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建设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渗透,对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了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及意义,最后提出了中学阶段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13-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剖析
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他们去充分体悟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作为舶来品,其内涵的表述直到今天世界范围内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为广大教育界所认同的统一看法。
1968年美国学者华士特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此后,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生命教育的出现着重于关注反吸毒、暴力、预防艾滋病、性开放等社会问题,将生理与心理卫生教育、生死教育、安全教育作为其主要内涵,其推动生命教育的单位也并非官方或正规学校。[1]
相对于港台地区,大陆地区出现“生命教育”一词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港台而来的生命教育广泛引起大陆学者们的注意,并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热潮。许多学者将生命教育作为研究课题,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隐含了对“生命与教育”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如王北生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2]刘济良认为“生命与教育”之间应该具有多重关系。[3]郑晓江认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4]
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目的是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以自然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中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爱护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有侧重。
教育内容不同:生命教育侧重于对青少年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青少年认识、珍惜、尊重、爱护生命,并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不同:生命教育并不片面强调学生知识的增长,而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进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育方法不同:生命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生命知识,获得生命成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理论教育,主要通过普及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交谈、讨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相互包涵、相辅相成的。在哲学基础上,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哲学为基础,其关注的对象都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生命成长及生命发展过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5]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中学阶段,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从青少年的教育实际出发,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
1.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青春期的烦恼、人际交往、挫折、情感困惑、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的辅导和行为的训练,但是忽视了中学生自我成长的生命需求。譬如对中学生生活幸福感的培养、人生意义的认识、生命价值的思考等教育问题关注较少。二者协同作用,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自我成长中的生命需求,从而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
2.拓展生命教育的平台。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能够为生命教育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在教育体系、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要比生命教育成熟。而与此同时生命教育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其教育平台和基础相对缺失。因此,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去承载生命教育,从而弥补生命教育平台的缺失和不足,为中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3.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是中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意味着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心理及心灵上的真善美。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作用能更为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心理问题,弥补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存在的不足,提高两者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协同发展的途径
1.进一步完善中学生命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体系。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研究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实施标准和实施途径都达到了初步的共识。[6]但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生命教育的开展已有明确的实施标准,但也仅限于在有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的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中学阶段生命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问题依然没有形成统一成熟的体系。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中学阶段生命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体系,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研究的实效性。同时,基础学校也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评价机制,从而避免出现部分学校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 2.着力打造一支具有生命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
任何一项教育理念的实施,首先都得有充分理解这个理念的合格教师存在,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理智与成熟的边缘,更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引导。[7]担负起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职责可以说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义无反顾的责任,但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有别于生命教育,因此对心理教师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培训,使他们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从而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互助与协作。这样既能解决中学阶段生命教育“谁来教”的问题,又能保障生命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3.优化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中学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其开展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优化中学生身处其中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其生命意识和心理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二者协同作用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起到协调作用。一方面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和培训的同时也需要与家庭紧密配合,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使广大家长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与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孤儿院做义工帮扶,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参观等活动来提高中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生命意识。
4.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学心理辅导活动中。
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学开展心理辅导就是在活动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中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体验为基础,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发展,这正和生命教育活动体验的本质不谋而合。生命教育活动是与中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中学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要注重以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人生命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关注体验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只有把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学心理辅导活动中去,才能使两者形成优势互补的有序整体和系统,从而达到1 1>2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苏海针.生命教育内涵之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03).
[2]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2).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03).
[5]郑桂荣.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跨越与构建[J].龙岩学院学报,2011(02).
[6]余晓敏等.中国生命教育现状、问题与建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7]郭方强.高中生生命教育现状及对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02).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13-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剖析
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他们去充分体悟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作为舶来品,其内涵的表述直到今天世界范围内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为广大教育界所认同的统一看法。
1968年美国学者华士特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此后,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生命教育的出现着重于关注反吸毒、暴力、预防艾滋病、性开放等社会问题,将生理与心理卫生教育、生死教育、安全教育作为其主要内涵,其推动生命教育的单位也并非官方或正规学校。[1]
相对于港台地区,大陆地区出现“生命教育”一词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港台而来的生命教育广泛引起大陆学者们的注意,并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热潮。许多学者将生命教育作为研究课题,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隐含了对“生命与教育”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如王北生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2]刘济良认为“生命与教育”之间应该具有多重关系。[3]郑晓江认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4]
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目的是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以自然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中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爱护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有侧重。
教育内容不同:生命教育侧重于对青少年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青少年认识、珍惜、尊重、爱护生命,并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不同:生命教育并不片面强调学生知识的增长,而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进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育方法不同:生命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生命知识,获得生命成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理论教育,主要通过普及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交谈、讨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相互包涵、相辅相成的。在哲学基础上,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哲学为基础,其关注的对象都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生命成长及生命发展过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5]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中学阶段,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从青少年的教育实际出发,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
1.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青春期的烦恼、人际交往、挫折、情感困惑、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的辅导和行为的训练,但是忽视了中学生自我成长的生命需求。譬如对中学生生活幸福感的培养、人生意义的认识、生命价值的思考等教育问题关注较少。二者协同作用,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自我成长中的生命需求,从而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
2.拓展生命教育的平台。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能够为生命教育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在教育体系、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要比生命教育成熟。而与此同时生命教育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其教育平台和基础相对缺失。因此,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去承载生命教育,从而弥补生命教育平台的缺失和不足,为中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3.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是中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意味着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心理及心灵上的真善美。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作用能更为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心理问题,弥补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存在的不足,提高两者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协同发展的途径
1.进一步完善中学生命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体系。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研究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实施标准和实施途径都达到了初步的共识。[6]但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生命教育的开展已有明确的实施标准,但也仅限于在有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的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中学阶段生命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问题依然没有形成统一成熟的体系。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中学阶段生命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体系,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研究的实效性。同时,基础学校也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评价机制,从而避免出现部分学校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 2.着力打造一支具有生命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
任何一项教育理念的实施,首先都得有充分理解这个理念的合格教师存在,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理智与成熟的边缘,更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引导。[7]担负起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职责可以说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义无反顾的责任,但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有别于生命教育,因此对心理教师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培训,使他们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从而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互助与协作。这样既能解决中学阶段生命教育“谁来教”的问题,又能保障生命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3.优化中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中学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其开展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优化中学生身处其中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其生命意识和心理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二者协同作用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起到协调作用。一方面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和培训的同时也需要与家庭紧密配合,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使广大家长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与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孤儿院做义工帮扶,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参观等活动来提高中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生命意识。
4.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学心理辅导活动中。
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学开展心理辅导就是在活动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中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体验为基础,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发展,这正和生命教育活动体验的本质不谋而合。生命教育活动是与中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中学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要注重以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人生命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关注体验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只有把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学心理辅导活动中去,才能使两者形成优势互补的有序整体和系统,从而达到1 1>2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苏海针.生命教育内涵之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03).
[2]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2).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03).
[5]郑桂荣.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跨越与构建[J].龙岩学院学报,2011(02).
[6]余晓敏等.中国生命教育现状、问题与建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7]郭方强.高中生生命教育现状及对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