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古典小说研究的文化意识——四十年古典小说研究反思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832793x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建国以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特别是通俗小说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而前人对通俗小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很不深入,因而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中国古典小说中不少优秀作品始终作为一种“活”的文学受到人们的喜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实迫切需要现代学人对这些作品给以科学阐释和对广大读者进行理论指导,以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四十年来,广大研究工作者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
其他文献
<正> 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因而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对于这一点谁也不再怀疑。但是,在我国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而且富有成效的权力制约机制,看法却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我国的权力制约机制必须建立在完备的法制基础上,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力制约才能经常化、系统化、有序化。权力制约的法制化,对于我国目前的廉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都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 社会主义各国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在基本确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以后,还必须以足够的注意力解决民主政治如何实际运行的问题。高度民主政治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组成政治的各要素沿着民主的轨道协调地运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政治“顺运行”。如果政治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政治不是“顺运行”而是“逆运行”,那么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都无从谈起。
<正> 文化哲学是近年来国内外人文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在当今时代人类对其自身的发展与命运的思考更为重视。如何在增进人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增进人的精神文明,即把优化人的创造世界与优化人类自身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关涉到人类的未来。尽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层次有诸多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上述文化哲学的主题却涵盖了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核心精神。人类同处于一个生存空间,现代文化的横向信息传播与交流,使各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世界性,每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生都将不能回避这种现
<正>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我们必须长期牢固树立的指导思想。在当前形势下,强调进一步明确和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坚持这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经济建设能否搞好,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能不
<正> 尽管在现实的政策实践中,同时存在不同的调节方式,但其中总是有某一种调节方式占主导地位,表现为一定时期产业政策的基本调节方式。由此,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抽象出两种最典型的产业政策的调节方式,即产业政策的计划调节方式与产业政策的市场调节方式。分析和研究产业政策的这两种调节方式,将有助于我们根据产业政策面临的不同任务,自觉运用产业政策,提高其政策效果。 一、产业政策的计划调节方式
<正> 人们读鲁迅,常常见到一位孤独的勇士,傲然怒对顽固的旧营垒,高高地举起了投枪。纵然蚁群似的庸众,嬉笑嘲骂麻木吆喝,也丝毫不能撼动其斗志,这确实是鲁迅人格令人仰之弥高的重要特征。然而,视鲁迅为超然于时代的孤独者,终究是一种误解,无论对于时代还是对于鲁迅。他一生上下求索,是一位具有深刻的思想穿透力的精神界战士;但是他的思想又是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总进程合拍的:五四时代的进化论者,大革命后完成思想的飞跃,转变到唯物史观。而且作为进化论者的鲁迅,又是信奉“意力主义”(唯意志论)
<正> 著名学者、教育家、前南开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李何林于1988年11月9日不幸病逝。为了对他一生的业绩与精神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与研讨,1990年8月16日至18日,“纪念李何林先生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李何林生前亲友,来自全国各地的南开中文系历届学生,现代文学的研究、教学人员共二百余人。与会者充满深情地回忆何林先生的言行风采,追思他为南开中文系的发展作出的开拓性贡献,特别集中探讨了他的教育思想、学术成就和人格风范。 1.李何林先生数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特别在中年以后,执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发展面临着某种困境,如何认识、评估目前的研究态势,其出路在哪里,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都是理论界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本刊发表的这组笔谈,作为一家之言,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以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将这一讨论引向深入。
<正> §1.哲学往何处去?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些人一厢情愿所能决定的。哲学也有它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要从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要从人类认识发展的现状中去寻找。一句话,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中去寻找。就历史说,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偏重于本体论的研究,到偏重认识论的研究,再到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性的研究。这一历史过程的线索也可这样来概括,就是由什么是本体的争论,到物质与精神(肉体与心灵)关系的争论,再到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争论。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落实,天津市的劳动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天津市的劳动制度改革开始于1980年,至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三步:第一步是改革就业制度,结合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这项改革主要在企业外部;第二步是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把劳动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第三步是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