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治曼记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log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国门,自己就不再是自己,无论到哪,都抹不去我是中国人,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带着一种特别的姿态。
  在阿联酋,只要有老外在,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改变,变得不再随便。似乎有一种力量驱使着,一定要表现出我们中国女性特有的端正和高雅。
  即便是在阿治曼的服装分公司,给老外打工,也会用真理去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的权益,不受任何人欺负。用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困难,永不言败。
  有一次,为了工作和老外较上了劲。那天早上八点钟,胖经理挺着将军肚,从裁剪车间的门边准时冒了出来。我的视线无意间和他的大肚腩撞了个满怀,他宽格子衬衣的纽扣,被鼓起的肚皮顶得紧绷,一不小心就有炸开走光的可能。
  我赶紧转移视线,抬头看一下他的脸,那黑黝黝的腮帮子像吹起的气泡,圆溜溜,鼓呛呛。乌黑的眉毛下一对白多黑少的大欧眼,朝我咕噜了一下。鼻梁像鞋拔子一样卡在脸的中间,把两只流溜蛋(玻璃球)般的大眼睛一分为二。猪肝色的厚嘴唇朝上撅起,似乎能挂上过去那带链子的豆油瓶。一排乌黑的小胡子,修剪得像黑毛刷子,齐刷刷地贴在上嘴唇。
  这些老外,大多数喜爱留胡子,也许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成熟,更威严,更有男人的雄性吧!
  唉!啥也别说了,我没起身,只是顺手把身边的椅子推过去,让胖经理在旁边的桌子前坐下。把手上正在做的报表和统计单,拿一半递到他的面前,就撤回身继续我的工作了。
  阿治曼集团公司是印度老板,而阿治曼服装分公司里,从管理到员工全部是我们中国人。自从监工被中江公司勒令提前回国后,车间里一天天增加了老外的身影。瘦小的小老板往返不断,狼(阿卡斯)和狼婆像走红地毯的印度明星,隔三差五来转转。时间不长,就安排一位胖子经理过来监督。后来顺理成章的就成了我们分公司的常驻大使。
  经理来到我们车间里,天天趾高气扬地阴沉着脸,像不会说话的哑巴,在车间里四处招摇。东瞅瞅,西望望,看看是否能找到可以燃烧的三把火。
  我还是和往常一样,认真做我的报表,只要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可以无视这些老外的存在。
  我们分公司车间里一共一百多号员工,有六道流水线,一件衣服大约有十几道工序,每条流水线、每道工序、每小时都需要统计一次产量,每个人一天的总产量、流水线的总产量、包装车间成品的总产量,以及裁剪的总数量都得清楚地填写在报表上,一天过来光产量单就有厚厚的一大摞。
  其实,直接把裁剪、生产、包装的总数量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出多少次品和废料一目了然,无需费那么大的事。不知道老外是怎么想的,怎看怎觉得没我们中国人聪明,一件很简单的事,非搞得复杂化。
  我这个人,有超强的责任心,无论做如何事都很认真,做英语报表更是没说的,字体清晰端正,像钢板字那样整齐。每天早上从八点钟上班开始计算,一直不抬头要忙到十点钟以后才能结束。如果稍有点其他事,时间还会更长些。
  小老板带着三两个随从,每天九点钟准时悠悠荡荡地出现在车间里。他只有看到统计报表,才能了解车间一天的生产量。这个点过来,他看到的只是我做报表的背影。所以,他们到车间走一圈也就离开了。胖经理看小老板过来,见不着报表,心急如火,脑袋瓜子直冒虚汗。
  我很讨厌胖经理对我们那趾高气扬的样子,所以我对他也端着架子,我这从骨子里就根深蒂固的传统个性,无论到天涯海角都永远改不了,只要我认认真真把工作做好,谁敢对我指手画脚,吹毛求疵,我根本就不买他的账。没办法,胖子只能在翻译面前嘀咕,翻译又几次到我耳边来吹风。我很自信自己做报表的速度,所以一直也没搭理。胖经理急得,经常在我办公桌旁打转转,有时还在背后勾头偷偷看我做报表。
  终于,胖经理不死心就这么耗着,实在忍不下去了,又一次让翻译来找我,命令式的让我必须在九点钟小老板到来之前完成报表。听到这话,我气不打一处来,真想骂他个老外狗血喷头。人毕竟是人,不是機器人,叫我用常人所达不到的速度,来完成日常工作量,岂不是痴人说梦。
  而我只是平静地对翻译说:你告诉经理,叫他找一个计算速度最快的人来,明天早上八点钟上班时和我一起计算,需要多长时间,他自己看。
  早上八点钟,经理挺着大肚子一摇一拽地昂着头,准时走了进来。僵硬的脸,看不出一丝表情,仿若摆放在卤货店橱窗里,被风吹干了的猪头脸。
  我看看他身后,并没跟着其他人,心想他在计算方面肯定有两下子。他慢吞吞的在我推过去的椅子上端坐好,拿起产量单,一句话也没说,就严肃认真地计算起来。
  裁剪间里一片寂静,因有胖子在,排版拉布的人,也显得轻手轻脚,没有一个人说笑,只有计算器在“滴滴答答”地响。
  我一如既往的按照平时的速度,不急不躁地飞速点击着计算器。眼睛根本不需要看右手下的按键,只跟着左手所需要的数字往下移动。而点击计算器的右手,快得只见手指的重影在计算器上上下飞舞。每张写满数字的单子,只需重复计算两次,结果不会有丝毫误差。
  一晃到了九点钟,我手里的产量单已全部搞定。再看看胖经理,用他粗壮的黑指头像蜗牛一样,在计算器上一下一下地按着,桌上的产量单,似乎没少多少。
  我又从他面前把产量单刻意拿一半过来,顺势瞄一眼他那肥嘟嘟的大黑脸。此时,想看看他的表情有什么反应。他的脸很黑,无论泛青还是泛红,都不易察觉,很难辨出色差。他转头朝我拿过来的单子看了看,又自顾自按他的计算器去了。
  一会,我手里的单子又计算完毕,胖经理面前的单子似乎还那么多。当我又一次从他的单子里拿一半过来时,他慢吞地的站起身,把剩下的单子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放到我面前的单子上,挺着他无趣的大肚子,无声无息地离开了。
其他文献
一  时光,犹如冷平河流淌的水,唱着家乡的情歌顺流而下永不回头。沉淀在大脑的很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然而,埋藏在心底的童年记忆,却能逆流而上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初秋,一个人周末驱车前往老家,沿途都在修路,这是从县城修往田林县定安镇的二级路,在2019年初已经开始修建,因为雨季雨水多,而且很多地方在塌方,施工队做做停停,连路基都没修好,一路坑坑洼洼,路上堵车严重,平时3个小时的路程,早
期刊
阳春三月,杜鹃花开红艳艳,翠竹青青笋芽尖。我们一行文友,来到了灵川县东源村委新寨村。这里保留着部分完好的明清建筑,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是全国传统古村落之一。这里景点众多,有“百瀑之谷”簸箕塘,神奇的葫芦大峡谷,冯家湾瀑布,风岩“蝙蝠洞。然而,我们今天找到村里的赵村长,请他做向导,走一走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听一听红军的故事,重温一番红军过才喜界的点点滴滴。  我们一边走,赵村长一边给我们介绍有关才
期刊
从远古至今,人类从山洞到窑洞,从土木结构到砖混结构,再到温暖舒适的住宅小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现在,盖房要经过勘测、设计、规划、施工、监理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是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的。  我要说的房事,只局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鄂尔多斯和部分北方地区盖平房的一些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鄂尔多斯还没有住宅楼,那时居民住
期刊
一  在我们最需要您的时候,父亲,您却永远地缺位了。  我们每个童年都缺少了父亲,心里被剜空了好大一块。我们只能幻想着一个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默默关注我们的父亲,我们幻想着父亲您35岁时意气风发的样子、45岁时锐意进取的样子、暮年时含饴弄孙的样子,我们想象着您为我们遮风避雨的样子,想象着您会在教育我们之后又摸摸我们的头安慰我们的样子。  一切,都是幻想中。  您来不及告别,就永远抛离了我们,
期刊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然而,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5月份,各地复工、复产、复学,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灵川县文协原定于4月开展的“水韵古乡、绿色公平”征文采风活动,也延迟到5月进行。  5月1日上午,我早早来到县创业大厦,县文联粟主席、文协秦主席早已在此等候。8点整,前往公平乡采风的文友们已到齐,大巴
期刊
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几字湾之内,土地辽阔,肥腴,地灵人杰。如今所居住地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走西口”上来讨生活的陕北人和本地蒙古族。蒙汉文化和生活习惯在鄂尔多斯经过多年的融合,形成了当地独特饮食文化。  其中顿羊肉和酸烩菜极具代表性。  炖羊肉  羊肉是蒙餐的主菜。羊肉的做法有炖、烤、涮和清蒸。  鄂尔多斯区别于其它地区肉羊的特点是:以当年山羊(本地人称未结婚的山嵑子)为上品,一般都在三四十斤。  本地
期刊
由于工作原因和生活环境所处,我常常接触社会底层的人并和他们打交道。  老家有一位80岁的老先生,也是我祖上的亲戚,民国时期读的私塾,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可能连小学都没毕业。老先生一辈子种庄稼,也试弄文字,农闲时节武文弄墨,在穷乡僻壤的乡村里算是个文化人。在农业生产之余,他还在乡村人家的丧事上做“加祭先生”。“加祭先生”是一种乡村职业,就是在丧事上或在坟茔里立碑时等为逝者作祭文、祷告,让逝者顺利进入另
期刊
父亲是一个远在异乡的十口之家的顶梁柱,重体力劳动下他饭量很大,但他对吃什么没有多少要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天天玉米窝头就咸菜、稀粥,父亲也吃得津津有味。  父亲也从来没有给我们说过他最爱吃什么,在我参加工作带着他出去吃了几顿后,我发现父亲偏爱面食。  小时候,吃面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天天吃白面就是我那时的人生理想。  人往往因爱变勤,因勤而精。一看到母亲做面食,我就会主动在旁边打下手,帮着母亲和面
期刊
一曲悠扬的钢琴曲,从楼下儿子的房间里传来,亦如一汪跳动的清溪,涓涓涌向我的耳畔。仿佛是我思念中的故乡的小河水,潺潺流进心间,滋润了我的心田。  故乡的小河,逶迤着从我家屋后流过,自由自在的在这块土地上奔流了多少个世纪。她南北走向,从古老的小镇穿心而过,直奔大潮河,又一起向东汇入苍茫的大海。是清澈甘甜的小河水,哺育了一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杨集儿女。  我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总想把心安放在故乡的这块热
期刊
“这方水土叫杨集”第二届民间春晚,在腊月二十八下午,又一次拉开了序幕,应总策划人邻家弟弟军乐的邀请,我踏上了故乡的归途。在父母离世后,离开家乡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受到家乡亲人般的邀请,一份感动,一抹酸楚,氤氲在心中。  小雨仿若游子的乡愁,丝丝缕缕地缠绕着,点点滴落在心坎上。穿过小雨缱绻的层层薄雾,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到了母校杨集小学的春晚现场。  杨集小学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离春晚开始只剩五分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