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一堂科学课上所展现出来的课堂插曲是最能展现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及教师对《科学课标》的理解能力。如《摆的研究》教学探究摆锤轻重影响摆的快慢实验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有顺序地做摆锤轻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有4组学生的3组在小组汇报数据是一致的,但第4小组在汇报时:“我们小组通过实验操作,在讨论后认为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无关,摆锤重时摆的快,摆锤轻时摆的慢。数据是摆锤轻时第一次14,第二13,第三次13;摆锤重时第一次12,第二次13,第三次13。”此时教师说:“能把你们小组的结论再重说一边吗?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学生再次重复上面的话。这时老师问:听了他们的汇报,你们有没有要说的?此时一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他们表述有问题——前面说“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无关,后面又讲摆锤重时摆的快,摆锤轻时摆的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从他们的数据来看,结论也应该和我们的一致,也就是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无关。虽然轻时三次数据有不同14、13、13,我认为平均数还是13,重时的三次是12、13、13,平均数也该是13,因此判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要不让就不会让我们多测几次,多测几次就是让我们求他们的平均数。这时老师顺着这位学生的话茬说:你们小组同意的观点?同学们你们认为呢?是的,我们在做科学实验时就是要反复多次的试验,甚至有时要经历上万次的实验。在反复的实验中找寻规律得出结论。因此我建议大家给这位同学精彩的见解鼓掌!
在这一意外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注意让数据说话,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及推理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这种科学探究式学习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有效地进行了。相信在这样的一节课后,学生对数据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将对科学实验的了解更深入一层。
在这一环节中,但学生的表述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一致时,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急于阐述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思考中找出原因,使课堂得以延伸,交流讨论得以真正的落实。可见教师的随堂处置问题的能力较强,大胆放权于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
当然有时问题呈现出来后,处理的方式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的。同样是上面的这个片段,有位教师就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发现你们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每组数据也不同。能把你们实验的到讲台上演示一下,也让我们来分享你们实验。我们其他同学来共同做观察员。这组中的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师生共同关注操作员与计时员的配合。在全班同学共同的合作下,6次轻重不同的摆锤在15秒内,都是13次。这时老师说:通过刚才的对比,你们小组发现原因了吗?此时这个小组中的观察员说我数的时候注意力没有集中,数到中间时受到了隔壁组干扰,把数据出现了偏差。
而在这位老师的处理下,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师对实验要求的规范与严谨性,在问题中答案。在答案中教育学生实验时的严谨认真。
在他们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好的科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估计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作者单位:芜湖县湾沚镇赵桥中心学校 安徽】
一堂科学课上所展现出来的课堂插曲是最能展现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及教师对《科学课标》的理解能力。如《摆的研究》教学探究摆锤轻重影响摆的快慢实验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有顺序地做摆锤轻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有4组学生的3组在小组汇报数据是一致的,但第4小组在汇报时:“我们小组通过实验操作,在讨论后认为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无关,摆锤重时摆的快,摆锤轻时摆的慢。数据是摆锤轻时第一次14,第二13,第三次13;摆锤重时第一次12,第二次13,第三次13。”此时教师说:“能把你们小组的结论再重说一边吗?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学生再次重复上面的话。这时老师问:听了他们的汇报,你们有没有要说的?此时一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他们表述有问题——前面说“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无关,后面又讲摆锤重时摆的快,摆锤轻时摆的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从他们的数据来看,结论也应该和我们的一致,也就是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无关。虽然轻时三次数据有不同14、13、13,我认为平均数还是13,重时的三次是12、13、13,平均数也该是13,因此判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要不让就不会让我们多测几次,多测几次就是让我们求他们的平均数。这时老师顺着这位学生的话茬说:你们小组同意的观点?同学们你们认为呢?是的,我们在做科学实验时就是要反复多次的试验,甚至有时要经历上万次的实验。在反复的实验中找寻规律得出结论。因此我建议大家给这位同学精彩的见解鼓掌!
在这一意外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注意让数据说话,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及推理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这种科学探究式学习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有效地进行了。相信在这样的一节课后,学生对数据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将对科学实验的了解更深入一层。
在这一环节中,但学生的表述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一致时,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急于阐述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思考中找出原因,使课堂得以延伸,交流讨论得以真正的落实。可见教师的随堂处置问题的能力较强,大胆放权于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
当然有时问题呈现出来后,处理的方式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的。同样是上面的这个片段,有位教师就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发现你们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每组数据也不同。能把你们实验的到讲台上演示一下,也让我们来分享你们实验。我们其他同学来共同做观察员。这组中的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师生共同关注操作员与计时员的配合。在全班同学共同的合作下,6次轻重不同的摆锤在15秒内,都是13次。这时老师说:通过刚才的对比,你们小组发现原因了吗?此时这个小组中的观察员说我数的时候注意力没有集中,数到中间时受到了隔壁组干扰,把数据出现了偏差。
而在这位老师的处理下,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师对实验要求的规范与严谨性,在问题中答案。在答案中教育学生实验时的严谨认真。
在他们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好的科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估计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作者单位:芜湖县湾沚镇赵桥中心学校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