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长篇代表小说,小说语言词汇丰富,人物形象塑造深入人心,一直是众多学者进行研究的作品。小说创作中的语言比喻艺术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也展现了作者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底蕴。本文对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比喻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围城》 比喻艺术 钱钟书
引言
《围城》是钱钟书在194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外界的关注,除了其中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比较深刻以外,其中的修辞手法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部小说中,比喻艺术的应用使得作品的表现力更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一定的应用,比喻的生动性,使得文字的魅力更大,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比喻艺术,对于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一种强化,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得读者的思维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拓展。
一、《围城》简介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十分成功的小说,这部小说可以分为四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包括小说的第一章至第四章,讲述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部分中,方鸿渐与苏文纨的爱情成为作者描写的主要内容。其中,苏文纨对方鸿渐的爱十分深刻,但是方鸿渐却另结新欢,因此导致了双方的感情纠葛。小说对苏文纨作为一个官宦小姐的自负、自作多情的尴尬进行了描写,也对方鸿渐的优柔寡断以及玩世不恭进行了描写,在他们的感情纠葛中也穿插了一些其他人的故事,有的人大办宴会,有的人谈诗论文,但其实这些人都生活在十分无聊的生活中,这种生活下根本产生不了健康的爱情,也实现不了理想。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围城”中,与小说的名字相呼应。第二个单元是第五章,这个单元的作用是过渡和衔接,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赵辛楣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但是他们都从自己的爱情牢笼中将自己解放出来,成为了挚友。在这个单元中,也为下一个单元的故事发生做好了铺垫,准备了一个新的角色。在第二个单元中,主要的故事围绕在几个人身上,这几个人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的内容,但是小社会依旧是一个“围城”。第三个单元是小说的第六、七章,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在这场斗争中,学校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似乎都有参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在学校的围墙之内,有职业上的排挤,有情场上的竞争,也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等。这个学校又成了一个全新的“围城”。小说的最后一个单元是第八章和第九章,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只是一个平凡的过程。由于失业,两个人对未来都十分迷茫,在婚后出现了很多的争吵以及不愉快。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包含了婆媳、妯娌、亲朋、主仆等。最后,因为方鸿渐辞去了报馆资料室主任这一事件导致方鸿渐和孙柔嘉的矛盾升级,他将自己又困入了一个“围城”中,尽管他刚刚逃出一个“围城”,但是发现自己又进入了另外一个“围城”。最后,小说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老式自鸣钟的钟声,并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下一个定论,在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中,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在对比喻艺术手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一种观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产生,不仅是词汇上的变动,更是人的思维上的改变,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思考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模式。比喻修辞手法在很多创作中都有应用,比喻手法可以使得一些不能具体描绘的抽象性的东西在读者的身上得到体现,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将其中的很多概念具体化。有学者指出,比喻手法在很多时候可以对一些事物的本质进行良好地展示,对于揭示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喻手法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构建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近年来对比喻手法研究的一个重点。比喻手法的认知特点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对人们的思维有极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手法的应用往往是比较广泛的,不仅有一种比喻手法,还有其他很多种手法的应用。但是要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为何是选择的这一种而不是另一种,还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在特定的语境下将作者的意图联系起来,才能理解他选择该种比喻手法方式的原因。比喻手法既是作者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说服方式。比喻是一种十分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在利用比喻手法的时候,往往可以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
(一)比喻艺术的幽默诙谐
《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使用的频率较多,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景物的描绘,比喻艺术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这部小说中使用比喻手法可以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 在这部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贯穿整个小说的始末。作者在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进行刻画的时候,都使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首先,对于人物形象进行描绘时采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比如“她眼睛下的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这段话将方鸿渐所遇到的一个人的外貌刻画得十分透彻,将女子的黑袋比喻为热水瓶,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表现力很强。再比如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面粉馒头。作者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对一群人的形象进行展示,尤其是对于一群“丑人”而言,作者的描绘可谓惟妙惟肖。其次,对心理的描绘也幽默诙谐。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运用比喻手法,一般是对人物的外貌进行展示,在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时往往也需要应用比喻艺术,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比如“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作者将方鸿渐的一系列不好的感受比喻成为“不倒翁”,象征的是无论他如何去控制,这种情感都会反复出现,使得方鸿渐十分难受。这一个喻体的使用十分形象,使得人在嘲笑方鸿渐的时候也会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第三,在动作的描写上使用比喻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行为进行描绘时,使用比喻手法,往往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这部小说中,对人物动作进行刻画时使用的比喻手法,也体现了一种幽默与诙谐,比如“赵辛媚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了一下,好像鸿渐是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在这段话中,将人比作是书本,这本书在赵辛楣的眼中已经被看透,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一个十分巧妙的比喻往往可以将人物的心情展示出来,这个比喻就把赵辛楣本身既轻蔑又嫉妒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在人物的语言描写过程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人物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的主要途径,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高超的语言文学技巧,将人物语言中的幽默、诙谐展现出来,也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比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机智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喜欢卖弄的人,嘴尖皮厚是他众多性格特征中突出的一面。作者在描绘的时候,使用比喻手法,对他的形象以及个性特征刻画得十分深刻。 (二)比喻展现的讽刺艺术
比喻不仅可以对人的性格、外貌等进行展示,也往往可以产生很好的讽刺和教育意义。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比喻艺术的讽刺效果十分到位。比如在这部小说中,利用对人物外貌和肖像的描绘,实现了对人性的讽刺,将人性中的弱点展示给读者。如“他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的大话”。作者将女人的大眼睛比作是政治家的大话。表面上似乎是对女人的形象的赞美,但其实是在讽刺当时社会中的政治家,只会说一些大话空话,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能够为百姓的生活带来改变。除了对人性进行讽刺之外,这部小说中的比喻艺术还实现了对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的鞭笞。在这部小说中,有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比喻,对传统礼教进行展示。比如在小说中,使用“青年守节的孀妇”作为喻体,将青年守节这种残酷封建礼教展示给读者,其实是对这种残酷礼教的批判。“北平老妈子缠的小脚” 其实是对封建传统中的裹小脚的一种批判。此外,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也使用比喻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比如将当时社会上十分看重的“文凭”比作亚当、夏娃下身那片遮羞包丑的树叶,其实人们口中一直强调的庄重也是粗俗的,揭露了当时留学者不学无术、徒有虚名的本质。比喻手法的应用,使得这部小说中的文字表现力更强,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结语
《围城》是钱钟书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比喻手法的应用,使得文章的表现力更强。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透彻淋漓,也发挥了比喻的讽刺含义,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以及封建道德进行批判,从而提升了小说的高度。可以说,《围城》这部小说是一座比喻的大花园,在比喻的取材以及比喻的变式上,都体现了钱钟书的文学功底以及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语
参考文献
[1]薛平.《围城》中比喻修辞用法及功能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8).
[2]刘学明.论《围城》讽刺内涵的多重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3]王修志.《围城》语言变异美论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4]戈双剑.繁茂、精妙的语言秀——《围城》语言浅析[J].汉字文化,2003(03).
[5]刘媛媛.浅谈《围城》中的多元化语言艺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
[6]郜元宝.“文学的国语”怎样炼成——《围城》的语言策略[J].学术月刊,2011(01).
关键词:《围城》 比喻艺术 钱钟书
引言
《围城》是钱钟书在194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外界的关注,除了其中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比较深刻以外,其中的修辞手法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部小说中,比喻艺术的应用使得作品的表现力更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一定的应用,比喻的生动性,使得文字的魅力更大,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比喻艺术,对于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一种强化,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得读者的思维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拓展。
一、《围城》简介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十分成功的小说,这部小说可以分为四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包括小说的第一章至第四章,讲述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部分中,方鸿渐与苏文纨的爱情成为作者描写的主要内容。其中,苏文纨对方鸿渐的爱十分深刻,但是方鸿渐却另结新欢,因此导致了双方的感情纠葛。小说对苏文纨作为一个官宦小姐的自负、自作多情的尴尬进行了描写,也对方鸿渐的优柔寡断以及玩世不恭进行了描写,在他们的感情纠葛中也穿插了一些其他人的故事,有的人大办宴会,有的人谈诗论文,但其实这些人都生活在十分无聊的生活中,这种生活下根本产生不了健康的爱情,也实现不了理想。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围城”中,与小说的名字相呼应。第二个单元是第五章,这个单元的作用是过渡和衔接,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赵辛楣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但是他们都从自己的爱情牢笼中将自己解放出来,成为了挚友。在这个单元中,也为下一个单元的故事发生做好了铺垫,准备了一个新的角色。在第二个单元中,主要的故事围绕在几个人身上,这几个人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的内容,但是小社会依旧是一个“围城”。第三个单元是小说的第六、七章,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在这场斗争中,学校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似乎都有参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在学校的围墙之内,有职业上的排挤,有情场上的竞争,也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等。这个学校又成了一个全新的“围城”。小说的最后一个单元是第八章和第九章,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只是一个平凡的过程。由于失业,两个人对未来都十分迷茫,在婚后出现了很多的争吵以及不愉快。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包含了婆媳、妯娌、亲朋、主仆等。最后,因为方鸿渐辞去了报馆资料室主任这一事件导致方鸿渐和孙柔嘉的矛盾升级,他将自己又困入了一个“围城”中,尽管他刚刚逃出一个“围城”,但是发现自己又进入了另外一个“围城”。最后,小说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老式自鸣钟的钟声,并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下一个定论,在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中,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在对比喻艺术手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一种观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产生,不仅是词汇上的变动,更是人的思维上的改变,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思考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模式。比喻修辞手法在很多创作中都有应用,比喻手法可以使得一些不能具体描绘的抽象性的东西在读者的身上得到体现,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将其中的很多概念具体化。有学者指出,比喻手法在很多时候可以对一些事物的本质进行良好地展示,对于揭示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喻手法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构建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近年来对比喻手法研究的一个重点。比喻手法的认知特点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对人们的思维有极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手法的应用往往是比较广泛的,不仅有一种比喻手法,还有其他很多种手法的应用。但是要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为何是选择的这一种而不是另一种,还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在特定的语境下将作者的意图联系起来,才能理解他选择该种比喻手法方式的原因。比喻手法既是作者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说服方式。比喻是一种十分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在利用比喻手法的时候,往往可以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
(一)比喻艺术的幽默诙谐
《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使用的频率较多,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景物的描绘,比喻艺术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这部小说中使用比喻手法可以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 在这部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贯穿整个小说的始末。作者在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进行刻画的时候,都使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首先,对于人物形象进行描绘时采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比如“她眼睛下的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这段话将方鸿渐所遇到的一个人的外貌刻画得十分透彻,将女子的黑袋比喻为热水瓶,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表现力很强。再比如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面粉馒头。作者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对一群人的形象进行展示,尤其是对于一群“丑人”而言,作者的描绘可谓惟妙惟肖。其次,对心理的描绘也幽默诙谐。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运用比喻手法,一般是对人物的外貌进行展示,在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时往往也需要应用比喻艺术,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比如“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作者将方鸿渐的一系列不好的感受比喻成为“不倒翁”,象征的是无论他如何去控制,这种情感都会反复出现,使得方鸿渐十分难受。这一个喻体的使用十分形象,使得人在嘲笑方鸿渐的时候也会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第三,在动作的描写上使用比喻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行为进行描绘时,使用比喻手法,往往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这部小说中,对人物动作进行刻画时使用的比喻手法,也体现了一种幽默与诙谐,比如“赵辛媚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了一下,好像鸿渐是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在这段话中,将人比作是书本,这本书在赵辛楣的眼中已经被看透,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一个十分巧妙的比喻往往可以将人物的心情展示出来,这个比喻就把赵辛楣本身既轻蔑又嫉妒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在人物的语言描写过程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人物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的主要途径,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高超的语言文学技巧,将人物语言中的幽默、诙谐展现出来,也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比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机智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喜欢卖弄的人,嘴尖皮厚是他众多性格特征中突出的一面。作者在描绘的时候,使用比喻手法,对他的形象以及个性特征刻画得十分深刻。 (二)比喻展现的讽刺艺术
比喻不仅可以对人的性格、外貌等进行展示,也往往可以产生很好的讽刺和教育意义。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比喻艺术的讽刺效果十分到位。比如在这部小说中,利用对人物外貌和肖像的描绘,实现了对人性的讽刺,将人性中的弱点展示给读者。如“他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的大话”。作者将女人的大眼睛比作是政治家的大话。表面上似乎是对女人的形象的赞美,但其实是在讽刺当时社会中的政治家,只会说一些大话空话,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能够为百姓的生活带来改变。除了对人性进行讽刺之外,这部小说中的比喻艺术还实现了对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的鞭笞。在这部小说中,有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比喻,对传统礼教进行展示。比如在小说中,使用“青年守节的孀妇”作为喻体,将青年守节这种残酷封建礼教展示给读者,其实是对这种残酷礼教的批判。“北平老妈子缠的小脚” 其实是对封建传统中的裹小脚的一种批判。此外,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也使用比喻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比如将当时社会上十分看重的“文凭”比作亚当、夏娃下身那片遮羞包丑的树叶,其实人们口中一直强调的庄重也是粗俗的,揭露了当时留学者不学无术、徒有虚名的本质。比喻手法的应用,使得这部小说中的文字表现力更强,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结语
《围城》是钱钟书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比喻手法的应用,使得文章的表现力更强。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透彻淋漓,也发挥了比喻的讽刺含义,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以及封建道德进行批判,从而提升了小说的高度。可以说,《围城》这部小说是一座比喻的大花园,在比喻的取材以及比喻的变式上,都体现了钱钟书的文学功底以及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语
参考文献
[1]薛平.《围城》中比喻修辞用法及功能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8).
[2]刘学明.论《围城》讽刺内涵的多重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3]王修志.《围城》语言变异美论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4]戈双剑.繁茂、精妙的语言秀——《围城》语言浅析[J].汉字文化,2003(03).
[5]刘媛媛.浅谈《围城》中的多元化语言艺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
[6]郜元宝.“文学的国语”怎样炼成——《围城》的语言策略[J].学术月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