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培训将农业人口负担转为人力资源,是城镇化中人口转型的重要手段。目前培训政策呈现出短期应急性、补贴覆盖面有限、缺少人文关怀等不足,需要坚守农民工职业培训长效发展的理念。首先应保证职业培训体系的可持续性,包括健全职业培训层次、完善培训工种、增强技能鉴定证书效力等方面,构建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以及尝试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其次应在职业培训中体现人文关怀意识,增设人文类课程,提供心理疏导和反馈,使农民工更易于融入城市文化。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培训 长效发展 理念
[作者简介]吴旗(1959- ),男,江苏苏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俞亚珍(1964- ),女,江苏江阴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6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社会治理视阈下提升江苏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500,项目主持人:孙杏林)和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重点立项课题“常州高职园区校际协同教育督导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4022,课题主持人:吴旗)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5-0106-03
一、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分析
农民工现象近年来在我国社会较为突出,有学者统计已有超过1/3的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大量原本务农人员如今涌入城镇,一方面为城镇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城镇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大量人口的增加也考验着城镇的容纳能力,对城镇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政府已经将城镇化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目标,农业人口转型分流到其他产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农业人口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沿海部分工业区出现的“用工荒”,缓解人口红利锐减对工业产生的压力,合理利用富余农业人口资源,将其转变为城市人力资源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农民工”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称呼,但究竟哪些群体才可以被称为农民工?有学者认为农民工是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是对身份的界定;有的认为农民工指的是那些在城市中从事工业活动但保留农民身份的人,强调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但称呼具有歧视和贬义;不否认词语本身具有不周延和不合理的色彩,但目前还未有更适合的词语代替。本文对其界定予以广泛的解释:通指未接受高等教育在城镇工作的原本是农业户籍的外来人员。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
将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转变为技术工人,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然而涉及的培训机构、培训经费、培训效果等均是步履维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报告数据,2013年全国技工学校3064所,江苏134所,占4.37%;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万人次,江苏99.4万人次,占9.04%;全国职业技能鉴定1492万人次,江苏124.03万人次,占8.31%。2013年全国技工学校2998所,江苏132所,占4.4%;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4万人次,江苏95.77万人次,占13.6%;全国职业技能鉴定1658万人次,江苏127. 3万人次,占7.68%。可见,江苏省职业技能数量上占有较高的比例,培训能力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分析江苏省发展较快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的培训政策,对了解全国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据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公布的政策法规资料显示:三市均有农民工专项培训计划且有农民工培训补贴,但培训方案都没有人文类课程,培训重点产业有所不同,分别为: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设备,铁路、交通、建设、电力,机械制造、纺织、化工、冶金和电子设备。上述三市在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给予较大投入,每年财政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都有专项经费预算,但仍存在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培训的短期性、应急性。三市虽然都有针对农民工的专项培训,但从培训计划所倾向的产业可以看出,主要是针对本市紧缺工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重点产业;由于技术工结构性短缺导致部分工种人员稀缺,政府对这类工种给予政策倾斜也是合理的,但政府政策应急色彩过于浓厚,为急于解决眼前问题而将农民工劳动力全部引向某些产业,没有考虑到各个产业间劳动力的平衡和农民工自身的发展诉求。同时,政府培训计划以短期为主,主要为实现培训上岗和初级技能鉴定,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对一线工人的需求,但缺少后期的引导和培训,大量农民工缺少自我提升的途径。
二是职业培训补贴覆盖面过于狭窄。三市对农民工均有职业培训补贴,且每年补贴预算可观:苏州对数控技术等十个工种的技师补贴1400元、高级技师补贴1800元;无锡高级技师800元/人、技师600元/人进行补贴,5项紧缺工种补贴费用更高;常州对于紧缺工种技师每人补贴600元、高级技师每人补贴1000元的培训费用。通过三市的补贴政策不难看出,政府补贴明显倾向于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术人才,一般劳动者如果想获得补贴通常需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政府策略的制定是出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对于已经具有高级工的人员而言,政府的补贴仅仅具有一定的象征价值,对人员是否参与培训向更高级别技能冲刺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政府设定学历门槛的初衷是为使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历偏低往往是农民工群体的普遍现象,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体被排除在可享受补贴的范围之外。
三是职业培训缺少人文关怀。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选择留在城市。农民工即便有了一技之长是否就可以留在城市?未必。从衣着、饮食到生活习惯,似乎都和城市的形象有些“格格不入”,歧视对于城市农民工而言已经演化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农民工原有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有较大差异,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抛弃,出现与城市文明不和谐的现象也是情理之中,但绝不能忽视这类现象的负面影响。歧视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而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城市的文化和习惯并非全然积极向上,甚至农民工还鄙视部分城市人的吝啬和自私。由于文化隔阂的存在,即使农民工具备在城市生活的物质条件,但精神层面的缺失也会将其排斥在城市之外。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培训 长效发展 理念
[作者简介]吴旗(1959- ),男,江苏苏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俞亚珍(1964- ),女,江苏江阴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6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社会治理视阈下提升江苏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500,项目主持人:孙杏林)和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重点立项课题“常州高职园区校际协同教育督导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4022,课题主持人:吴旗)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5-0106-03
一、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分析
农民工现象近年来在我国社会较为突出,有学者统计已有超过1/3的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大量原本务农人员如今涌入城镇,一方面为城镇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城镇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大量人口的增加也考验着城镇的容纳能力,对城镇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政府已经将城镇化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目标,农业人口转型分流到其他产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农业人口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沿海部分工业区出现的“用工荒”,缓解人口红利锐减对工业产生的压力,合理利用富余农业人口资源,将其转变为城市人力资源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农民工”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称呼,但究竟哪些群体才可以被称为农民工?有学者认为农民工是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是对身份的界定;有的认为农民工指的是那些在城市中从事工业活动但保留农民身份的人,强调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但称呼具有歧视和贬义;不否认词语本身具有不周延和不合理的色彩,但目前还未有更适合的词语代替。本文对其界定予以广泛的解释:通指未接受高等教育在城镇工作的原本是农业户籍的外来人员。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
将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转变为技术工人,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然而涉及的培训机构、培训经费、培训效果等均是步履维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报告数据,2013年全国技工学校3064所,江苏134所,占4.37%;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万人次,江苏99.4万人次,占9.04%;全国职业技能鉴定1492万人次,江苏124.03万人次,占8.31%。2013年全国技工学校2998所,江苏132所,占4.4%;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4万人次,江苏95.77万人次,占13.6%;全国职业技能鉴定1658万人次,江苏127. 3万人次,占7.68%。可见,江苏省职业技能数量上占有较高的比例,培训能力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分析江苏省发展较快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的培训政策,对了解全国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据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公布的政策法规资料显示:三市均有农民工专项培训计划且有农民工培训补贴,但培训方案都没有人文类课程,培训重点产业有所不同,分别为: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设备,铁路、交通、建设、电力,机械制造、纺织、化工、冶金和电子设备。上述三市在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给予较大投入,每年财政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都有专项经费预算,但仍存在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培训的短期性、应急性。三市虽然都有针对农民工的专项培训,但从培训计划所倾向的产业可以看出,主要是针对本市紧缺工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重点产业;由于技术工结构性短缺导致部分工种人员稀缺,政府对这类工种给予政策倾斜也是合理的,但政府政策应急色彩过于浓厚,为急于解决眼前问题而将农民工劳动力全部引向某些产业,没有考虑到各个产业间劳动力的平衡和农民工自身的发展诉求。同时,政府培训计划以短期为主,主要为实现培训上岗和初级技能鉴定,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对一线工人的需求,但缺少后期的引导和培训,大量农民工缺少自我提升的途径。
二是职业培训补贴覆盖面过于狭窄。三市对农民工均有职业培训补贴,且每年补贴预算可观:苏州对数控技术等十个工种的技师补贴1400元、高级技师补贴1800元;无锡高级技师800元/人、技师600元/人进行补贴,5项紧缺工种补贴费用更高;常州对于紧缺工种技师每人补贴600元、高级技师每人补贴1000元的培训费用。通过三市的补贴政策不难看出,政府补贴明显倾向于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术人才,一般劳动者如果想获得补贴通常需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政府策略的制定是出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对于已经具有高级工的人员而言,政府的补贴仅仅具有一定的象征价值,对人员是否参与培训向更高级别技能冲刺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政府设定学历门槛的初衷是为使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历偏低往往是农民工群体的普遍现象,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体被排除在可享受补贴的范围之外。
三是职业培训缺少人文关怀。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选择留在城市。农民工即便有了一技之长是否就可以留在城市?未必。从衣着、饮食到生活习惯,似乎都和城市的形象有些“格格不入”,歧视对于城市农民工而言已经演化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农民工原有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有较大差异,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抛弃,出现与城市文明不和谐的现象也是情理之中,但绝不能忽视这类现象的负面影响。歧视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而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城市的文化和习惯并非全然积极向上,甚至农民工还鄙视部分城市人的吝啬和自私。由于文化隔阂的存在,即使农民工具备在城市生活的物质条件,但精神层面的缺失也会将其排斥在城市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