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以教育的“生态平衡”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生态学的平衡原理,达成教育的“多样、共生、平衡与发展”,促进师生身体、心理、品质、精神的健康成长。带着对“生态教育”如何实施的疑问,本刊记者彭瑜采访了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沈爱贞校长。
沈爱贞,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孝感市孝南区人大代表。从教24年来,先后主讲竞赛课、公开课、示范课20多节次;撰写论文、案例37篇,分获省市区一、二等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20篇;指导40多名青年教师上课分获国家、省、市一等奖,先后承担了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先后被评为孝感市首届“十大名师”、湖北省骨干教师、小学语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学员,2000~2005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小语教学研究会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省教育厅聘为“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授课教师,2008年被评为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首批“十大名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本着“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宗旨,贵校积极践行“生态教育”的办学理念,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此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吗?
沈爱贞:在三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下,学校坚持以“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为抓手,积极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在“乐学、求真、笃行、至善”的校训影响下,努力构建“生态德育圈、生态智育圈、生态美育圈、生态文化圈”。逐渐形成了“求真尚美、自信阳光”的学风和“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教风,“自然、自主”的生态办校特色,师生在“乐学、求真、笃行”中共同走向了一种高远博大、臻于至善的人生境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刚才您谈到了四个生态圈,这个提法很新颖,您能详细谈谈相关生态圈的构建吗?
沈爱贞:这四个生态圈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困难,有惊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丰富的过程。
第一,关注学生──构建“生态德育圈”。
“德育”工作的生命源于学生,关键在于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和内化的程度。学校遵循“育人为本、注重实效、勇于创新”的原则,努力构建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德育”体系,围绕“实、小、新、活”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构建了与博士面对面、与社区手牵手、与家庭心连心、与社会肩并肩的“一家亲”德育教育体系。特别是学校通过校园网站、班级博客、家校QQ群的建立,架起了师生、生生、家校交流沟通的桥梁,营造了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德育”氛围。看班级博客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听学生和家长在QQ群上留言、讨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经意之间悄然形成。学校多次涌现出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获得了区、市级的美德荣誉。
第二,潜心探索──打造“生态智育圈”。
“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是学校打造“生态智育圈”的三个维度。学校追求的“生态课堂”是把学生放在关注首位去倾听、接纳、欣赏他们,善于用“慧眼”与“机智”辨识、发掘他们自然的、生成的、生长的点点滴滴。
围绕“打造生态课堂,发展师生潜能”这一主题,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学习、在专家问诊把脉中提升、在小组内外研究、在公开课优质课上展示;学生也以书香打造特色,以书香追求卓越,“早读书”“午习字”、与父母同读美文、与教师共写随笔,书香校园可谓是“琅琅书声入耳、篇篇墨宝悦目”。
教研促成长、信息帮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平台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利用学校内部网络探讨优化课堂方法,日托班的教师更是利用教室里配备的设备,直接将网络引入教学,将信息一路传达。网络进入班级,学生探索广阔世界即时连接;网络进入学校,教师跟随前沿理论同步成长…
沈爱贞,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孝感市孝南区人大代表。从教24年来,先后主讲竞赛课、公开课、示范课20多节次;撰写论文、案例37篇,分获省市区一、二等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20篇;指导40多名青年教师上课分获国家、省、市一等奖,先后承担了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先后被评为孝感市首届“十大名师”、湖北省骨干教师、小学语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学员,2000~2005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小语教学研究会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省教育厅聘为“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授课教师,2008年被评为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首批“十大名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本着“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宗旨,贵校积极践行“生态教育”的办学理念,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此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吗?
沈爱贞:在三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下,学校坚持以“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为抓手,积极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在“乐学、求真、笃行、至善”的校训影响下,努力构建“生态德育圈、生态智育圈、生态美育圈、生态文化圈”。逐渐形成了“求真尚美、自信阳光”的学风和“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教风,“自然、自主”的生态办校特色,师生在“乐学、求真、笃行”中共同走向了一种高远博大、臻于至善的人生境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刚才您谈到了四个生态圈,这个提法很新颖,您能详细谈谈相关生态圈的构建吗?
沈爱贞:这四个生态圈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困难,有惊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丰富的过程。
第一,关注学生──构建“生态德育圈”。
“德育”工作的生命源于学生,关键在于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和内化的程度。学校遵循“育人为本、注重实效、勇于创新”的原则,努力构建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德育”体系,围绕“实、小、新、活”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构建了与博士面对面、与社区手牵手、与家庭心连心、与社会肩并肩的“一家亲”德育教育体系。特别是学校通过校园网站、班级博客、家校QQ群的建立,架起了师生、生生、家校交流沟通的桥梁,营造了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德育”氛围。看班级博客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听学生和家长在QQ群上留言、讨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经意之间悄然形成。学校多次涌现出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获得了区、市级的美德荣誉。
第二,潜心探索──打造“生态智育圈”。
“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是学校打造“生态智育圈”的三个维度。学校追求的“生态课堂”是把学生放在关注首位去倾听、接纳、欣赏他们,善于用“慧眼”与“机智”辨识、发掘他们自然的、生成的、生长的点点滴滴。
围绕“打造生态课堂,发展师生潜能”这一主题,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学习、在专家问诊把脉中提升、在小组内外研究、在公开课优质课上展示;学生也以书香打造特色,以书香追求卓越,“早读书”“午习字”、与父母同读美文、与教师共写随笔,书香校园可谓是“琅琅书声入耳、篇篇墨宝悦目”。
教研促成长、信息帮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平台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利用学校内部网络探讨优化课堂方法,日托班的教师更是利用教室里配备的设备,直接将网络引入教学,将信息一路传达。网络进入班级,学生探索广阔世界即时连接;网络进入学校,教师跟随前沿理论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