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列入功能性文盲的行列。在高中,大家都很羡慕信息技术课老师,因为表面上看来,上课只要让学生玩玩电脑,没有升学的压力,轻轻松松。但又有谁知道教信息技术课的苦恼呢?不用说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就是面对学生,也有说不出的苦恼。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掌握了书上的操作内容,操作得很熟练,上课时根本不爱听,就是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作了一些改进。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结构。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步骤
(1)课前先深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因为有些学生或自学或通过其它途径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教学主题,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教学主题相关知识的深化;而有些学生则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统”一章中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Windows98的基本操作,但是对“操作系统” 、“文件夹”、 “文件”等的概念却搞不清楚。(2)对了解到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即将一节课的知识分成几个层次:基础、提高。因为Windows98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可视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开文件”、“文件复制”……,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掌握的,而这些又是以后课程必需的基础,所以我将它归入基础部分;而“资源管理器”则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就相对难了些,我就把它归为提高部分;(3)仔细分析知识点,基础部分中找重点,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学生们会不甚重视或者对在了解学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提高部分则挖掘基础。(4)制定学习任务,创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1)将教学内容中基础部分的重点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讲解。“Windows98的运行环境、安装、启动……”就属于这部分。(2)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可以以提出问题或分配项目的方式。分组时可根据学生本身素质分基础和提高,人数一般为4、5人为佳。如基础组的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为让他们完成一些作业如:⑴在桌面上移动图标 ⑵打开“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并通过使用“帮助”玩该游戏 。对提高组的学生则提出问题:“结合前面介绍过的操作系统知识理解Windows98中的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结构及文件操作。”(3)学生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进行引导。(4)学生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可采用各组汇报及各组之间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在此中参与,但是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工作重点。(5)教师根据观察和分析总结可适当布置新的作业任务,将基础组和提高组进行重新组合来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可以强化练习,巩固学习效果;二来可以将学生之间的差距拉短,学习好的学生可帮助差的学生,从中也有助于个人学习系统化理解,而学习上相对吸收慢的学生则会在其中获取新知识和学习压力,如果老师能正确引导让学生将此压力转变为动力,那么他们就会更努力更自主地学习。 另外,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就能使教学开展得顺利而且有效。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结构。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步骤
(1)课前先深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因为有些学生或自学或通过其它途径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教学主题,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教学主题相关知识的深化;而有些学生则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统”一章中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Windows98的基本操作,但是对“操作系统” 、“文件夹”、 “文件”等的概念却搞不清楚。(2)对了解到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即将一节课的知识分成几个层次:基础、提高。因为Windows98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可视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开文件”、“文件复制”……,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掌握的,而这些又是以后课程必需的基础,所以我将它归入基础部分;而“资源管理器”则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就相对难了些,我就把它归为提高部分;(3)仔细分析知识点,基础部分中找重点,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学生们会不甚重视或者对在了解学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提高部分则挖掘基础。(4)制定学习任务,创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1)将教学内容中基础部分的重点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讲解。“Windows98的运行环境、安装、启动……”就属于这部分。(2)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可以以提出问题或分配项目的方式。分组时可根据学生本身素质分基础和提高,人数一般为4、5人为佳。如基础组的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为让他们完成一些作业如:⑴在桌面上移动图标 ⑵打开“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并通过使用“帮助”玩该游戏 。对提高组的学生则提出问题:“结合前面介绍过的操作系统知识理解Windows98中的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结构及文件操作。”(3)学生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进行引导。(4)学生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可采用各组汇报及各组之间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在此中参与,但是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工作重点。(5)教师根据观察和分析总结可适当布置新的作业任务,将基础组和提高组进行重新组合来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可以强化练习,巩固学习效果;二来可以将学生之间的差距拉短,学习好的学生可帮助差的学生,从中也有助于个人学习系统化理解,而学习上相对吸收慢的学生则会在其中获取新知识和学习压力,如果老师能正确引导让学生将此压力转变为动力,那么他们就会更努力更自主地学习。 另外,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就能使教学开展得顺利而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