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niu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长期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娄底气象为农服务现状的分析,深入剖析娄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现代气象发展的需求,对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切实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对策;娄底市
  中图分类号S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924-03
  S
  作者简介邓见英(1972- ),女,湖南隆回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气象业务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40708娄底境内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海拔最高点是新化九龙池 1 622 m,最低点是双峰的江口峡谷64 m;辖四县二区,东西宽160 km、南北长102 km、总面积8 117 km2。娄底市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作物种植面积369.39千hm2,粮食种植面积268.63千hm2[1],优质稻面积和产业化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在柑桔、西瓜、中药材、茶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引进名优水果。娄底市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冰冻、高温热害、雷击、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损失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采用总结经验的方法,对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中的主要经验与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
  1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1.1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县两级政府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相继下发了气象为农服务相关文件,4个县(市)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及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和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1.2拓宽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全市建立国家气象观测站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2个,区域雨量自动气象站188个;建立信息服务点95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气象信息员3 000多人,实现村全覆盖。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了640多路的96121气象预警外呼主叫和挂机短信预警服务平台等,建有DAB气象预警广播系统100余套、电子显示屏40多块;稳步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丰富气象服务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平台、“96121”电话主叫、气象信息员及为农服务QQ群、DAB预警系统、新闻媒体、传真等多种方式,向各级党政领导、分管农业领导、农技站长、气象信息员、少数种粮大户及时发布及传播旬、月报、一周天气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等农业气象信息;同时积极开展气象科研和科普宣传,努力提高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
  1.3主动开展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紧跟关键农事季节,深入开展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业气象专题分析及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主动为当地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尝试性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建立联系户点,重点面向水稻、油菜、葡萄、西瓜等几个种植大户进行农情、灾情调查,了解气象服务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4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显著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以地方各级财政为主的投入机制,全市有 “三七”高炮8门,火箭发射系统10套,建成标准化作业站点2个。娄底市气象局科学部署,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手段在农村生产、防灾减灾、水库增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2.1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仍需向纵深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基层队伍、经费投入等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等方面还在起步阶段。目前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气象为农服务运行维持经费很少,资金和项目的开展均急需加大投入;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认识仍有不足,乡镇、村等重要工作场所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进展缓慢;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气象服务站设施设备不完善、村级仍很缺乏;气象与涉农部门的合作机制尚未健全,资源共享合作力度需要加大。
  2.2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农业的实际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主体经济已不断从单一的千家万户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转化,设施农业如大棚蔬菜、草莓、食用菌等逐年增多,全市农民合作社己有797家[1]。只有常规的气象服务是远远不够,农业生产大户更关注具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所需气象服务的敏锐性和专业性上要求较高。目前提供的气象服务还相对单一,基层气象服务产品还未突破粮食生产服务等传统农业领域,直接面对农业生产者本身的产品有限,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急待提高;“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对象覆盖面低,且服务用户主要是政府决策部门;农业气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率不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很少,科技支撑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农村农民的迫切需求。
  2.3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仍不健全气象信息在传播渠道、手段、内容、时间、对象等方面仍存在缺陷,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不广,气象预警设施不足,全市现有3 000多个村,DAB预警机仅100多套;农村居民分布相对松散,通讯较落后,部分农民获得气象信息的渠道少;兼职气象信息员素质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不够,农民对气象知识了解较少、防灾意识弱;基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2.4基层气象部门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薄弱基层气象部门人少事杂、任务重,都是身兼数职,且技术能力比较薄弱,很难集中精力专门从事为农服务建设和管理工作;省、市、县级业务體系中农业气象专职化服务不均衡,县级基本上没有,专业人才匮乏,农业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为农服务的深入。   3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2],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是一项长期任务。
  3.1创新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健全和推进由基层政府主导的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指挥协调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出台有利于气象为农服务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政策、资金等支持,以“三农”为契机,建立标准化的农业气象示范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
  深化部门合作,促进“两个体系”融入式发展,完善机构和职能融合机制,将为农气象服务工作融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中,成为其工作的一部分。如气象信息站与农技站融合,实现一站多能、一员多职;规范和标准融合,农技服务站建设标准中增加气象站内容、社区、村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内容等;人才与业务融合,由气象和农业等多部门成立专家联盟,联合开展水产养殖等专题服务产品制作,共同服务;管理和考核融合[3],利用农技推广、水利水管、国土信息、民政报灾等社会人力资源,壮大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骨干队伍,将信息员培训与管理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在农技员考核中增加气象信息服务的考核内容,健全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强大的气象为农服务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
  3.2突出重点,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3.2.1加强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气象服务。
  3.2.1.1发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把“直通式”服务作为重点,针对支柱产业发育期,确定农业气象观测体系的布局,监测收集特色、设施农业生长期气象基础资料,有针对性地拓展农业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完善指标体系,针对主要农作物播种、培管、收获、晾晒等关键农事活动,制定周年农情服务方案。
  3.2.1.2建立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信息收集—产品制作—现场指导—示范应用—效益收集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将产品制作延伸到基层,丰富产品种类。市级技术优势与县级服务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服务产品,将现有的气象预报产品转换为针对产业的预报产品;在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针对种、养业不同农户制作发布更多符合设施、特色和生态农业等“三农”服务需求的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将服务延伸到农户,将服务产品分类,突出服务的针对性,向地方政府、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通过多种方式分类及时传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将信息反馈延伸到用户,建立涉农部门、气象信息员、农户信息反馈链条,及时收集服务需求、气象灾情、服务效果。
  3.2.1.3强化关键农时和重点区域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强化关键农时、重点区域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灾前监测预警、灾中动态跟踪、灾后定量评估服务,及时发布当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服务产品,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减灾。
  3.2.2加强农业气象技术支撑系统建设。
  3.2.2.1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评估。开展主要农作物和设施或特色农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大对农业气象领域如粮食作物灾害监测预警、病虫害观测的技术研究,将成果投入实际应用,为气象为农服务指标体系和服务产品的研究、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3.2.2.2加强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支持。加强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业务支持与技术指导,指导基层气象台站研究开发气象为农服务新产品,提高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等产品的定量性、针对性与实用性,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以便为农服务人员快捷有效地制作更多更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3.2.2.3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部门、农林部门的技术合作,通过部门技术资源信息共享、业务合作、灾害调查评估、联合科技攻关以及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与农业部门在科研、农业生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发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适用技术;联合开展农田调查、农业气象会商,充分利用和发挥部门在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方面的技术力量和成果,建立气象、农业部门和生产者联合编制服务产品、由大户带头使用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直通式”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3注重实效,深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完善乡镇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与水利、国土等部门在灾害隐患数据及监测数据共享、完成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强化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带动和完善基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体系,引入社会资源,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向农村延伸,建立与广电等防灾减灾部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信息、发布手段共享和联合运行维护机制;拓宽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途径,建立与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山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按照土洋结合、人机互补、因地制宜的原则,联合广电等有关部门重点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站、电子显示屏、农村预警大喇叭和手机订制等建设,逐步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确保气象信息能及时准确传递到农民群众手中并发挥作用。
  3.4加强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引进与培养能扎根基层、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业务精湛的青年农业气象专业人才,积极开展自学活动,强化学习培训力度,发挥骨干力量,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队伍。组建由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大户和气象技术人员组成的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和农民专家队伍,依托专家联盟团队,根据农事季节,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把气象知识、农业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以点示范片,带动基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
  4结语
  (1)近年来,娄底市气象部门不断拓展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和举措,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服务能力,深入推進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防灾减灾、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娄底市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科技支撑、服务水平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仍有较明显的差距。
  (3)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为农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纵向推进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途径与组织体系,建立标准化的农业气象示范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深入专业业务知识的学习,开展适用技术的科研和推广服务,有针对性地拓展面向新型农业主体“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提高各方的重视度、加大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力度,提升气象信息传递能力和产品覆盖面;强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意识,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娄底市统计局 娄底统计年鉴-2013[M].娄底: 娄底统计年鉴编辑部出版,2013: 33,265.
  [2]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5):56-57.
  [3] 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安庆地区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别运用旱、涝分级标准和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分析安庆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及旱、涝规律。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夏季旱、涝出现年份表现出连续性和间歇性并存的特点;重涝年与重旱年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旱涝年份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降水集中度年际变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度大于西部地区;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11日~7月5日,年际变率大;降水集中
期刊
摘要做雷电研究需要地面气象数据资料,而现有的地面气象资料以文本形式存在,无法进行数据查询、统计、计算等,因而不能满足雷电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的需求。为了解决此问题,利用Visual Basic 6.0编程实现了自动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为A文件)中提取雷暴等所需数据并写入Excel表的功能,提取结果可按单站、单要素输出,从而为雷电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基础气象数据,为雷电服务工作提供了便利。  关键
期刊
摘要根据寿光市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功率普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寿光市近5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变化周期、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年来寿光市年、季、月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41℃/10a,增温主要表现于冬季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寿光市年平均气温存在2~3和5~7年的显著变化周期,1994年为寿光市年平均气温增暖的突变起始年;寿光市平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从松针中提取的蹂质物质对苹果滋生的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分别利用水提取法和醇提取法提取出松针中的抑菌物质,并研究其对苹果中腐败细菌的抑菌性。[结果]试验表明,松针乙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对苹果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均有抑菌效果,而且乙醇提取物对苹果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抑菌作用要强于水提取物。[结论]研究可为苹果的防腐保鲜提供技术参数依据。  关键词苹果;松针;
期刊
摘要把景观规划设计的有关理论和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措施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景观的类型和石漠化治理景观的主要治理模式和景观代表以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景观;治理景观;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898-0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11BAC09B01);石漠
期刊
摘要基于CMIP5中的19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结果,在对模式模拟能力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全球模式对华北地区气候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气温空间分布模拟效果较好,对降水的模拟效果与气温相比相对较差。多模式集合平均值能较好地给出华北区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较大多数单个模式模拟效果好,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有所提高,尤其是降水;对未来集合预估的结果表明,21世纪末期不同排放情景
期刊
摘要根据宣城地区1981~2010年茶叶产量与气象、土壤和地形因子的相关分析,结合宣城全市区域站2012~2013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筛选出茶叶区划指标为6个气象因子(≥10 ℃有效积温、3~4月份降水量、3~4月份平均气温、夏季低云量、冬季总云量和干燥度)、3个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及坡度、坡向)和2个土壤因子(土壤质地和土壤pH),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宣城地区茶叶综合区划评估模型,借助GI
期刊
摘要根据 2009~2013年夏季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环境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该海域海水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防城港近岸海水近5a的Cu、Cr、Cd、Pb、As、Hg、Z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73、1.08、0.137、1.25、1.43、0.042、21.8 μg/L,其中Hg、Cu、Cr、Cd、As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Zn、Pb属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且
期刊
摘要通过对三维激光扫描获得的海量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直观、真实地显示出塌陷区内和周边地形,得到精密地形图;根据因地制宜、可持续性、综合效益和统一性的土地复垦原则,设计出针对塌陷区的两种土地复垦方案,并择优选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土地复垦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和低成本的目标。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土地复垦;三维地形;塌陷地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
期刊
摘要以明光市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对土地整治工程的详细了解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工程设计绩效、施工绩效和效益绩效3方面的土地整治工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SWMM模型对土地整治工程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效益绩效分数分别为76.04、 77.09和82.99;综合评价分数为78.27。各指标分数都在良好的范围内,与规划设计保持一致,达到了预期的影响和效益。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