头,小Z说:“因为它包起来了,看不到里面。”教师赞许地点点头,说:“对,有道理,它包得严严实实的,没有缝隙。那你们想知道包菜里面是什么样子吗?要不,你们先猜猜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们开始猜想:“是一个一个的圈圈。”“是一片一片的。”“是一条一条的菜。”幼儿的回答包括“一个一个”“一条一条”,这表示在他们的认识中菜是完整的,对于下一步学习很重要。其次,幼儿们通过实物观察,发现“菜叶”的完整性。教师问:“你看清楚包菜叶子的样子了吗?”有的幼儿说:“看清了。”有的则说:“太密了,乱七八糟的。”于是教师说:“我给包菜拍照了,放大到电脑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它的样子了。”然后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包菜截面图,使幼儿们看出包菜叶子的线条是由中间的“梗”出发,从一边向另一边,向上画一个大弧线,但这弧线是无序排列的,这正符合幼儿的作画特点。幼儿只能关注一个局部——就是从一端到另一端,这样的“无序”无形中降低了幼儿作画的难度。通过这样的探究,幼儿还发现了线条是连贯的,从而理解了“什么是完整、连贯”“什么是从一端到另一端”。
三、选材去繁从简,引导孩子内化绘画内容
萌芽期的幼儿,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的时候应注意由简入繁,因为“绘画内容”本身也具有启发和教育的功能。而在引导幼儿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则要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形状、色彩以及所表现的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美。以线描画“玉米”为例,教师首先选用了玉米作为线描画的题材,通过一串的小圈 长线的重复,表现玉米的外形特征。幼儿在目标明确、线条要求明确的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装饰,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達到活动的最低要求。其次,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幼儿想象力。在重复圈 线的线描后,教师可以鼓励能力强、动作快、有发挥想象可能的幼儿运用“黑白”对比或者在“圈”里加线条的方式自我发挥,这也体现了个别化指导。最后,教师还要启发幼儿讨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在外形上也有圈 线的特征。有的幼儿说“香蕉”,有的幼儿说“石榴”,有的幼儿说“掰开的柚子”。归纳和发散方式相结合,给了幼儿发挥想象、主动参与设计的空间,保证幼儿的兴趣能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加深。
四、多方位观察与感知,激发孩子天生的表现力
《指南》指出:艺术是一种语言……他们天生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已被确定为2018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泉州被指定为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教师应积极发挥“古城”文化魅力的优势,探索搭建“海丝之路”与“幼儿美育”间的有效桥梁,挖掘“海丝”历史文化中的美育价值。教师借助这样的热点氛围,从古民居入手,将幼儿带入真实的“古厝”,感受古建筑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让幼儿置身其中,才能为感受和表达建立感性体验。首先,教师组织了参观“古民居”的亲子活动,并且利用幼儿春秋游的机会,带幼儿感受家乡古建筑的风采,并通过游玩后的经验分享等方式,梳理幼儿的感性体验。其次,古厝的美有很多面,窗柩、屋顶、墙面、柱子等。从讨论与记录的过程中发现:幼儿观察最多、最有兴趣的是古厝的“屋顶”。屋顶的线条较大、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冲击力大,幼儿在表现上的弹性也较大。幼儿通过肢体的造型来表现“古厝”的屋顶,在富有想象力的表现中体验创造、表现快乐。例如,有的幼儿用肢体起伏来表现屋顶两侧的屋脊,因此在绘画的时候,就会选择锯齿线和波浪线。可见,肢体的联想和想象是可以与具象的表现进行贯通和融合的。经过这样的融合,幼儿画出的线条是灵动、富有情感的,幼儿是快乐、主动的。
五、挖掘其他领域的艺术美,助力孩子创造性的发挥
《指南》的艺术领域教学要点中指出:关注幼儿其他领域学习中所蕴含的艺术美。例如,数学领域“排序”操作游戏后,幼儿们介绍自己的排序经验,教师用简笔画的方式协助幼儿记录。突然有幼儿发现:“老师,你记录的线条真漂亮!”在幼儿的启发下,教师改用不同颜色的水笔,将记录的规律放大,在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的同时,也引导幼儿感受“有规律的线条”的美。通过这次幼儿的发现,教师生成了“按规律装饰”的活动,以春游时幼儿喜欢的“东西塔”为雏形,运用规律的线条进行线描装饰。在运用“规律”之后,教师通过启发、迁移鼓励幼儿“举一反三”,丰富了线条的多样性。
六、结束语
毕加索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个儿童。”来源于幼儿本真的画,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作品。任何教学策略的尝试,都应尊重与遵循“孩子的视角”,鼓励和支持幼儿用自己的“语言”画世界。
参考文献:
[1]金洁萍.幼儿线描画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
[2]曹智华,刘队华,陈朵朵.培养象征期儿童对线描画兴趣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
[3]刘亚祺.大班幼儿线描画教学之我见[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4]张雁.中班幼儿线描画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
[5]陆惠珍.线描画让幼儿乘上快乐之舟[J].当代学前教育,2012(04).
关键词:幼儿美育;线描画;教学策略;年龄特点;表现特性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6-0071-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幼儿感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绘画中繁复的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幼儿涂鸦的开始,陪伴着幼儿的成长,也是幼儿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正处于“象征期”到“写实性早期”的过渡阶段。针对这样的年龄特点以及线描画的表现特性,下面以《指南》精神为指导,对“线描画”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一、多维度欣赏,引导孩子建构兴趣的阶梯
《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中强调了幼儿对艺术“情感态度”,三次使用了“喜欢”这个词。可见,“兴趣”是艺术教育的重点,也是表现的“内动力”。
1. 通过欣赏名画,感受线条的魅力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让幼儿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才能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凡·高的《星空》,引导幼儿先通过视觉感官,直观感受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再引导幼儿寻找画面的线条。有的幼儿说:“是不是刮大风了?”有的说:“云在跳舞吗?”《星空》通过大弧线的叠加来表现星空的美妙和云层的翻滚。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语言的启发引导下,试着体验线条的美。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作品,感受不同画家手下不同的线条,有利于他们更敏锐地感知美,从而在创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
2. 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拉近与线描画的距离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同龄人的作品更贴近幼儿的内心世界。在欣赏同龄人作品中,教师应让幼儿发现黑白世界虽然简单,却仍然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幼儿感受到线描画与众不同的美感,感受到线描画是如此有趣,会为进一步表现创造奠定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在探究中感受美
《指南》强调:艺术创作中,尽可能不给幼儿提供直接而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目标和问题情境之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美术教学中,范画是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粗鲁”的方式,哪怕“不只一个范例”,也是一个思维方式预想出来的,无法与幼儿的想象、观察、寻找后的答案相比较。因此,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然的情境、丰富的语言,启发他们观察、探究和想象。以下是一段问题情境中师幼观察、感受的对话摘录。教师首先设疑:为什么叫“包菜”?幼儿们说:“圆溜溜,像球一样。”“凹来凹去,不平。”……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叫‘包菜’?”幼儿们摇摇头,小Z说:“因为它包起来了,看不到里面。”教师赞许地点点头,说:“对,有道理,它包得严严实实的,没有缝隙。那你们想知道包菜里面是什么样子吗?要不,你们先猜猜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们开始猜想:“是一个一个的圈圈。”“是一片一片的。”“是一条一条的菜。”幼儿的回答包括“一个一个”“一条一条”,这表示在他们的认识中菜是完整的,对于下一步学习很重要。其次,幼儿们通过实物观察,发现“菜叶”的完整性。教师问:“你看清楚包菜叶子的样子了吗?”有的幼儿说:“看清了。”有的则说:“太密了,乱七八糟的。”于是教师说:“我给包菜拍照了,放大到电脑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它的样子了。”然后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包菜截面图,使幼儿们看出包菜叶子的线条是由中间的“梗”出发,从一边向另一边,向上画一个大弧线,但这弧线是无序排列的,这正符合幼儿的作画特点。幼儿只能关注一个局部——就是从一端到另一端,这样的“无序”无形中降低了幼儿作画的难度。通过这样的探究,幼儿还发现了线条是连贯的,从而理解了“什么是完整、连贯”“什么是从一端到另一端”。
三、选材去繁从简,引导孩子内化绘画内容
萌芽期的幼儿,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的时候应注意由简入繁,因为“绘画内容”本身也具有启发和教育的功能。而在引导幼儿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则要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形状、色彩以及所表现的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美。以线描画“玉米”为例,教师首先选用了玉米作为线描画的题材,通过一串的小圈 长线的重复,表现玉米的外形特征。幼儿在目标明确、线条要求明确的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装饰,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達到活动的最低要求。其次,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幼儿想象力。在重复圈 线的线描后,教师可以鼓励能力强、动作快、有发挥想象可能的幼儿运用“黑白”对比或者在“圈”里加线条的方式自我发挥,这也体现了个别化指导。最后,教师还要启发幼儿讨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在外形上也有圈 线的特征。有的幼儿说“香蕉”,有的幼儿说“石榴”,有的幼儿说“掰开的柚子”。归纳和发散方式相结合,给了幼儿发挥想象、主动参与设计的空间,保证幼儿的兴趣能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加深。
四、多方位观察与感知,激发孩子天生的表现力
《指南》指出:艺术是一种语言……他们天生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已被确定为2018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泉州被指定为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教师应积极发挥“古城”文化魅力的优势,探索搭建“海丝之路”与“幼儿美育”间的有效桥梁,挖掘“海丝”历史文化中的美育价值。教师借助这样的热点氛围,从古民居入手,将幼儿带入真实的“古厝”,感受古建筑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让幼儿置身其中,才能为感受和表达建立感性体验。首先,教师组织了参观“古民居”的亲子活动,并且利用幼儿春秋游的机会,带幼儿感受家乡古建筑的风采,并通过游玩后的经验分享等方式,梳理幼儿的感性体验。其次,古厝的美有很多面,窗柩、屋顶、墙面、柱子等。从讨论与记录的过程中发现:幼儿观察最多、最有兴趣的是古厝的“屋顶”。屋顶的线条较大、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冲击力大,幼儿在表现上的弹性也较大。幼儿通过肢体的造型来表现“古厝”的屋顶,在富有想象力的表现中体验创造、表现快乐。例如,有的幼儿用肢体起伏来表现屋顶两侧的屋脊,因此在绘画的时候,就会选择锯齿线和波浪线。可见,肢体的联想和想象是可以与具象的表现进行贯通和融合的。经过这样的融合,幼儿画出的线条是灵动、富有情感的,幼儿是快乐、主动的。
五、挖掘其他领域的艺术美,助力孩子创造性的发挥
《指南》的艺术领域教学要点中指出:关注幼儿其他领域学习中所蕴含的艺术美。例如,数学领域“排序”操作游戏后,幼儿们介绍自己的排序经验,教师用简笔画的方式协助幼儿记录。突然有幼儿发现:“老师,你记录的线条真漂亮!”在幼儿的启发下,教师改用不同颜色的水笔,将记录的规律放大,在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的同时,也引导幼儿感受“有规律的线条”的美。通过这次幼儿的发现,教师生成了“按规律装饰”的活动,以春游时幼儿喜欢的“东西塔”为雏形,运用规律的线条进行线描装饰。在运用“规律”之后,教师通过启发、迁移鼓励幼儿“举一反三”,丰富了线条的多样性。
六、结束语
毕加索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个儿童。”来源于幼儿本真的画,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作品。任何教学策略的尝试,都应尊重与遵循“孩子的视角”,鼓励和支持幼儿用自己的“语言”画世界。
参考文献:
[1]金洁萍.幼儿线描画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
[2]曹智华,刘队华,陈朵朵.培养象征期儿童对线描画兴趣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
[3]刘亚祺.大班幼儿线描画教学之我见[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4]张雁.中班幼儿线描画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
[5]陆惠珍.线描画让幼儿乘上快乐之舟[J].当代学前教育,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