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的考查历来都是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命题中绝对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几乎占到全卷分值的“半壁江山”。考生若是能写得一篇上乘的考场作文,往往会在中、高考中占据优势,赢得先机。大凡学业之“大成者”,其写作水平常常都是位居前列的。
然而,在许多语文教师眼里,写作教学历来是一项“精力投入多,产出效果少”的艰巨工程。尽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无数遍地讲过,尽管每篇习作都认真细致地批过(眉批、总批甚至面批等),至于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练笔等繁多的训练套式也操练过,但除了那些会写的不教也会写外,不会写的基本上还是不会写。就最终的效果而言,纸上谈兵式的“教”与依样画葫芦式的“学”都大打折扣。
在开学不久的一次作文评讲与指导课上,我唾沫横飞地讲评着前次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学生们面无表情,无动于衷,讲评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可就在我拿起一篇以班级同学给老师庆祝教师节为题材的作文准备讲评时,班上的多数学生一下来了神:因为文章所取的材料就发生在不久前,班级为此还举办了专题的联欢活动。看着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神情与举动,我一转念,朗读的环节何不交给习作者本人来完成,而评议的环节何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畅所欲言呢?这样一来,既避免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可能还能提高讲评的效率。
就在习作者读完自己的文章后,学生们互评互议的劲头顿时高涨起来,有评说结构布局的,有评说主题立意的,有评说材料取舍的等等,甚至有不少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见此情景,我趁热打铁,随意选择了某位习作者作文中写自己为活动组织能否成功而担忧的一段文字,输入电脑并投影在屏幕上:
……我担心极了,生怕明天的活动搞砸了。我真害怕老师因此而撤了我的职务……
紧接着,我让学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对这短短的文字做“见仁见智”的修改,并要求说出修改的原因。几分钟后的小组交流中,我边聆听着学生们的发言,边迅速敲击键盘,将修改后的文字迅速整理到位。
组1:这本是一段描写自己心理活动的文字,但作者用词笼统、概括,没有展开。我们组认为可以这样修改……
组2:“极了”表示程度,但究竟是怎样的程度呢?文字太过抽象,不具体。再如“生怕”、“真害怕”这些词语都无法让人真切感受“我”的担心和害怕。我们组是这样修改的……
组3:我们认为,好的心理描写在于能细致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大众化的泛泛而写,一带而过。我们组帮他做了如下修改……
组4:……
在学生展示完集体修改的意见后,一段在几分钟内形成的修改稿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不过,我依旧不放心,反反复复思考着怎样把第一次的联欢会办得有声有色。我的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晚上即便是躲在被窝里也总是翻来覆去地嘟哝着“好紧张,好紧张”,连一向喜欢我的“瞌睡虫”都不愿光顾我了。我辗转反侧,总是睡不着,生怕因为“砸锅”而被撤职,到时那顶刚戴不久的乌纱帽会舍我而去的。
学生们品读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同时,更是从先前集体讨论的环节中掌握了心理描写的技巧和要领,更是明白了细腻的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重要意义。
作文课结束以后,我对这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反思,写作形式方面的训练究竟该如何进行呢?众所周知,写作强调个性化的表达,反对“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但作为平常的训练,是否可以像“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一样,将我们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融入其中呢?在强调个性写作的同时,是否可以将他人的智慧、小组集体的智慧汲取到写作中来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到了最常见的练笔形式——日记。传统的日记是自己写自己的,会写的学生洋洋洒洒而乐此不疲,而不会写的既为写什么发愁,又为写不好担忧。这是普遍的现实,是写作教学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与其让日记流于形式而毫无效果,何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新日记的方式呢?集体日记的设想便在头脑中形成了。
何为集体日记,就是以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必须考虑人员的适度并兼顾组员的基础等),或自定主题或给定话题,由全员参与完成的一种写作练笔方式。此方式之所以能成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路径,我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集体日记,符合学生普遍爱说、爱动、爱思考的特性。写作需要静思、沉思,但百思不解困惑的情况下,通过集体日记的形式,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唤醒,进而共同挖掘那些可以写进日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可以在共同探讨中学会写作的某些方法和技巧。现在的学生乐于交流、喜于参与,而集体写日记的方式,顺应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是一个“积细流成江海”的写作积累过程,一个能够在集体的共同参与下汇聚每个人的见闻、经历与感知的过程,一个能够激起彼此写作热情、产生思想火花与共鸣的过程。
其次,集体日记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多面、多点、多角度的思维。写作活动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而灵活的思维能够让笔下的文章灵动如水、飘逸如风,让作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感。这或许就是考场作文中相同命题情况下为什么能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不同选材、不同主旨的美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集体日记,恰恰给组内每一个成员搭建了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思维平台:你怎么想怎么写,而我这样想这样写,他又是那样想那样写等等。不同的读者能够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作者也能写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小组成员在多角度、多思维的比较、筛选中,能做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精”。这样的“1 1”或“1 N”的智慧共享的过程,是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过程,这对于学生多角度思考文题、多渠道选择材料、多方面构思技巧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最后,集体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集体日记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在集体积极的合作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步从“拄着拐杖走”到“扔掉拐杖走”,从集体“抱团走”,到个人“独立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建立起关于集体日记的质量评价细则,必须把对组内集体日记的整体考评优化为对集体成员的个别考评,尤其是“量”与“质”的考评,这对于提高和激励那些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很有裨益的。
写作是富于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情感、思想方式,反映着人的言语与思维行为。但借助集体日记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合作,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努力探究写作时最佳材料、最佳剪裁、最佳立意、最佳表达等写作的最佳状态。
“集体日记”这样一种练笔形式,是在形式上对传统日记进行的一种创新。它对于开启学生思维大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都具有积极而可行的实践意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本着有效以至高效的原则,深入探究集体日记的操作规则、评价指标等有关内容,必须深入思考集体日记时“集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
以上是我对写作教学做出的一点粗浅的尝试,也是在推进写作教学活动单导学模式过程中生成的一种认识,也是我在写作教学上的一点感触和收获。可以乐观地说,通过学习小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组内成员的紧密合作,这种集体日记的教学模式大可促进学生在日记写作中的创造能力,学生的思维将更敏捷、言语会更生动、表达形式也会更灵活多样。借助小组活动的力量去进行集体日记的写作,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既能够有效延伸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是作文改革大潮中的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许向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黄春黎
然而,在许多语文教师眼里,写作教学历来是一项“精力投入多,产出效果少”的艰巨工程。尽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无数遍地讲过,尽管每篇习作都认真细致地批过(眉批、总批甚至面批等),至于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练笔等繁多的训练套式也操练过,但除了那些会写的不教也会写外,不会写的基本上还是不会写。就最终的效果而言,纸上谈兵式的“教”与依样画葫芦式的“学”都大打折扣。
在开学不久的一次作文评讲与指导课上,我唾沫横飞地讲评着前次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学生们面无表情,无动于衷,讲评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可就在我拿起一篇以班级同学给老师庆祝教师节为题材的作文准备讲评时,班上的多数学生一下来了神:因为文章所取的材料就发生在不久前,班级为此还举办了专题的联欢活动。看着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神情与举动,我一转念,朗读的环节何不交给习作者本人来完成,而评议的环节何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畅所欲言呢?这样一来,既避免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可能还能提高讲评的效率。
就在习作者读完自己的文章后,学生们互评互议的劲头顿时高涨起来,有评说结构布局的,有评说主题立意的,有评说材料取舍的等等,甚至有不少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见此情景,我趁热打铁,随意选择了某位习作者作文中写自己为活动组织能否成功而担忧的一段文字,输入电脑并投影在屏幕上:
……我担心极了,生怕明天的活动搞砸了。我真害怕老师因此而撤了我的职务……
紧接着,我让学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对这短短的文字做“见仁见智”的修改,并要求说出修改的原因。几分钟后的小组交流中,我边聆听着学生们的发言,边迅速敲击键盘,将修改后的文字迅速整理到位。
组1:这本是一段描写自己心理活动的文字,但作者用词笼统、概括,没有展开。我们组认为可以这样修改……
组2:“极了”表示程度,但究竟是怎样的程度呢?文字太过抽象,不具体。再如“生怕”、“真害怕”这些词语都无法让人真切感受“我”的担心和害怕。我们组是这样修改的……
组3:我们认为,好的心理描写在于能细致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大众化的泛泛而写,一带而过。我们组帮他做了如下修改……
组4:……
在学生展示完集体修改的意见后,一段在几分钟内形成的修改稿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不过,我依旧不放心,反反复复思考着怎样把第一次的联欢会办得有声有色。我的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晚上即便是躲在被窝里也总是翻来覆去地嘟哝着“好紧张,好紧张”,连一向喜欢我的“瞌睡虫”都不愿光顾我了。我辗转反侧,总是睡不着,生怕因为“砸锅”而被撤职,到时那顶刚戴不久的乌纱帽会舍我而去的。
学生们品读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同时,更是从先前集体讨论的环节中掌握了心理描写的技巧和要领,更是明白了细腻的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重要意义。
作文课结束以后,我对这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反思,写作形式方面的训练究竟该如何进行呢?众所周知,写作强调个性化的表达,反对“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但作为平常的训练,是否可以像“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一样,将我们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融入其中呢?在强调个性写作的同时,是否可以将他人的智慧、小组集体的智慧汲取到写作中来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到了最常见的练笔形式——日记。传统的日记是自己写自己的,会写的学生洋洋洒洒而乐此不疲,而不会写的既为写什么发愁,又为写不好担忧。这是普遍的现实,是写作教学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与其让日记流于形式而毫无效果,何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新日记的方式呢?集体日记的设想便在头脑中形成了。
何为集体日记,就是以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必须考虑人员的适度并兼顾组员的基础等),或自定主题或给定话题,由全员参与完成的一种写作练笔方式。此方式之所以能成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路径,我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集体日记,符合学生普遍爱说、爱动、爱思考的特性。写作需要静思、沉思,但百思不解困惑的情况下,通过集体日记的形式,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唤醒,进而共同挖掘那些可以写进日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可以在共同探讨中学会写作的某些方法和技巧。现在的学生乐于交流、喜于参与,而集体写日记的方式,顺应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是一个“积细流成江海”的写作积累过程,一个能够在集体的共同参与下汇聚每个人的见闻、经历与感知的过程,一个能够激起彼此写作热情、产生思想火花与共鸣的过程。
其次,集体日记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多面、多点、多角度的思维。写作活动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而灵活的思维能够让笔下的文章灵动如水、飘逸如风,让作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感。这或许就是考场作文中相同命题情况下为什么能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不同选材、不同主旨的美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集体日记,恰恰给组内每一个成员搭建了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思维平台:你怎么想怎么写,而我这样想这样写,他又是那样想那样写等等。不同的读者能够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作者也能写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小组成员在多角度、多思维的比较、筛选中,能做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精”。这样的“1 1”或“1 N”的智慧共享的过程,是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过程,这对于学生多角度思考文题、多渠道选择材料、多方面构思技巧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最后,集体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集体日记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在集体积极的合作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步从“拄着拐杖走”到“扔掉拐杖走”,从集体“抱团走”,到个人“独立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建立起关于集体日记的质量评价细则,必须把对组内集体日记的整体考评优化为对集体成员的个别考评,尤其是“量”与“质”的考评,这对于提高和激励那些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很有裨益的。
写作是富于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情感、思想方式,反映着人的言语与思维行为。但借助集体日记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合作,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努力探究写作时最佳材料、最佳剪裁、最佳立意、最佳表达等写作的最佳状态。
“集体日记”这样一种练笔形式,是在形式上对传统日记进行的一种创新。它对于开启学生思维大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都具有积极而可行的实践意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本着有效以至高效的原则,深入探究集体日记的操作规则、评价指标等有关内容,必须深入思考集体日记时“集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
以上是我对写作教学做出的一点粗浅的尝试,也是在推进写作教学活动单导学模式过程中生成的一种认识,也是我在写作教学上的一点感触和收获。可以乐观地说,通过学习小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组内成员的紧密合作,这种集体日记的教学模式大可促进学生在日记写作中的创造能力,学生的思维将更敏捷、言语会更生动、表达形式也会更灵活多样。借助小组活动的力量去进行集体日记的写作,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既能够有效延伸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是作文改革大潮中的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许向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黄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