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应用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变化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便捷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因此,充分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给以恰当的把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
  基础教育实践序列中,信息技术应用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综合我国近阶段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研究的成就,一个广泛认同的观点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具有发展性;信息素养表现在人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经过对信息素养进行超越单一角度的重新解读,可以这样解释“信息素养”: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
  2.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内容的变革
  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時代的学生,不仅仅可以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人才。一方面,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现代社会对知识的拥有,不只是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注意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3.信息化社会需要人们具有协作精神与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变成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4.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
  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5.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也必然带来教与学方法上的革命
  曾经有人确信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在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教”师应该变为“导”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新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但不僵化的责任分工,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培养合作精神。
  实践证明,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将有利地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并将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努力开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大力研究和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其他文献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3~2008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其办刊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从载文量、基金项目论文及作者情况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该刊与陕西
摘 要:只有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才有学好数学的动力。本文从利用课件、联系实际、注意情感教育、发挥榜样效益、运用趣味问题、精心设计导语及注重实践等方面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把学习知识当做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多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只有把课组织得生动活泼,寓趣味于教学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设f:[0,1]×R^2→R满足Caratheodory条件,且k≠1,0〈η〈1,(1-t)e(t)∈L^1(0,1).运用Leray-Schauder原理考虑了二阶奇异边值问题x″(t)=f(t,x(t),x’(t))+e(t),t∈(0,1),x’(0)=0,x(1)=kx(η)在C^1[0,1)上解的存在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通过对浙江省十余所高等学校一千多名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288份,回收率为85.87%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意义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发展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因而,构建一种适应课程标准的、新型的“生态教学环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将预设的着眼点落实到课堂的生成上。   一、概念界定   1.课堂“生态环境”的构成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是激
引进了一类严格单调增函数,研究了零级整Dirichlet级数的增长性,且在较弱的指数条件下,得到了零级整Dirichlet级数关于此函数的增长性与其系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