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宗旨。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个陈列展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对它的感受,观众成为决定一个陈列展览意义所在的主体。晋城是一座拥有众多古代建筑的城市,如何通过展览的形式,让人们去了解、去认知、去感受古代建筑的文化和魅力,实现展览的受众意义,成为晋城博物馆的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博物馆;古代建筑;展览;观众
晋城现存古代建筑众多,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合适的人文氛围,使大量的古代建筑得以保存,其中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达46座,占全国总量的1/3,晋城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来晋城参观和研究的古建爱好者络绎不绝。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晋城的文化特色,承载了晋城的文化底蕴,彰显了晋城的文化历史。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展现晋城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肩负起宣传晋城、打造精品的责任,晋城博物馆推出了“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展示晋城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民俗,从而弘扬晋城优秀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一个向公众提供知识教育、艺术欣赏的社会机构,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務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理念要满足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观众对陈列展览的感受直接决定了博物馆是否发挥了自身的功能。展览与观众就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观众参观展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与接纳的过程。因此,“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的设计就需要应用不同的陈展手段,将对古建的表述与观众的感受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展览的受众意义。
1 认知古建
古建知识普及是展览教育的重要体现。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古建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陌生的,我们应用各种陈展手段,展示不同古建元素,让普通观众看明、看懂这个展览,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1.1 古建结构的直观展现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柱础、柱子、斗拱、枋、梁架形成了整个建筑的结构构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等。我们对不同时期、地点、有代表性的优秀古代建筑模型进行了展示,如晋城青莲寺上寺释迦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高平市崇明寺中佛殿、陵川县南召文庙大殿等,让观众直观了解古代建筑不同形式的特点。认识抬梁式梁架结构是如何由梁、檩、柱、枋等建筑构件形成稳定的结构关系,并对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看到断梁结构是如何小材大用,将两段木头榫卯对接成一条梁栿的,从而反映出宋代早期建筑工匠对木构建筑力学原理的深刻掌握。
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认识建筑的内部结构,我们制作了晋城青莲寺上寺宋代建筑释迦殿的模型,根据人体身高和人眼的可视距离,满足观众参观舒适的要求,按照1∶20的比例复制,模型的1/4做成剖面展示,将瓦、椽、槫、梁、枋、斗拱、柱子、柱础、门窗、台基等建筑构件的位置安放、功能构造、结构关系展示得明明白白,一幅古建的三分式结构图,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图1)。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注重院落的空间布局,我们选择了陵川西溪二仙庙来向观众表达古代建筑空间布局的特点。西溪二仙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南北轴线总长约70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个院落布局严谨,对称均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布舞楼(山门)、献厅、前殿、正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有妆楼(掖门)、廊庑、梳妆楼、厢房、耳殿。我们打破常规模型展示手法,进行建筑模型设计,按照整个建筑院落的中轴线为基线,左侧是完整的单体建筑模型,右侧则是单体建筑剖面和平面模型,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建筑之间的布局、比例、构造。可以说将平面的西溪二仙庙建筑图纸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1.2 古建构件的动手体验
为了让观众更加清楚地了解古建构件,调动观众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观众参与互动的兴趣,在互动厅开展了古建构件的动手体验活动。将古代建筑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斗拱,按比例缩小成可以动手拼装的模型,观众在拼装的过程中学习斗拱的构造,了解斗拱的种类,分清楚什么是瓜拱、万拱、厢拱,什么是栌斗、散斗、交互斗,明晰这些构件在斗拱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掌握不同时代斗拱名称的不同叫法,辨别斗拱是四铺作还是五铺作,是三踩还是五踩等专业知识。在组合各个构件的同时,观众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木作中的榫卯技术。拼装斗拱模型,不仅有利于提高观众学习古建筑知识的兴趣,还有助于增进观众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并且对青少年智力开发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好地培养。让观众在学与玩中感受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体会古代工匠精神的可贵。
2 感受古建
古建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文化得以记载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延续,是一代代中国人思乡情怀的归宿。晋城现存的每一座古代建筑都有它独特的功能和意义,彰显了晋城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承载着晋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我们需要将这些内容传递给观众,从而触动观众的内心情感。
2.1 古建的文化内涵
宗教信仰在晋城这块土地上传播很广泛,可以说村村有庙,家家拜神。在节庆的日子或举行祀神仪式时,人们就会请戏班在戏台上表演,以此来感谢上天神佛的保佑。这种民间活动除了宗教信仰的缘故,也得益于晋城悠久的戏曲文化。著名的泽州艺人孔三传就首创了“诸宫调”,为元杂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泽州府的“鸣凤班”将上党梆子传唱三晋大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信仰还是戏曲,虽然都是独立的文化体系,但都又和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给文化增添了色彩,文化为建筑赋予了灵魂,两者相辅相成。
在“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的中央大厅展区,巨大的玻璃金字塔幕顶下,耸立了一座精美的歇山式建筑—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这座戏台从木质的梁架、斗拱到石质的柱础、台基,都是按照原有的材质和规格进行等比例复原。该戏台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三年(1183),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戏台。当人们从三楼扶梯而上时,古朴精美的戏台就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每逢周六下午,晋城市戏迷协会的会员们,都会在这古朴的戏台上演出上党梆子剧目,观众或坐或站在戏台周围,午后的阳光从玻璃顶照射进来,照射在戏台的青色的脊兽上,照射在人们吟吟的笑脸上,这个温馨的画面,仿佛穿越了千年,再现了闲暇之际朴实的村民在二郎庙里观看祀神大戏的场景。 文化的发展重在传承与交流,我们的展览不仅要展示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还要使其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平台。当中国的古代建筑遇上西方的音乐艺术,凝固的建筑和流动的乐章交织在一起,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绚丽的火花。2019年6月19日在展区复原的金代戏台上,举办了一场“太行古堡对话诗人肖邦”钢琴音乐会,由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音乐学院教授乔安娜女士独奏。观众们在古朴的戏台旁欣赏伟大音乐家肖邦的钢琴曲,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融合,无比精美的建筑,国际音乐的享受,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同时为晋城文化的国际交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2 古建的记忆乡愁
晋城历来官宦辈出,民生富庶,现存传统古村落比比皆是。其中两处元代民宅为全国仅见:一处是高平元代姬氏民居,一处是阳城上庄元代民居。我们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阳城上庄元代民居北房、西房的正立面部分和完整的东房,从屋顶瓦片到屋内梁架,从前檐斗拱到门窗格栅,再现了元代民居的特点,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民居发展演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实物史料。通过模拟从窗户纸透出的光亮,增加了冰冷的建筑的生活气息,讓观众仿佛置身于元代普通农家小院当中,使其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儿时记忆中的老宅逐渐变成了水泥林立的高楼大厦。为了展示晋城民居老宅的院落布局和建筑特点,让人们记住乡愁,我们复原了一处晋城民居老宅的正房和院落。正房一般又称堂房,民间有句俗语称“有钱住堂房,冬暖夏天凉”。房屋使用了斜方格纹六抹格栅门和套方锦样式的棂花窗户,蕴含获取吉祥和财富之意。房屋内家具陈设均是明清家具实物,按照当时的传统风格进行布置,中堂位置摆放着一张长条几,条几上放置有木雕插屏和青花瓷瓶,条几前面摆放一张八仙桌,两边配有官帽椅。西侧位置摆放的是木制的架子床,东侧位置是砖砌的灶台和火炕。房屋外面院子里陈列有石碾、磨盘、水井等。一所典型的晋城民居老宅院落和正房陈设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儿时美好的记忆当中。
3 欣赏古建
中国古代建筑不单单是一座建筑,它更是雕刻、绘画、造像等众多艺术的统一,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建专题陈列,既要给观众传达知识,也要考虑观众的观赏需求,缩短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获得美学上的满足感。
3.1 壁画彩塑
壁画是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艺术,匠人将繁杂难懂的经文转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来表现,简单有效地宣传了宗教思想,同时也起到了装饰建筑和烘托宗教氛围的作用。彩塑造像同样是我们在宗教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除了宗教信仰的客观需求外,每一尊彩塑造像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历经千年,展现出中国传统美术的独特魅力,也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风采。因此壁画和彩塑是古建陈展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满足观众艺术欣赏需求的重要内容。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壁保存着精美的壁画,据题记记载为北宋民间画师郭发绘制。壁画以佛教经变故事为题材,色彩艳丽,内容丰富,意境超然,不仅宣传了佛教伦理,还反映出了当时世俗社会的生活场景,为宋代世俗社会各个阶层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证。晋城现存的唐代彩塑位于晋城青莲寺下寺弥勒殿内,主尊为垂腿弥勒佛,左右两侧分别站立两位弟子阿难和迦叶,弥勒佛前方两侧,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相对而坐。造像人物体态匀称、柔美丰腴,面相圆润饱满、慈祥肃穆,服饰贴体简约、柔软飘动,赋色典雅古朴、自然柔和,唐代彩塑的风韵尽收眼底。
大家都知道,古代建筑内部光线昏暗,人们只能隔着护栏远远观望这些精美的艺术,根本无法看清壁画和彩塑的细节内容。为了给观众清晰地呈现这些艺术的唐风宋韵,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高清扫描,原大复原,满足了观众在舒适环境下近距离欣赏的需求,观众在欣赏壁画和彩塑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心灵上的宁静。
3.2 雕刻艺术
晋城古代建筑中有非常丰富而且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以明清时期最为盛行。这些建筑构件涉及古建的各个部位,如斗拱、额枋、雀替、柱子、柱础、门窗等,雕刻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活泼、形象惟妙惟肖,刻画层次感强。雕刻的题材丰富,有奇花异草、珍禽瑞兽、戏曲人物等;雕刻的技法多样,有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雕刻的寓意美好,如家庭和睦、多子多福、飞黄腾达、富贵吉祥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古建装饰艺术的魅力。
狮穿杌凳式石柱础,造型模仿中式家具杌凳的样式,在杌凳凳腿空挡之间雕刻狮子的头部和尾部,三头狮子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狮子在杌凳凳腿之间嬉戏的瞬间。木雕“喜禄封侯”荷叶墩,雕刻的喜鹊、梅花鹿、猴子和蜂窝栩栩如生,通过“喜”“鹿”“蜂”“猴”四个字的谐音,表达了主人升官晋爵的愿望。砖雕“凤穿牡丹”雀替,描绘的是一只凤凰栖息在牡丹花丛中,牡丹花造型写实,花瓣层次丰富,凤凰生动灵气、姿态优美,传递出有凤来栖、花开富贵之意。
这些雕工细腻、造型精美、寓意丰富的建筑构件,以不同材质为依托,将艺术与文化融入建筑中,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将它们近距离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向观众传递出古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展览的过程中,认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内容和特点、感受古人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和博大。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窗口,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阵地,是一个有着独特优势的教育平台。“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面对的是广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陈展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紧紧把握住陈列展览对于观众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各种陈展手段,体现晋城古建的独特文化,让观众获得真实的感官体验,从而满足人们认知历史、感受文化、欣赏艺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征峰.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地域特色研究—以《徽州古建筑陈列》为例[J].安徽建筑,2017(1):18-19.
[2]吴琰.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之关系研究[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2(00):272-278.
关键词:博物馆;古代建筑;展览;观众
晋城现存古代建筑众多,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合适的人文氛围,使大量的古代建筑得以保存,其中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达46座,占全国总量的1/3,晋城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来晋城参观和研究的古建爱好者络绎不绝。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晋城的文化特色,承载了晋城的文化底蕴,彰显了晋城的文化历史。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展现晋城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肩负起宣传晋城、打造精品的责任,晋城博物馆推出了“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展示晋城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民俗,从而弘扬晋城优秀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一个向公众提供知识教育、艺术欣赏的社会机构,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務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理念要满足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观众对陈列展览的感受直接决定了博物馆是否发挥了自身的功能。展览与观众就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观众参观展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与接纳的过程。因此,“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的设计就需要应用不同的陈展手段,将对古建的表述与观众的感受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展览的受众意义。
1 认知古建
古建知识普及是展览教育的重要体现。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古建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陌生的,我们应用各种陈展手段,展示不同古建元素,让普通观众看明、看懂这个展览,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1.1 古建结构的直观展现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柱础、柱子、斗拱、枋、梁架形成了整个建筑的结构构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等。我们对不同时期、地点、有代表性的优秀古代建筑模型进行了展示,如晋城青莲寺上寺释迦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高平市崇明寺中佛殿、陵川县南召文庙大殿等,让观众直观了解古代建筑不同形式的特点。认识抬梁式梁架结构是如何由梁、檩、柱、枋等建筑构件形成稳定的结构关系,并对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看到断梁结构是如何小材大用,将两段木头榫卯对接成一条梁栿的,从而反映出宋代早期建筑工匠对木构建筑力学原理的深刻掌握。
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认识建筑的内部结构,我们制作了晋城青莲寺上寺宋代建筑释迦殿的模型,根据人体身高和人眼的可视距离,满足观众参观舒适的要求,按照1∶20的比例复制,模型的1/4做成剖面展示,将瓦、椽、槫、梁、枋、斗拱、柱子、柱础、门窗、台基等建筑构件的位置安放、功能构造、结构关系展示得明明白白,一幅古建的三分式结构图,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图1)。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注重院落的空间布局,我们选择了陵川西溪二仙庙来向观众表达古代建筑空间布局的特点。西溪二仙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南北轴线总长约70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个院落布局严谨,对称均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布舞楼(山门)、献厅、前殿、正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有妆楼(掖门)、廊庑、梳妆楼、厢房、耳殿。我们打破常规模型展示手法,进行建筑模型设计,按照整个建筑院落的中轴线为基线,左侧是完整的单体建筑模型,右侧则是单体建筑剖面和平面模型,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建筑之间的布局、比例、构造。可以说将平面的西溪二仙庙建筑图纸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1.2 古建构件的动手体验
为了让观众更加清楚地了解古建构件,调动观众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观众参与互动的兴趣,在互动厅开展了古建构件的动手体验活动。将古代建筑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斗拱,按比例缩小成可以动手拼装的模型,观众在拼装的过程中学习斗拱的构造,了解斗拱的种类,分清楚什么是瓜拱、万拱、厢拱,什么是栌斗、散斗、交互斗,明晰这些构件在斗拱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掌握不同时代斗拱名称的不同叫法,辨别斗拱是四铺作还是五铺作,是三踩还是五踩等专业知识。在组合各个构件的同时,观众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木作中的榫卯技术。拼装斗拱模型,不仅有利于提高观众学习古建筑知识的兴趣,还有助于增进观众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并且对青少年智力开发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好地培养。让观众在学与玩中感受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体会古代工匠精神的可贵。
2 感受古建
古建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文化得以记载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延续,是一代代中国人思乡情怀的归宿。晋城现存的每一座古代建筑都有它独特的功能和意义,彰显了晋城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承载着晋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我们需要将这些内容传递给观众,从而触动观众的内心情感。
2.1 古建的文化内涵
宗教信仰在晋城这块土地上传播很广泛,可以说村村有庙,家家拜神。在节庆的日子或举行祀神仪式时,人们就会请戏班在戏台上表演,以此来感谢上天神佛的保佑。这种民间活动除了宗教信仰的缘故,也得益于晋城悠久的戏曲文化。著名的泽州艺人孔三传就首创了“诸宫调”,为元杂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泽州府的“鸣凤班”将上党梆子传唱三晋大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信仰还是戏曲,虽然都是独立的文化体系,但都又和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给文化增添了色彩,文化为建筑赋予了灵魂,两者相辅相成。
在“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的中央大厅展区,巨大的玻璃金字塔幕顶下,耸立了一座精美的歇山式建筑—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这座戏台从木质的梁架、斗拱到石质的柱础、台基,都是按照原有的材质和规格进行等比例复原。该戏台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三年(1183),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戏台。当人们从三楼扶梯而上时,古朴精美的戏台就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每逢周六下午,晋城市戏迷协会的会员们,都会在这古朴的戏台上演出上党梆子剧目,观众或坐或站在戏台周围,午后的阳光从玻璃顶照射进来,照射在戏台的青色的脊兽上,照射在人们吟吟的笑脸上,这个温馨的画面,仿佛穿越了千年,再现了闲暇之际朴实的村民在二郎庙里观看祀神大戏的场景。 文化的发展重在传承与交流,我们的展览不仅要展示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还要使其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平台。当中国的古代建筑遇上西方的音乐艺术,凝固的建筑和流动的乐章交织在一起,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绚丽的火花。2019年6月19日在展区复原的金代戏台上,举办了一场“太行古堡对话诗人肖邦”钢琴音乐会,由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音乐学院教授乔安娜女士独奏。观众们在古朴的戏台旁欣赏伟大音乐家肖邦的钢琴曲,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融合,无比精美的建筑,国际音乐的享受,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同时为晋城文化的国际交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2 古建的记忆乡愁
晋城历来官宦辈出,民生富庶,现存传统古村落比比皆是。其中两处元代民宅为全国仅见:一处是高平元代姬氏民居,一处是阳城上庄元代民居。我们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阳城上庄元代民居北房、西房的正立面部分和完整的东房,从屋顶瓦片到屋内梁架,从前檐斗拱到门窗格栅,再现了元代民居的特点,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民居发展演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实物史料。通过模拟从窗户纸透出的光亮,增加了冰冷的建筑的生活气息,讓观众仿佛置身于元代普通农家小院当中,使其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儿时记忆中的老宅逐渐变成了水泥林立的高楼大厦。为了展示晋城民居老宅的院落布局和建筑特点,让人们记住乡愁,我们复原了一处晋城民居老宅的正房和院落。正房一般又称堂房,民间有句俗语称“有钱住堂房,冬暖夏天凉”。房屋使用了斜方格纹六抹格栅门和套方锦样式的棂花窗户,蕴含获取吉祥和财富之意。房屋内家具陈设均是明清家具实物,按照当时的传统风格进行布置,中堂位置摆放着一张长条几,条几上放置有木雕插屏和青花瓷瓶,条几前面摆放一张八仙桌,两边配有官帽椅。西侧位置摆放的是木制的架子床,东侧位置是砖砌的灶台和火炕。房屋外面院子里陈列有石碾、磨盘、水井等。一所典型的晋城民居老宅院落和正房陈设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儿时美好的记忆当中。
3 欣赏古建
中国古代建筑不单单是一座建筑,它更是雕刻、绘画、造像等众多艺术的统一,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建专题陈列,既要给观众传达知识,也要考虑观众的观赏需求,缩短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获得美学上的满足感。
3.1 壁画彩塑
壁画是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艺术,匠人将繁杂难懂的经文转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来表现,简单有效地宣传了宗教思想,同时也起到了装饰建筑和烘托宗教氛围的作用。彩塑造像同样是我们在宗教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除了宗教信仰的客观需求外,每一尊彩塑造像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历经千年,展现出中国传统美术的独特魅力,也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风采。因此壁画和彩塑是古建陈展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满足观众艺术欣赏需求的重要内容。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壁保存着精美的壁画,据题记记载为北宋民间画师郭发绘制。壁画以佛教经变故事为题材,色彩艳丽,内容丰富,意境超然,不仅宣传了佛教伦理,还反映出了当时世俗社会的生活场景,为宋代世俗社会各个阶层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证。晋城现存的唐代彩塑位于晋城青莲寺下寺弥勒殿内,主尊为垂腿弥勒佛,左右两侧分别站立两位弟子阿难和迦叶,弥勒佛前方两侧,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相对而坐。造像人物体态匀称、柔美丰腴,面相圆润饱满、慈祥肃穆,服饰贴体简约、柔软飘动,赋色典雅古朴、自然柔和,唐代彩塑的风韵尽收眼底。
大家都知道,古代建筑内部光线昏暗,人们只能隔着护栏远远观望这些精美的艺术,根本无法看清壁画和彩塑的细节内容。为了给观众清晰地呈现这些艺术的唐风宋韵,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高清扫描,原大复原,满足了观众在舒适环境下近距离欣赏的需求,观众在欣赏壁画和彩塑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心灵上的宁静。
3.2 雕刻艺术
晋城古代建筑中有非常丰富而且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以明清时期最为盛行。这些建筑构件涉及古建的各个部位,如斗拱、额枋、雀替、柱子、柱础、门窗等,雕刻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活泼、形象惟妙惟肖,刻画层次感强。雕刻的题材丰富,有奇花异草、珍禽瑞兽、戏曲人物等;雕刻的技法多样,有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雕刻的寓意美好,如家庭和睦、多子多福、飞黄腾达、富贵吉祥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古建装饰艺术的魅力。
狮穿杌凳式石柱础,造型模仿中式家具杌凳的样式,在杌凳凳腿空挡之间雕刻狮子的头部和尾部,三头狮子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狮子在杌凳凳腿之间嬉戏的瞬间。木雕“喜禄封侯”荷叶墩,雕刻的喜鹊、梅花鹿、猴子和蜂窝栩栩如生,通过“喜”“鹿”“蜂”“猴”四个字的谐音,表达了主人升官晋爵的愿望。砖雕“凤穿牡丹”雀替,描绘的是一只凤凰栖息在牡丹花丛中,牡丹花造型写实,花瓣层次丰富,凤凰生动灵气、姿态优美,传递出有凤来栖、花开富贵之意。
这些雕工细腻、造型精美、寓意丰富的建筑构件,以不同材质为依托,将艺术与文化融入建筑中,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将它们近距离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向观众传递出古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展览的过程中,认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内容和特点、感受古人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和博大。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窗口,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阵地,是一个有着独特优势的教育平台。“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面对的是广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陈展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紧紧把握住陈列展览对于观众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各种陈展手段,体现晋城古建的独特文化,让观众获得真实的感官体验,从而满足人们认知历史、感受文化、欣赏艺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征峰.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地域特色研究—以《徽州古建筑陈列》为例[J].安徽建筑,2017(1):18-19.
[2]吴琰.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之关系研究[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2(00):27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