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学不受重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关键还在于对思想品德课,对素质教育的正确理解与定位。只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才能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思品 教学创新 综合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设置目的旨在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在精神思想的成长方向上给予指引,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开启、性格成长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涵盖了道德、法律、心理及国情教育等内容,对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及优良的品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与课程重要性相反的现实状况,诸如课程不受重视、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学生不感兴趣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不受重视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学校的实际的教学安排中,却处于边缘教学的尴尬境地。作为一门副课,在强调升学率的当前教育环境下,多数情况下在面对应试教育这个前提时会处于弱势地位,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成果也缺乏正确的评价机制与严格的考核,虽不至于敷衍了事,却也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
2.教学不具吸引力,学生不感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做为副课来说,如果在教学上不能引起的学生足够的兴趣,便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综合性非常强,知识面非常广,涉及到了心理、法律及国情教育等多个领域。而新课程的教学培训未能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导致在教学中采取旧有的思路,不能针对新材料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枯燥,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1.教材综合性强,对师生能力要求较高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涵盖面非常广,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很强,涉及到心理、法律及道德等多个领域,目的是不但要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多读书,多看报,还要有严谨的思维与逻辑能力。这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老师未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往往使教学流于形式。
2.受应试教育影响,对思想品德教学不够重视
思想品德在中考中分值不高且实行开卷考试,使得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轻视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只注重学好数理化外等主课,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认真探究,深入思考,而在考试时“临阵磨枪——急来抱佛脚”,突击复习应付,使思想品德的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方法没有创新,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思想品德课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内容一旦有了思想深度,难免枯燥。如果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创新,不能切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趣味,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便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创新需要深厚的功底,否则便难以实现有效的创新。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重视及正确定位思想品德课教学
首先,学校要从提高学生综合整体素质的高度出发,从思想上正确定位思想品德课教学,摆脱思想品德课应试教学的观念,充分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其次,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安排中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加强配置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课时,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其它主课之间的关系,防止课时被其他主课占用的情况发生。
2.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针对思想品德课新教材,要加强教学的专业学习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和讲课内容。教师要积极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各类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各类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展及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及时了解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事件。如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拓展及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现实的教育意义。以初三思想品德课“与诚信同行”为例,在讲授时就可以适时的对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如苏丹红、三聚氰铵以及工业明胶事件等进行事实讲解,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这些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以此来证明诚信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现实的事件,不但拓展了视野,激发兴趣,也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要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交往的艺术”相关知识时,笔者组织学生采用小品的形式创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教材中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做到举止得体、态度亲和。
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要加深“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年龄段、性格成长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视、听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形下学习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再如实践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无疑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教育意义。
5.加强探究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没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条件,将学生引入生活。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多指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下要进行反思和研究,树立教学反思意识。
思想品德探究式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积极搜集有关文明交往的故事,了解其中的道理;二是进行家庭访问,了解有关家庭成员文明交往的事迹或经验,同时做好文字记录和整理工作;三是感谢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四是抄写并诵读有关文明交往的名言警句,做到铭记于心。这些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的积极性。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关键还在于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及理解程度。只有对思想品德课程正确定位,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及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全军.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2007,(07).
[2]李美英.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07,(25).
关键词:初中思品 教学创新 综合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设置目的旨在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在精神思想的成长方向上给予指引,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开启、性格成长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涵盖了道德、法律、心理及国情教育等内容,对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及优良的品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与课程重要性相反的现实状况,诸如课程不受重视、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学生不感兴趣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不受重视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学校的实际的教学安排中,却处于边缘教学的尴尬境地。作为一门副课,在强调升学率的当前教育环境下,多数情况下在面对应试教育这个前提时会处于弱势地位,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成果也缺乏正确的评价机制与严格的考核,虽不至于敷衍了事,却也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
2.教学不具吸引力,学生不感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做为副课来说,如果在教学上不能引起的学生足够的兴趣,便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综合性非常强,知识面非常广,涉及到了心理、法律及国情教育等多个领域。而新课程的教学培训未能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导致在教学中采取旧有的思路,不能针对新材料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枯燥,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1.教材综合性强,对师生能力要求较高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涵盖面非常广,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很强,涉及到心理、法律及道德等多个领域,目的是不但要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多读书,多看报,还要有严谨的思维与逻辑能力。这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老师未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往往使教学流于形式。
2.受应试教育影响,对思想品德教学不够重视
思想品德在中考中分值不高且实行开卷考试,使得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轻视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只注重学好数理化外等主课,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认真探究,深入思考,而在考试时“临阵磨枪——急来抱佛脚”,突击复习应付,使思想品德的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方法没有创新,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思想品德课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内容一旦有了思想深度,难免枯燥。如果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创新,不能切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趣味,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便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创新需要深厚的功底,否则便难以实现有效的创新。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重视及正确定位思想品德课教学
首先,学校要从提高学生综合整体素质的高度出发,从思想上正确定位思想品德课教学,摆脱思想品德课应试教学的观念,充分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其次,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安排中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加强配置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课时,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其它主课之间的关系,防止课时被其他主课占用的情况发生。
2.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针对思想品德课新教材,要加强教学的专业学习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和讲课内容。教师要积极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各类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各类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展及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及时了解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事件。如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拓展及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现实的教育意义。以初三思想品德课“与诚信同行”为例,在讲授时就可以适时的对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如苏丹红、三聚氰铵以及工业明胶事件等进行事实讲解,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这些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以此来证明诚信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现实的事件,不但拓展了视野,激发兴趣,也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要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交往的艺术”相关知识时,笔者组织学生采用小品的形式创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教材中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做到举止得体、态度亲和。
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要加深“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年龄段、性格成长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视、听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形下学习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再如实践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无疑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教育意义。
5.加强探究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没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条件,将学生引入生活。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多指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下要进行反思和研究,树立教学反思意识。
思想品德探究式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积极搜集有关文明交往的故事,了解其中的道理;二是进行家庭访问,了解有关家庭成员文明交往的事迹或经验,同时做好文字记录和整理工作;三是感谢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四是抄写并诵读有关文明交往的名言警句,做到铭记于心。这些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的积极性。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关键还在于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及理解程度。只有对思想品德课程正确定位,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及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全军.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2007,(07).
[2]李美英.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