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除了使学生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实际出发,论述了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
关键词: 科学课堂 科学态度 探究能力 有效性课堂
科学,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也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科学的种子,科学课堂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片阵地。小学自然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新版的《科学》和原来的《自然》相比,更注重学生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的探究能力,引导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
一、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科学,然后回到生活
科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和所学知识本质的联系,会降低所学知识的难度,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地理解知识。如学习《让身体热起来》,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分类,新的知识也就轻松地掌握了。
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加强科学和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助于他们理解巩固和迁移所学的知识。如在学习《生物的启示》时,学生认识到许多发明创造的灵感启示就来源于周围。我借机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特性提出自己的发明设想。有的同学说,可以根据变色龙的特性发明一种变色衣,军人穿上比迷彩服的效果更好;有的说向日葵的花朵始终对着太阳,我们也可以开发一种产品,使太阳能电池板具有这种特性……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正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南朝的萧统曾说:“盖踵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老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和引导,才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深一步,而且应用于实际。
二、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有想象才会有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一道光芒,照到哪里,哪里就能透过黑暗、露出光明。投射到宇宙,人们发现了太阳的组成;投射到大地,人们发现了地球的形状;投射到微观世界,人们发现了新的元素。有人以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实则不然,发明电话的贝尔只是一名语言教师,发现“小人国”的列文·虎克是荷兰政府的看门人。当然我们引导的学生创新,一定是有实际根据的,而不能是凭空的胡思乱想。《未来家园》一课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地球的环境、人口等多方面的原因,人类要开发未来家园。我要求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重要的是要说出设想的可行性。如果想不出设想中的难题如何解决,也可以发言,再全班讨论。同学们的设想真是丰富多彩,有的说若干年后移居火星可以发明一种特质的衣服,穿上就能适应火星的温度;有的说通过发明一种超光速的飞船以解决火星和地球的交通问题。还有的同学着眼于海洋,提出可以发明一种人工肺,可以使人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生活;还可以建立海底城市,超市、学校等一应俱全……那神态简直就像一群小科学家在严谨地讨论问题。想象是创新的基础,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自然可以提高。
三、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主动性
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使学生多多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我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因为这样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和谐、友好的师生及生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求知欲,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在教学《无处不在的能量》时,师生共同认识了能量的转化后,我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转化的现象,分组讨论,并宣布得出答案最多最准确的小组为“科学之星团队”。在这样的动机刺激下,学生们没有了平时上课时的严肃,而是热情高涨:有冥思苦想的,有想出答案欣喜若狂的……学生们全都积极参与到讨论、分析、推理之中,最后全班总结、评比,得出答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特别牢固。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并加深理解。
四、保持好奇心,洞察生活
许许多多的科学发明都有赖于发明者对生活的洞察,如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花瓣变红了,这么一个生活细节别人很可能会轻易地忽略,但他却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和大量的实验,最终发明了酸碱试纸。牛顿被苹果砸了头,结果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科学世界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不一定非要有所创造,但是可以把生活中的现象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科学的生活态度,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但也要注意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就是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看,用科学的思维去想,发现事物本质的特点。比如《动物传递信息的方法》一课,要求观察蚂蚁和蜜蜂传递信息的方法,虽然学生们对问题很感兴趣,但一进入大自然,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所以我们要提醒他们抓住观察的要点,以免被别的事物干扰,从而很快地得出答案。
五、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针对科学这一学科的性质,教学方法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发展到注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这是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设计各种实验,使学生在做中积极思考,在做中得到知识,提高动手探究的能力。这比老师直接的知识传授更有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记忆、巩固和应用,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摆的秘密》时,学生在我的提示下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课堂小结时我重点复习了这个知识点,并告诉同学们这是在科学试验中经常运用的研究方法。后来在学习《通电的线圈》时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磁力大小和磁极方向的因素时,我先让学生写出实验步骤,结果大多数同学都能联系到以前学习到的实验方法,正确地设计出实验的步骤。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去解决类似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解答单个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六、以人为本,使学生爱上科学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科学课的性质决定在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的眼神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予以肯定。学生在做小组实验时往往是动手能力强的做,动手能力差的看,长此以往,差的会越来越差。所以在学生实验时我特别注意这一点,给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看到操作遇到困难时俯下身来动手指导。在提问、讨论的时候也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对来自于老师的关注非常敏感,这会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动力。另外,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如写科学小笔记,把生活中发现的科学现象写下来;举办科学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查阅整合资料办一份科技报纸,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担任着大部分的角色,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气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兼顾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塑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才是科学的有效性课堂。
参考文献:
[1]丁品森.青少年也能步入创新的行列[N].科学24小时,2010.7-8.科学24小时杂志社.
[2]邬悠.洞察奇异法:发明创造技法宝库里的利器[N].发明与创新,2010.7.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3]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 科学课堂 科学态度 探究能力 有效性课堂
科学,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也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科学的种子,科学课堂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片阵地。小学自然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新版的《科学》和原来的《自然》相比,更注重学生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的探究能力,引导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
一、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科学,然后回到生活
科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和所学知识本质的联系,会降低所学知识的难度,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地理解知识。如学习《让身体热起来》,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分类,新的知识也就轻松地掌握了。
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加强科学和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助于他们理解巩固和迁移所学的知识。如在学习《生物的启示》时,学生认识到许多发明创造的灵感启示就来源于周围。我借机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特性提出自己的发明设想。有的同学说,可以根据变色龙的特性发明一种变色衣,军人穿上比迷彩服的效果更好;有的说向日葵的花朵始终对着太阳,我们也可以开发一种产品,使太阳能电池板具有这种特性……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正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南朝的萧统曾说:“盖踵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老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和引导,才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深一步,而且应用于实际。
二、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有想象才会有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一道光芒,照到哪里,哪里就能透过黑暗、露出光明。投射到宇宙,人们发现了太阳的组成;投射到大地,人们发现了地球的形状;投射到微观世界,人们发现了新的元素。有人以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实则不然,发明电话的贝尔只是一名语言教师,发现“小人国”的列文·虎克是荷兰政府的看门人。当然我们引导的学生创新,一定是有实际根据的,而不能是凭空的胡思乱想。《未来家园》一课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地球的环境、人口等多方面的原因,人类要开发未来家园。我要求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重要的是要说出设想的可行性。如果想不出设想中的难题如何解决,也可以发言,再全班讨论。同学们的设想真是丰富多彩,有的说若干年后移居火星可以发明一种特质的衣服,穿上就能适应火星的温度;有的说通过发明一种超光速的飞船以解决火星和地球的交通问题。还有的同学着眼于海洋,提出可以发明一种人工肺,可以使人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生活;还可以建立海底城市,超市、学校等一应俱全……那神态简直就像一群小科学家在严谨地讨论问题。想象是创新的基础,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自然可以提高。
三、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主动性
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使学生多多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我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因为这样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和谐、友好的师生及生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求知欲,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在教学《无处不在的能量》时,师生共同认识了能量的转化后,我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转化的现象,分组讨论,并宣布得出答案最多最准确的小组为“科学之星团队”。在这样的动机刺激下,学生们没有了平时上课时的严肃,而是热情高涨:有冥思苦想的,有想出答案欣喜若狂的……学生们全都积极参与到讨论、分析、推理之中,最后全班总结、评比,得出答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特别牢固。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并加深理解。
四、保持好奇心,洞察生活
许许多多的科学发明都有赖于发明者对生活的洞察,如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花瓣变红了,这么一个生活细节别人很可能会轻易地忽略,但他却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和大量的实验,最终发明了酸碱试纸。牛顿被苹果砸了头,结果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科学世界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不一定非要有所创造,但是可以把生活中的现象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科学的生活态度,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但也要注意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就是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看,用科学的思维去想,发现事物本质的特点。比如《动物传递信息的方法》一课,要求观察蚂蚁和蜜蜂传递信息的方法,虽然学生们对问题很感兴趣,但一进入大自然,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所以我们要提醒他们抓住观察的要点,以免被别的事物干扰,从而很快地得出答案。
五、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针对科学这一学科的性质,教学方法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发展到注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这是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设计各种实验,使学生在做中积极思考,在做中得到知识,提高动手探究的能力。这比老师直接的知识传授更有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记忆、巩固和应用,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摆的秘密》时,学生在我的提示下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课堂小结时我重点复习了这个知识点,并告诉同学们这是在科学试验中经常运用的研究方法。后来在学习《通电的线圈》时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磁力大小和磁极方向的因素时,我先让学生写出实验步骤,结果大多数同学都能联系到以前学习到的实验方法,正确地设计出实验的步骤。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去解决类似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解答单个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六、以人为本,使学生爱上科学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科学课的性质决定在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的眼神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予以肯定。学生在做小组实验时往往是动手能力强的做,动手能力差的看,长此以往,差的会越来越差。所以在学生实验时我特别注意这一点,给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看到操作遇到困难时俯下身来动手指导。在提问、讨论的时候也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对来自于老师的关注非常敏感,这会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动力。另外,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如写科学小笔记,把生活中发现的科学现象写下来;举办科学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查阅整合资料办一份科技报纸,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担任着大部分的角色,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气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兼顾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塑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才是科学的有效性课堂。
参考文献:
[1]丁品森.青少年也能步入创新的行列[N].科学24小时,2010.7-8.科学24小时杂志社.
[2]邬悠.洞察奇异法:发明创造技法宝库里的利器[N].发明与创新,2010.7.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3]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