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和研究常见的患者感染因素和基本的处理办法。方法 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在去年一年内接诊的八十余名患者的实际就诊情况,对感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并研究处理办法。结果 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导致患者的感染因素主要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以及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等几个方面,他们的发生几率是由大到小递减的,分别为百分之四十四、百分之二十二点六、百分之十四点三、百分之十二以及百分之七点一。讨论 在患者的住院就诊期间,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感染几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20-01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圣湖节奏变快的同时,人们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心脑血管类疾病也逐渐的呈现高发趋势。尤其是一些劳累引起的肾、肺、脑、心多器官损害现象也十分严重,这种疾病的高发,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质量,也导致在疾病的控制和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病变和感染。尤其是在临床阶段,患者的感染几率为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二,由此可见这种感染几率还是相当高的。所以如何在患者的就诊期间,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預防和处理,就是医护工作者面临的又一难题。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所在医院去年五月接诊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八十四名心脑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实际就诊案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对临床患者的常见感染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选择的是自己所在医院在去年五月份就诊的八十四名心脑血管内科患者,因为这种科室的患者比较具有代表性,其病症具有多发和高发的特点,可以为有关的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参考。在这84名就诊的患者中,有男患者46名,女患者38名。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岁。在本次就诊之前,这些患者的患病时间大约在2年至29年不等。平均的患病时间为12年。除了具有就诊所描述的心脑血管疾病外,还有其他的疾病或者病症。其中,有18名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失常,有12名患者患有扩张性心肌病,还有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大约为14人,另外还有31名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性心脏病,9名患者患有冠心病。在患者就诊后,医护人员首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根据我国的相关医院感染诊断的标准对其感染情况进行了判断,发现这些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干感染,符合相关的研究和实验条件。笔者选取了同条件的未感染的心脑血管患者84名作为对照组,而患有感染症状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2 方法 对参加研究和实验的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研究该种疾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的概率。另外,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还要对患者不同组患者的用药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其他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的统计,以便得到更加准确的感染因素数据。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该研究的算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后,认为该次实验的方式符合SPSS1.500的相关标准,所以,两组的对比具有可行性,得到的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 果
在研究和分析了84名心脑血管患者的感染情况后,总结出常见的患者感染主要的产生因素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以及皮肤软组织等几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感染因素的不同的比例的统计,可以得出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几率最高,占总体因素的44%。
在对比了临床有感染症状的对照组患者同无感染症状的实验组患者后,并对其住院时间、用药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后,发现通过一定的药物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几率,也就是说可以避免在病发的过程中患有其他的常见感染多发症。一般来说,抗生素和抑酸剂的使用可以达到良好的防御效果。
3 讨 论
本文中笔者根据实际的接诊案例,对于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对比发现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即通过一定的药物控制和预防,可以实现对现有的患者的感染情况的预防。
要想实现对医院感染的预防,首先要明确医院感染的具体产生因素和产生形式,本次试验通过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心脑血管科发生感染的几率为7.24%,高于我院平均感染率4.25%。统计分析发现,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人数分别为37例、19例、12例、10例、6例。通过对感染因素的研究发现,针对本次试验进行预防处理。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两组患者的对比,可以总结出如下的结论。
①临床侵入性操作会严重损伤患者的黏膜或者皮肤的机体屏障,微生物容易侵入患者的皮肤,从而导致患者的干扰,所以在临床上,应严格准确地把握操作适应症,且医疗用品使用一次后必须进行消毒或其他处理,在护理和手术期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技术规范。②一些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可能由于自身的体质原因会产生多种合并症,严重患者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提升免疫药物,以减少感染发生,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并做好保暖。③长期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容易导致患者机体出现有益菌群失衡、耐药菌株增加,还可造成黏膜屏障破坏等等,均会导致感染几率增高,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按照感染细菌谱、细菌耐药情况及经验性使用药物,并提前进行药物试敏操作,根据试敏结果给予用药指导。④若是患者符合出院条件,应及时提醒患者家属安排患者出院,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几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对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关医护人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医院感染,因为这些患者的年龄结构偏大,所以免疫力比较低,所以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控制其感染率,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出可通过减少侵入式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基本情况及并发症等来实现,具体的情况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孙毅,王艳霞,史亚娜等.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4):58-58.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20-01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圣湖节奏变快的同时,人们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心脑血管类疾病也逐渐的呈现高发趋势。尤其是一些劳累引起的肾、肺、脑、心多器官损害现象也十分严重,这种疾病的高发,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质量,也导致在疾病的控制和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病变和感染。尤其是在临床阶段,患者的感染几率为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二,由此可见这种感染几率还是相当高的。所以如何在患者的就诊期间,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預防和处理,就是医护工作者面临的又一难题。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所在医院去年五月接诊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八十四名心脑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实际就诊案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对临床患者的常见感染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选择的是自己所在医院在去年五月份就诊的八十四名心脑血管内科患者,因为这种科室的患者比较具有代表性,其病症具有多发和高发的特点,可以为有关的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参考。在这84名就诊的患者中,有男患者46名,女患者38名。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岁。在本次就诊之前,这些患者的患病时间大约在2年至29年不等。平均的患病时间为12年。除了具有就诊所描述的心脑血管疾病外,还有其他的疾病或者病症。其中,有18名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失常,有12名患者患有扩张性心肌病,还有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大约为14人,另外还有31名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性心脏病,9名患者患有冠心病。在患者就诊后,医护人员首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根据我国的相关医院感染诊断的标准对其感染情况进行了判断,发现这些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干感染,符合相关的研究和实验条件。笔者选取了同条件的未感染的心脑血管患者84名作为对照组,而患有感染症状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2 方法 对参加研究和实验的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研究该种疾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的概率。另外,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还要对患者不同组患者的用药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其他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的统计,以便得到更加准确的感染因素数据。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该研究的算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后,认为该次实验的方式符合SPSS1.500的相关标准,所以,两组的对比具有可行性,得到的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 果
在研究和分析了84名心脑血管患者的感染情况后,总结出常见的患者感染主要的产生因素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以及皮肤软组织等几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感染因素的不同的比例的统计,可以得出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几率最高,占总体因素的44%。
在对比了临床有感染症状的对照组患者同无感染症状的实验组患者后,并对其住院时间、用药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后,发现通过一定的药物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几率,也就是说可以避免在病发的过程中患有其他的常见感染多发症。一般来说,抗生素和抑酸剂的使用可以达到良好的防御效果。
3 讨 论
本文中笔者根据实际的接诊案例,对于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对比发现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即通过一定的药物控制和预防,可以实现对现有的患者的感染情况的预防。
要想实现对医院感染的预防,首先要明确医院感染的具体产生因素和产生形式,本次试验通过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心脑血管科发生感染的几率为7.24%,高于我院平均感染率4.25%。统计分析发现,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人数分别为37例、19例、12例、10例、6例。通过对感染因素的研究发现,针对本次试验进行预防处理。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两组患者的对比,可以总结出如下的结论。
①临床侵入性操作会严重损伤患者的黏膜或者皮肤的机体屏障,微生物容易侵入患者的皮肤,从而导致患者的干扰,所以在临床上,应严格准确地把握操作适应症,且医疗用品使用一次后必须进行消毒或其他处理,在护理和手术期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技术规范。②一些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可能由于自身的体质原因会产生多种合并症,严重患者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提升免疫药物,以减少感染发生,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并做好保暖。③长期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容易导致患者机体出现有益菌群失衡、耐药菌株增加,还可造成黏膜屏障破坏等等,均会导致感染几率增高,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按照感染细菌谱、细菌耐药情况及经验性使用药物,并提前进行药物试敏操作,根据试敏结果给予用药指导。④若是患者符合出院条件,应及时提醒患者家属安排患者出院,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几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对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关医护人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医院感染,因为这些患者的年龄结构偏大,所以免疫力比较低,所以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控制其感染率,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出可通过减少侵入式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基本情况及并发症等来实现,具体的情况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孙毅,王艳霞,史亚娜等.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4):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