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移山:值也不值?
印程同学:江苏泰兴市洋思初中,师承马鸿君老师。
主要观点:移山不值。
小于同学:决心秉承愚公精神,立志发扬光大。
主要观点:精神的力量大于现实的思考。
阿长:两位同学好。在移山值与不值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前,我先送给你们一句话:尽管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但我愿意用生命捍卫你们发表意见的权力。
小于:阿长老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阿长:我的意思就是,其实也不是我的意思,是法国作家伏尔泰的意思: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力,都应该独立思考,不迷信任何权威。
印程:那我就开门见山,我以为愚公移山不值。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愚公移山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交通便利,从而把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一点,试想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又要将土石“投诸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移山岂是朝朝暮暮之事?即使你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又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这一壮举。
小于:这些话我听着有些耳熟,跟河曲智叟何其相似也,困难完全吓坏了他。
印程: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不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呢?
阿长:对啊,譬如说搬家。
印程:再者说,有劳动能力的全部去移山,其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又着落何处呢?愚公看不清形势,置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不顾,又岂不是背离了移山的初衷?
小于:有道是:人心齐,泰山移。何况是太行、王屋。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打进世界杯的主教练米卢老头说:态度决定一切。动不动就搬家的态度和有着这种态度的人相信应该是那种见着困难就让开的人,有了困难就绕开的人又能做成什么呢?因为困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躲得这个困难,还能躲得了别的困难?
阿长:小于讲得好像也有道理啊。
印程:其实,有两座大山挡在门前未必是坏事。俗话说“靠山吃山”,大山浑身是宝,没准儿这两座山上还有什么矿产资源尚未被发现呢。在山坡上可以植树、开辟果园,林业副业全方位发展,再说那太行、王屋二山如此雄伟,完全可以在山上开发几个项目,搞搞旅游业。只要肯动脑筋,这两座大山一定会给愚公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为什么非要移走它不可呢?山移走了,山上的飞禽走兽又何处安身呢?这完全是破坏生态平衡。移山是完全没必要的。
阿长:印程同学又换了个角度说明了移山没必要,也是有道理得很。
小于:一件事要不做,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如果要做,那就有一个理由,做下去。
阿长:精彩啊。如此看来,印程和小于各有各的理由,而且都很充分。你说谁对谁错呢?其实谁对谁错并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每一个人的看法及这种看法的理由,这也是我一开始送给他们那句话的理由。
(印程观点摘自《作文报》)
二、若不是神仙来帮忙
金志强:北京市第八十中语文教师
主要观点:“帝感其诚”增强寓言效果。
罗刚:北京市通州运河中学语文教师
主要观点:寓言的寓意应按逻辑得出。
阿长:两位老师好。《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神话结尾,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金志强:《愚公移山》中的神话结尾是指“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一段。神话是表现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幻想,反映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朴素的理解和认识。
罗刚:但神话也容易被人篡改和利用,神话中超自然的力量则更容易被别人拿来随便用。我觉得《愚公移山》的结尾就是这种情况。
阿长:罗老师能不能更具体些。
罗刚:比如《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切都是观音菩萨的点化和如来的安排与设计。如果这样的安排与想像是合情合理,有着很好的前因后果,就是一个很好的神话故事,进而形成神话体系、神话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故事还可以衍生出很多其它的故事。如果神话中的超自然的力量运用的不好,前后之间没有一个必然的逻辑,那么这样的神话因素对于故事就是一种伤害。《愚公移山》中神话因素就给了我这样的一种感觉。
金志强:我认为《愚公移山》中的神话结尾主要是表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一切困难的美好愿望。从众多的民间的故事和戏剧大团圆的结尾来看,中国的老百姓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愚公移山》结尾的神话处理是符合中华民族良好的心理愿望的。
罗刚:愚公刚刚率领他的子孙和邻居小孩儿运了不到五簸箕土,就把上帝给感动了,那么这个上帝也太容易感动了。这就表明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的创造者太想把自己要表达的寓意强加给他的读者了。
金志强: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笫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闭幕词是以“愚公移山”作题目的,他在这篇文章中讲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毛泽东同志给古老的寓言赋予了崭新的意义。这也同时说明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的生命力是持久的,它的寓意也是站得住脚的。
阿长:金老师对毛泽东这段话也是烂熟于心呀。
罗刚: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引用过它,就放弃对《愚公移山》文本的研读。
阿长:研读课文,自已理出一个思路,不比记住一个结论更有意义吗?因为课文毕竟只是一个例子。
三、“愚公精神”新解
王秋珍: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中学
主要观点:愚公有民主、以身作则、是非分明等优良品质。
阿长:王秋珍老师认为“愚公精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愚公”的内涵已大大增加了。
王老师觉得愚公有“迎难而上、远大抱负、民主作风、以身作则、是非分明”五大优良品质,其中“迎难而上、远大抱负”两点与他人大同小异,请王老师就后三点着重谈一下。
王秋珍:
愚公的民主作风。
愚公不是一个恪守古道,专横独断的人,他善于组织一个和谐的具有民主空气的集体,将自己的移山主张通过“聚室而谋”,变成家人的团体意志。在“杂然相许”的会议效果中,其妻的“献疑”,愚公并不认为是给移山事业泼冷水,也不认为是在与他唱反调,而是进行了郑重的讨论,终于使“焉置土石”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愚公的以身作则。
愚公不是一个只发指令不做工作的人,他善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后人,感染邻人。愚公不顾年老体衰,亲“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按说,愚公以九十高龄而居家指挥本无可厚非,但他没有这么想,更没有这么做。试想:倘若没有愚公的以身作则,“荷担者三夫”积极性能高涨吗?邻人孀妻之遗男能“跳往助之”吗?
愚公的是非分明。
移山,是一项造福于千千万万后代子孙的伟大事业。对待这一伟大事业人民大众是拥护的,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智叟就是典型代表。他从河曲专程赶来制止愚公,认为愚公的行为愚不可及。在此,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代人的菲薄力量;愚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人生有限,但人力无穷。面对智叟的责难,愚公针锋相对,据理批驳,直至智叟理屈词穷。愚公和智叟,一位如识途老马,愚其表而智其里:一位则自视聪明,智其表却愚其里。前者小愚而益彰大智,后者小智却难掩大愚。愚公对智叟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是非观。
总之,《愚公移山》一文留给我们后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愿“愚公精神”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链接阅读]
愚公新传
湖北省通山县一中高一孙玮
话说北山愚公者,虽年已二千余,仍率子孙挖山不止。太行、王屋二山已满目疮痍,寸草未生,鸟兽匿迹。有执法者,欲罚之,愚公惑之曰:“吾子孙数千,历千辛万苦,掌无完肤,足有脓血,无赏则已矣,何罚乎?”恰遇智叟,叟曰:“愚也,吾不劳而贫,汝苦劳亦困,其逍遥何如吾哉?”愚公摇头叹之。
思虑再三,携子数人南往考察,沿途但见山清水秀,乃悔。便游名山,尽至景也,复悔之,遂留数月。
既归。复率子孙挖山不止,然此挖非彼挖矣。乃复以植被,还以果木,开以山道。近邻智叟讥曰:“汝愚也,历千余载,尚未悟乎?”愚公笑,而未答。
历数十年,但见二山百花争妍,水流潺潺,鸟语不绝,万兽齐舞,好一派赛江南之胜景。有诗证曰:“此景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时落人间?”慕名游者不计其数,络绎不绝,旺季尤盛。愚公家族遂成立“愚乐总公司”,公任总裁,下辖数十个分公司。一夜间,愚公成亿万之富。洋装在身,手机在握,宝马奔驰,豪华别墅,资产雄居中华民营之榜首。然公富未忘本,方圆百姓皆得惠,带动产业数十个,地方经济连年翻番,采访者、取经者、求助者接踵而至,公均与之。
旦日,智叟拜访取经曰:“公千余年未悟,何以一朝悟乎?”公曰:“千年未悟,乃山障眼也;一朝悟乃眼识山也。山障眼,则目光浅,只视山之劣;眼识山则能登高乃见山之长。世人若明此理,愚者不愚,智者益智。”
智叟无以应,点头叹曰:“今愚公非昔愚公矣!”
印程同学:江苏泰兴市洋思初中,师承马鸿君老师。
主要观点:移山不值。
小于同学:决心秉承愚公精神,立志发扬光大。
主要观点:精神的力量大于现实的思考。
阿长:两位同学好。在移山值与不值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前,我先送给你们一句话:尽管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但我愿意用生命捍卫你们发表意见的权力。
小于:阿长老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阿长:我的意思就是,其实也不是我的意思,是法国作家伏尔泰的意思: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力,都应该独立思考,不迷信任何权威。
印程:那我就开门见山,我以为愚公移山不值。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愚公移山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交通便利,从而把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一点,试想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又要将土石“投诸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移山岂是朝朝暮暮之事?即使你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又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这一壮举。
小于:这些话我听着有些耳熟,跟河曲智叟何其相似也,困难完全吓坏了他。
印程: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不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呢?
阿长:对啊,譬如说搬家。
印程:再者说,有劳动能力的全部去移山,其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又着落何处呢?愚公看不清形势,置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不顾,又岂不是背离了移山的初衷?
小于:有道是:人心齐,泰山移。何况是太行、王屋。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打进世界杯的主教练米卢老头说:态度决定一切。动不动就搬家的态度和有着这种态度的人相信应该是那种见着困难就让开的人,有了困难就绕开的人又能做成什么呢?因为困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躲得这个困难,还能躲得了别的困难?
阿长:小于讲得好像也有道理啊。
印程:其实,有两座大山挡在门前未必是坏事。俗话说“靠山吃山”,大山浑身是宝,没准儿这两座山上还有什么矿产资源尚未被发现呢。在山坡上可以植树、开辟果园,林业副业全方位发展,再说那太行、王屋二山如此雄伟,完全可以在山上开发几个项目,搞搞旅游业。只要肯动脑筋,这两座大山一定会给愚公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为什么非要移走它不可呢?山移走了,山上的飞禽走兽又何处安身呢?这完全是破坏生态平衡。移山是完全没必要的。
阿长:印程同学又换了个角度说明了移山没必要,也是有道理得很。
小于:一件事要不做,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如果要做,那就有一个理由,做下去。
阿长:精彩啊。如此看来,印程和小于各有各的理由,而且都很充分。你说谁对谁错呢?其实谁对谁错并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每一个人的看法及这种看法的理由,这也是我一开始送给他们那句话的理由。
(印程观点摘自《作文报》)
二、若不是神仙来帮忙
金志强:北京市第八十中语文教师
主要观点:“帝感其诚”增强寓言效果。
罗刚:北京市通州运河中学语文教师
主要观点:寓言的寓意应按逻辑得出。
阿长:两位老师好。《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神话结尾,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金志强:《愚公移山》中的神话结尾是指“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一段。神话是表现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幻想,反映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朴素的理解和认识。
罗刚:但神话也容易被人篡改和利用,神话中超自然的力量则更容易被别人拿来随便用。我觉得《愚公移山》的结尾就是这种情况。
阿长:罗老师能不能更具体些。
罗刚:比如《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切都是观音菩萨的点化和如来的安排与设计。如果这样的安排与想像是合情合理,有着很好的前因后果,就是一个很好的神话故事,进而形成神话体系、神话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故事还可以衍生出很多其它的故事。如果神话中的超自然的力量运用的不好,前后之间没有一个必然的逻辑,那么这样的神话因素对于故事就是一种伤害。《愚公移山》中神话因素就给了我这样的一种感觉。
金志强:我认为《愚公移山》中的神话结尾主要是表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一切困难的美好愿望。从众多的民间的故事和戏剧大团圆的结尾来看,中国的老百姓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愚公移山》结尾的神话处理是符合中华民族良好的心理愿望的。
罗刚:愚公刚刚率领他的子孙和邻居小孩儿运了不到五簸箕土,就把上帝给感动了,那么这个上帝也太容易感动了。这就表明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的创造者太想把自己要表达的寓意强加给他的读者了。
金志强: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笫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闭幕词是以“愚公移山”作题目的,他在这篇文章中讲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毛泽东同志给古老的寓言赋予了崭新的意义。这也同时说明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的生命力是持久的,它的寓意也是站得住脚的。
阿长:金老师对毛泽东这段话也是烂熟于心呀。
罗刚: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引用过它,就放弃对《愚公移山》文本的研读。
阿长:研读课文,自已理出一个思路,不比记住一个结论更有意义吗?因为课文毕竟只是一个例子。
三、“愚公精神”新解
王秋珍: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中学
主要观点:愚公有民主、以身作则、是非分明等优良品质。
阿长:王秋珍老师认为“愚公精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愚公”的内涵已大大增加了。
王老师觉得愚公有“迎难而上、远大抱负、民主作风、以身作则、是非分明”五大优良品质,其中“迎难而上、远大抱负”两点与他人大同小异,请王老师就后三点着重谈一下。
王秋珍:
愚公的民主作风。
愚公不是一个恪守古道,专横独断的人,他善于组织一个和谐的具有民主空气的集体,将自己的移山主张通过“聚室而谋”,变成家人的团体意志。在“杂然相许”的会议效果中,其妻的“献疑”,愚公并不认为是给移山事业泼冷水,也不认为是在与他唱反调,而是进行了郑重的讨论,终于使“焉置土石”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愚公的以身作则。
愚公不是一个只发指令不做工作的人,他善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后人,感染邻人。愚公不顾年老体衰,亲“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按说,愚公以九十高龄而居家指挥本无可厚非,但他没有这么想,更没有这么做。试想:倘若没有愚公的以身作则,“荷担者三夫”积极性能高涨吗?邻人孀妻之遗男能“跳往助之”吗?
愚公的是非分明。
移山,是一项造福于千千万万后代子孙的伟大事业。对待这一伟大事业人民大众是拥护的,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智叟就是典型代表。他从河曲专程赶来制止愚公,认为愚公的行为愚不可及。在此,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代人的菲薄力量;愚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人生有限,但人力无穷。面对智叟的责难,愚公针锋相对,据理批驳,直至智叟理屈词穷。愚公和智叟,一位如识途老马,愚其表而智其里:一位则自视聪明,智其表却愚其里。前者小愚而益彰大智,后者小智却难掩大愚。愚公对智叟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是非观。
总之,《愚公移山》一文留给我们后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愿“愚公精神”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链接阅读]
愚公新传
湖北省通山县一中高一孙玮
话说北山愚公者,虽年已二千余,仍率子孙挖山不止。太行、王屋二山已满目疮痍,寸草未生,鸟兽匿迹。有执法者,欲罚之,愚公惑之曰:“吾子孙数千,历千辛万苦,掌无完肤,足有脓血,无赏则已矣,何罚乎?”恰遇智叟,叟曰:“愚也,吾不劳而贫,汝苦劳亦困,其逍遥何如吾哉?”愚公摇头叹之。
思虑再三,携子数人南往考察,沿途但见山清水秀,乃悔。便游名山,尽至景也,复悔之,遂留数月。
既归。复率子孙挖山不止,然此挖非彼挖矣。乃复以植被,还以果木,开以山道。近邻智叟讥曰:“汝愚也,历千余载,尚未悟乎?”愚公笑,而未答。
历数十年,但见二山百花争妍,水流潺潺,鸟语不绝,万兽齐舞,好一派赛江南之胜景。有诗证曰:“此景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时落人间?”慕名游者不计其数,络绎不绝,旺季尤盛。愚公家族遂成立“愚乐总公司”,公任总裁,下辖数十个分公司。一夜间,愚公成亿万之富。洋装在身,手机在握,宝马奔驰,豪华别墅,资产雄居中华民营之榜首。然公富未忘本,方圆百姓皆得惠,带动产业数十个,地方经济连年翻番,采访者、取经者、求助者接踵而至,公均与之。
旦日,智叟拜访取经曰:“公千余年未悟,何以一朝悟乎?”公曰:“千年未悟,乃山障眼也;一朝悟乃眼识山也。山障眼,则目光浅,只视山之劣;眼识山则能登高乃见山之长。世人若明此理,愚者不愚,智者益智。”
智叟无以应,点头叹曰:“今愚公非昔愚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