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阶段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幼儿“双语”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目标的重要措施。阿克塞县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往、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必须从小培养幼儿的“双语”能力。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笔者认为培养兴趣、注重方法、创设环境是关键。
一、给幼儿自信的心态,培养幼儿浓厚兴趣,让少数民族幼儿“想说”
自信的心态是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前提。有位哲人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每个人成功的支点。”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本来就有语言障碍,心理压力就很大,缺乏自信心,导致了幼儿学习汉语时缺乏主动性,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学前“双语”班的“双语”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应懂得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时刻把握好少数民族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时生理和心理上的急速变化,采取适合学前“双语”教学的教育方法,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幼儿鼓励、信任、尊重等情感信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第二语言的自信心。
浓厚兴趣是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关键。对于任何一种学习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智能发展的基础。语言是在交往运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最初的教学阶段不能过于急躁,应允许幼儿暂时说得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因此,要创设语言环境和语言氛围。教师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时,要多鼓励少数民族幼儿用汉语交流。当幼儿能用一句汉语表述自己的意图时,教师就应及时以幼儿可以接受的语言给予鼓励和表扬。要在游戏中发展和培养幼儿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幼儿喜欢游戏,尤其是对游戏中的人物和游戏中的对话感兴趣。教师应以唱歌、对话、游戏等多种方式教幼儿学习汉语,如在学习人体部位名称时,教师可以设计“我的(眼睛、嘴巴、耳朵)在哪里”游戏,采用老师问,幼儿答,或幼儿问,老师答的形式,使少数民族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很快掌握了发音,学得活而有序。
二、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注重实践效果,让少数民族幼儿“能说”
教育幼儿要从简单的生活用语开始。少数民族幼儿受其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词汇意义的精确性与完整性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汉语教学要从少数民族幼儿身边常见的词语开始。实物和彩色图片是直观教具,通过图片与实物的对比,幼儿获得的感性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这就把抽象的词语具体化,便于少数民族幼儿准确而牢固地领会词语。如在学说汉语词汇“葡萄真好吃”时,教师给幼儿带来一串鲜美的葡萄,让他们观察、品尝,在他们兴趣浓厚时教他们说汉词“葡萄”,然后教师问:“小朋友还想吃葡萄吗”并将葡萄发给幼儿。教师在分发的过程中重复着“葡萄真好吃”,等葡萄发完了,很多幼儿也跟着教师学会了“葡萄真好吃”这句汉语。
从游戏中丰富语言素材。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性游戏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角色游戏不但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环境,而且使幼儿在“小社会”中尽情地使用交往语言,为幼儿语言的运用提供了积极有效的环境,也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因为我们的民族幼儿在家庭中,接受的语言是哈萨克语,与父母交流使用哈萨克语。因此我就创设生活情景游戏,分配小朋友角色,当爸爸、妈妈、奶奶以及其他不同角色,客人到家里做客。就使幼儿乐于张嘴说。模拟坐公交,当售票员、司机、乘客等,让幼儿把观察到的情景模仿出来……通过玩角色游戏使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使小朋友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根据民族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根据词语在音、形、义等方面不同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适当增加或减少教材内容,目的在于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意义识记的能力和对语言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幼儿“等待”。我们设计的双语教学活动“快快乐乐过大年”,第一个目标是学习汉语“快快乐乐”和“过年”,第二个目标是了解少数民族节日“肉孜节”。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少数民族幼儿学习“快快乐乐”“过大年”会觉得拗口,怎么也说不清楚。教师发现目标偏难,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为此将“快快乐乐”改为“高高兴兴”。“过大年”这一词汇和少数民族的节日相结合,改为“肉孜节”。由难到简适当调整后,少数民族幼儿很快学会了说“高高兴兴”“肉孜节”。这样在教学中进行调整,幼儿学习比较顺利,也可以慢慢找出词语之间在发音和意义上的异同,符合心理学的识记规律。
创设适合民族幼儿的教学情景。把学过的词语分成不同的系列、诸如水果、称谓、图形、数字、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十几个系列,然后提出同音词、同义词等,这对于帮助少数民族幼儿形成类似联想或对比联想,建立汉语概念体系是有益的尝试。教学活动“果园”就是让少数民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说汉语,幼儿画出水果后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水果,最后把作品一起粘贴在作品栏里,各种各样的水果组成一个大果园。他们和教师一起玩游戏,教师指到哪个水果,画此水果的幼儿就马上说出“苹果”“梨子”“哈密瓜”等等。不会说的幼儿在小朋友的启发和带动下也能说出这些水果的汉语名称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也具有趣味性,不但有助于少数民族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还使他们记忆词语的效率明显提高。
三、以师幼互动为主,幼儿园、家庭、社会互相配合,让少数民族幼儿“善说”
良好的师幼互动促进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学习效果。在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中,应注重教师与少数民族幼儿的互动,在少数民族幼儿喜爱和熟悉的活动背景中,运用自己的表征语言,自主的表现表达。这样的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宽松的氛围和自由度较高的空间,也非常有利于师幼互动的进行。此时,老师的角色也变了,以一个能让幼儿认同的身份参与活动,成为活动一分子。现代的幼儿教育已从原先单纯的教师教、幼儿学,向师生、生生互动互学发展。教师在学会观察、追随中捕捉幼儿自发生成问题中的教育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产生问题中有敏锐的观察扑捉信息能力和接纳赞赏能力。教师从一开始刚接触到一群并不熟悉的幼儿时,就注重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走近幼儿的心灵,在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在活动中,提供能吸引幼儿注意的环境和操作材料,同时,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随机应变,善于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能走进幼儿的心灵与幼儿交流,便能生成出支持性的互动、欣赏似的互动、朋友式的互动、多角度和多层面等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学前“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关注、共同付出。首先,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学前”班幼儿接受第二语言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多考虑学前阶段少数民族幼儿的心理特征、适应能力、语言发展水平等,让刚接触汉语的幼儿对幼儿园及学校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家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场所,让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仅依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更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培养。家长要提高对“双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家长应在家庭中给幼儿营造学习的氛围,尽量与孩子进行汉语交流,拓展幼儿园汉语教学效果,让他们从小萌发学习汉语的兴趣。幼儿园要进一步促进家园互动,利用学园的“开放日”,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活动,当家长与幼儿制作好作品时,他们互相点评、欣赏,明显感觉到他们脸上带有一种自豪感。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在自然欢快、宽松的氛围中,教师和家长不但沟通了感情,而且为幼儿创造了一个亲如一家的宽松环境,以便于教师和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进一步的师幼互动。第三,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双语”教育。要加强宣传,提高各民族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从整体上做到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关注、共同促进、共同解决问题的健康氛围。
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对少数民族幼儿进行汉语教育教学时,要积极搭建幼儿语言交流的平台,让幼儿敢于说、乐于说。让少数民族幼儿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支持鼓励和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一、给幼儿自信的心态,培养幼儿浓厚兴趣,让少数民族幼儿“想说”
自信的心态是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前提。有位哲人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每个人成功的支点。”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本来就有语言障碍,心理压力就很大,缺乏自信心,导致了幼儿学习汉语时缺乏主动性,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学前“双语”班的“双语”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应懂得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时刻把握好少数民族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时生理和心理上的急速变化,采取适合学前“双语”教学的教育方法,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幼儿鼓励、信任、尊重等情感信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第二语言的自信心。
浓厚兴趣是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关键。对于任何一种学习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智能发展的基础。语言是在交往运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最初的教学阶段不能过于急躁,应允许幼儿暂时说得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因此,要创设语言环境和语言氛围。教师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时,要多鼓励少数民族幼儿用汉语交流。当幼儿能用一句汉语表述自己的意图时,教师就应及时以幼儿可以接受的语言给予鼓励和表扬。要在游戏中发展和培养幼儿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幼儿喜欢游戏,尤其是对游戏中的人物和游戏中的对话感兴趣。教师应以唱歌、对话、游戏等多种方式教幼儿学习汉语,如在学习人体部位名称时,教师可以设计“我的(眼睛、嘴巴、耳朵)在哪里”游戏,采用老师问,幼儿答,或幼儿问,老师答的形式,使少数民族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很快掌握了发音,学得活而有序。
二、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注重实践效果,让少数民族幼儿“能说”
教育幼儿要从简单的生活用语开始。少数民族幼儿受其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词汇意义的精确性与完整性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汉语教学要从少数民族幼儿身边常见的词语开始。实物和彩色图片是直观教具,通过图片与实物的对比,幼儿获得的感性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这就把抽象的词语具体化,便于少数民族幼儿准确而牢固地领会词语。如在学说汉语词汇“葡萄真好吃”时,教师给幼儿带来一串鲜美的葡萄,让他们观察、品尝,在他们兴趣浓厚时教他们说汉词“葡萄”,然后教师问:“小朋友还想吃葡萄吗”并将葡萄发给幼儿。教师在分发的过程中重复着“葡萄真好吃”,等葡萄发完了,很多幼儿也跟着教师学会了“葡萄真好吃”这句汉语。
从游戏中丰富语言素材。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性游戏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角色游戏不但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环境,而且使幼儿在“小社会”中尽情地使用交往语言,为幼儿语言的运用提供了积极有效的环境,也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因为我们的民族幼儿在家庭中,接受的语言是哈萨克语,与父母交流使用哈萨克语。因此我就创设生活情景游戏,分配小朋友角色,当爸爸、妈妈、奶奶以及其他不同角色,客人到家里做客。就使幼儿乐于张嘴说。模拟坐公交,当售票员、司机、乘客等,让幼儿把观察到的情景模仿出来……通过玩角色游戏使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使小朋友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根据民族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根据词语在音、形、义等方面不同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适当增加或减少教材内容,目的在于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意义识记的能力和对语言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幼儿“等待”。我们设计的双语教学活动“快快乐乐过大年”,第一个目标是学习汉语“快快乐乐”和“过年”,第二个目标是了解少数民族节日“肉孜节”。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少数民族幼儿学习“快快乐乐”“过大年”会觉得拗口,怎么也说不清楚。教师发现目标偏难,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为此将“快快乐乐”改为“高高兴兴”。“过大年”这一词汇和少数民族的节日相结合,改为“肉孜节”。由难到简适当调整后,少数民族幼儿很快学会了说“高高兴兴”“肉孜节”。这样在教学中进行调整,幼儿学习比较顺利,也可以慢慢找出词语之间在发音和意义上的异同,符合心理学的识记规律。
创设适合民族幼儿的教学情景。把学过的词语分成不同的系列、诸如水果、称谓、图形、数字、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十几个系列,然后提出同音词、同义词等,这对于帮助少数民族幼儿形成类似联想或对比联想,建立汉语概念体系是有益的尝试。教学活动“果园”就是让少数民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说汉语,幼儿画出水果后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水果,最后把作品一起粘贴在作品栏里,各种各样的水果组成一个大果园。他们和教师一起玩游戏,教师指到哪个水果,画此水果的幼儿就马上说出“苹果”“梨子”“哈密瓜”等等。不会说的幼儿在小朋友的启发和带动下也能说出这些水果的汉语名称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也具有趣味性,不但有助于少数民族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还使他们记忆词语的效率明显提高。
三、以师幼互动为主,幼儿园、家庭、社会互相配合,让少数民族幼儿“善说”
良好的师幼互动促进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学习效果。在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中,应注重教师与少数民族幼儿的互动,在少数民族幼儿喜爱和熟悉的活动背景中,运用自己的表征语言,自主的表现表达。这样的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宽松的氛围和自由度较高的空间,也非常有利于师幼互动的进行。此时,老师的角色也变了,以一个能让幼儿认同的身份参与活动,成为活动一分子。现代的幼儿教育已从原先单纯的教师教、幼儿学,向师生、生生互动互学发展。教师在学会观察、追随中捕捉幼儿自发生成问题中的教育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产生问题中有敏锐的观察扑捉信息能力和接纳赞赏能力。教师从一开始刚接触到一群并不熟悉的幼儿时,就注重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走近幼儿的心灵,在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在活动中,提供能吸引幼儿注意的环境和操作材料,同时,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随机应变,善于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能走进幼儿的心灵与幼儿交流,便能生成出支持性的互动、欣赏似的互动、朋友式的互动、多角度和多层面等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学前“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关注、共同付出。首先,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学前”班幼儿接受第二语言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多考虑学前阶段少数民族幼儿的心理特征、适应能力、语言发展水平等,让刚接触汉语的幼儿对幼儿园及学校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家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场所,让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仅依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更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培养。家长要提高对“双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家长应在家庭中给幼儿营造学习的氛围,尽量与孩子进行汉语交流,拓展幼儿园汉语教学效果,让他们从小萌发学习汉语的兴趣。幼儿园要进一步促进家园互动,利用学园的“开放日”,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活动,当家长与幼儿制作好作品时,他们互相点评、欣赏,明显感觉到他们脸上带有一种自豪感。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在自然欢快、宽松的氛围中,教师和家长不但沟通了感情,而且为幼儿创造了一个亲如一家的宽松环境,以便于教师和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进一步的师幼互动。第三,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双语”教育。要加强宣传,提高各民族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从整体上做到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关注、共同促进、共同解决问题的健康氛围。
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对少数民族幼儿进行汉语教育教学时,要积极搭建幼儿语言交流的平台,让幼儿敢于说、乐于说。让少数民族幼儿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支持鼓励和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