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千这一活动,从起源、发展到盛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原始的秋千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过着穴居生活。他们为了生存,时常要上树采摘野果充饥。在攀援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野藤,让身体前后摆动,从而荡到树上或跨越沟涧,这就是秋千活动最原始的雏形。
相传秋千是春秋齐桓公时由北方山戎传入中原的。据《古今艺术图》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矫者……齐桓公伐山戎还,始传中国。”秋千,在古代是北方民族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之外的一种嬉戏活动。春秋时期,秋千传入中原,此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唐人高天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中载“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但我认为前者更可信。因为在隋唐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秋千活动的记载,而隋唐以后的文献中却大量记载了秋千活动。这恰恰说明是魏晋南北朝史无前例的南北民族交流和融合极大促进了秋千的普及,而且唐代时,秋千成为清明节、寒食节人们游玩、嬉戏时的一种运动一直延续至明清。从此,作为一个节日的活动,秋千走入了文学世界,成为了唐诗宋词中的常见的诗歌意象。
在中国的传统话語中,秋千是属于女人的。素素在她的散文《女人的秋千》一文中说:“古典的男子有了馬之后,把秋千交给了女人。于是女人就让秋千成为了自己的坐骑。”这当然是素素的浪漫说法,不是历史。在历史上,秋千意象因与中国传统节日结缘呈现出了民俗色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着唐宋士人思想观念由张扬到内敛的转变,秋千慢慢退却了民俗色彩向单纯表现女性生活靠拢,走进了女子的深院之中。
“秋千”一词在全唐诗多次出现,此时关于“秋千”一词的描写大多是写实的,如杜甫的《清明》:“千里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的《寒食城南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但慢慢的,秋千从清明时节场景的实写,渐渐有了显著的变化,秋千已经不再是节日的欢快与嬉戏,而是内心的落寞与愁苦。如:“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出拆秋千人寂寞,后园青草任他长。”
在宋词中,“秋千”一词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意象的可感性更加强烈,虽然,宋词中也有一些描写秋千的欢快的句子,但描写秋千的大都是闺怨词,秋千意象多是用来描述深闺女子的孤寂,因而 “秋千”在宋词里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伤感意象,诗人常用它来表达落寞的心情,而非荡秋千的欢快心情。如“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黄昏疏雨湿秋千”“秋千”常常与一些凋残意象联系在一起,如“黄昏”“雨”“落红”“明月”等。这些意象的组合,使得“秋千”的感伤气氛更加浓厚,也为相思闺怨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环境和氛围。女人们或望着院内的秋千,或倚着秋千,回忆着往昔,感受着此时的空旷与失落,此时,秋千已不是清明时特定的秋千,而是被感伤浸透了的诗人心中的秋千,这里的秋千已并非都是实写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各种封建正统思想对妇女们的束缚,使得女性的活动空间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她们所能做的几乎只能是终日呆在深闺庭院里哀叹“庭院深深深几许”了。在这狭窄空间里的女人们的娱乐活动当然也是少之又少的,荡秋千是他们难得的可以舒肢展体的活动。秋千,连接了墙里墙外两个世界,它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好奇心得到了一点小小的满足,为她们的生活增加了许多的情趣和亮色,甚至在有的时候还起到了定情的作用。秋千为两个世界增添了情趣与色彩,同时也增添了遗憾与惆怅。秋千促成了无数有情的儿女,也造就了许多的单相思。
深闺的女子们生活在围墙之内,但她们的思想与情感并没有因为围墙的禁锢而停滞。她们追求真爱,渴望幸福,希望冲出封建的牢笼,渴望与外界进行心灵的交流。但是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允许她们做出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言行,因而他们把感情寄托在秋千之上,在秋千上放纵情感,张扬生命。因而,秋千也可以说得上市女性生命意识的体现。秋千的轻扬,正像生命的舒缓的流淌,是与自然合拍的自然生命的苏醒。是以娱乐的方式完成的对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快乐的守护,秋千意象承载了生命的快乐,也蕴含着人们生命力量的张扬。
那坐在踏板,扶着青藤的秋千上的女子还在微风熏暖的季节里摇摆着,诉说着……
最原始的秋千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过着穴居生活。他们为了生存,时常要上树采摘野果充饥。在攀援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野藤,让身体前后摆动,从而荡到树上或跨越沟涧,这就是秋千活动最原始的雏形。
相传秋千是春秋齐桓公时由北方山戎传入中原的。据《古今艺术图》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矫者……齐桓公伐山戎还,始传中国。”秋千,在古代是北方民族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之外的一种嬉戏活动。春秋时期,秋千传入中原,此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唐人高天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中载“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但我认为前者更可信。因为在隋唐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秋千活动的记载,而隋唐以后的文献中却大量记载了秋千活动。这恰恰说明是魏晋南北朝史无前例的南北民族交流和融合极大促进了秋千的普及,而且唐代时,秋千成为清明节、寒食节人们游玩、嬉戏时的一种运动一直延续至明清。从此,作为一个节日的活动,秋千走入了文学世界,成为了唐诗宋词中的常见的诗歌意象。
在中国的传统话語中,秋千是属于女人的。素素在她的散文《女人的秋千》一文中说:“古典的男子有了馬之后,把秋千交给了女人。于是女人就让秋千成为了自己的坐骑。”这当然是素素的浪漫说法,不是历史。在历史上,秋千意象因与中国传统节日结缘呈现出了民俗色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着唐宋士人思想观念由张扬到内敛的转变,秋千慢慢退却了民俗色彩向单纯表现女性生活靠拢,走进了女子的深院之中。
“秋千”一词在全唐诗多次出现,此时关于“秋千”一词的描写大多是写实的,如杜甫的《清明》:“千里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的《寒食城南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但慢慢的,秋千从清明时节场景的实写,渐渐有了显著的变化,秋千已经不再是节日的欢快与嬉戏,而是内心的落寞与愁苦。如:“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出拆秋千人寂寞,后园青草任他长。”
在宋词中,“秋千”一词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意象的可感性更加强烈,虽然,宋词中也有一些描写秋千的欢快的句子,但描写秋千的大都是闺怨词,秋千意象多是用来描述深闺女子的孤寂,因而 “秋千”在宋词里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伤感意象,诗人常用它来表达落寞的心情,而非荡秋千的欢快心情。如“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黄昏疏雨湿秋千”“秋千”常常与一些凋残意象联系在一起,如“黄昏”“雨”“落红”“明月”等。这些意象的组合,使得“秋千”的感伤气氛更加浓厚,也为相思闺怨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环境和氛围。女人们或望着院内的秋千,或倚着秋千,回忆着往昔,感受着此时的空旷与失落,此时,秋千已不是清明时特定的秋千,而是被感伤浸透了的诗人心中的秋千,这里的秋千已并非都是实写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各种封建正统思想对妇女们的束缚,使得女性的活动空间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她们所能做的几乎只能是终日呆在深闺庭院里哀叹“庭院深深深几许”了。在这狭窄空间里的女人们的娱乐活动当然也是少之又少的,荡秋千是他们难得的可以舒肢展体的活动。秋千,连接了墙里墙外两个世界,它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好奇心得到了一点小小的满足,为她们的生活增加了许多的情趣和亮色,甚至在有的时候还起到了定情的作用。秋千为两个世界增添了情趣与色彩,同时也增添了遗憾与惆怅。秋千促成了无数有情的儿女,也造就了许多的单相思。
深闺的女子们生活在围墙之内,但她们的思想与情感并没有因为围墙的禁锢而停滞。她们追求真爱,渴望幸福,希望冲出封建的牢笼,渴望与外界进行心灵的交流。但是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允许她们做出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言行,因而他们把感情寄托在秋千之上,在秋千上放纵情感,张扬生命。因而,秋千也可以说得上市女性生命意识的体现。秋千的轻扬,正像生命的舒缓的流淌,是与自然合拍的自然生命的苏醒。是以娱乐的方式完成的对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快乐的守护,秋千意象承载了生命的快乐,也蕴含着人们生命力量的张扬。
那坐在踏板,扶着青藤的秋千上的女子还在微风熏暖的季节里摇摆着,诉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