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节龙凤玉佩出土于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楚地玉器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文章拟从四节龙凤玉器的整体情况及命名、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四节龙凤玉器的命名进行探讨,认为更加合理的命名應该是四节透雕龙凤玉佩,其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当时制玉技术的高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上也充分体现出独一无二的规则与不规则之美。
关键词:曾侯乙墓;四节龙凤玉佩;器物命名;艺术特点
1 整体情况及命名问题
四节龙凤玉佩(图1)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这块玉佩是由同一块完整玉料透雕制作的,分为四节,中间由三个圆环联结。其中四节透雕的第一节是两只凤鸟对立组合的形象,第二节是两条龙,其中龙尾处又变成凤首,因此是龙凤共存的一部分,第三节是两条蜷曲的龙,第四节是对首的双小龙。三个联结的圆环从上至下分别雕刻了龙首和龙身的纹饰。四节龙凤玉佩整体玉料呈白色、微黄,除了第一节双凤部分和第一个圆环部分颜色相对均匀并且没有明显瑕疵以外,余下部分均有瑕疵,多在边缘处呈棕黄色,也为玉皮部分,属于自然瑕疵。
目前关于四节龙凤玉佩的命名有四节龙凤玉佩①、透雕双龙玉佩②两种。除郭德维在《曾侯乙墓的玉器》一文中将此玉器命名为透雕双龙玉佩之外,其他学者均认可四节龙凤玉佩这一名字。四节龙凤玉佩与曾侯乙墓中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图2)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玉器都以活环联结而富有特色,故四节龙凤玉佩和十六节龙凤玉挂饰两者的命名中都有具体的分节数目。此外,从具体形制上来看,四个分节部分既有龙形又有凤形,因此组合称龙凤玉佩也符合实际特色。
郭德维将其命名为“透雕双龙玉佩”,是将制作工艺“透雕”二字作为名字之首。当时对于整玉的复杂透雕技术属于非常先进的制作工艺,因此对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以及此玉的年代而言,“透雕”二字可以很明确地体现出玉佩本身的特色以及年代特点。但是郭德维用“双龙”二字加入命名,却稍有未尽之处。此玉共有四节、三环,其中第一节是双凤而非双龙,并非整个玉器都是体现双龙。古时有龙凤呈祥的寓意,且凤纹是当时楚人非常尊崇的,因此忽略双凤部分实则不够妥当。四节龙凤玉佩中的龙凤不可拆分,一方面基于玉器本身的实际图案构造,另一方面是因为龙、凤结合既体现了楚人对凤的尊崇,也表现出对当时中原龙文化的吸收。因此,此玉佩的命名为“四节透雕龙凤玉佩”更为全面,为方便表达,后文仍沿用四节龙凤玉佩一名表示。
2 制作工艺
四节龙凤玉佩用料巧妙,整块玉料分以三个圆环和四块玉饰层层联结。其雕琢技术也体现了当时制玉的高超水平,集分雕连缀、透雕、平雕、阴刻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此外,四节龙凤玉佩器身所刻绘的龙凤形图案,则用鳞纹、陶纹、乳丁纹等多种纹样加以刻画装饰,密而不冗的纹饰使其龙凤之形既生动又不乏敦实。观其整体,还可看出四节龙凤玉佩对于俏色工艺的充分体现,其玉料边缘所适当保留的焦色玉皮作为白玉主体的陪衬,使整器灵润之中又增温厚之感,可谓是匠心独具。
四节龙凤玉佩的制作,有赖于当时已得到长足发展的制玉工艺以及成熟的技术设备。玉料切削、钻孔、雕刻等需要金属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已经能满足金属工具的制作,也为制玉打好了基础。虽然未能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中得见具体的制玉工具,但在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对比同时代其他地区而言是首屈一指的。基于此,四节龙凤玉佩在雕琢技艺上较前代而言实现了新的突破,例如“青丝”线雕技术,玉佩器身的鳞纹、云纹即展现了此种高超的线雕技法,使其龙身凤形遒劲流畅、纵横有序。此外,四节龙凤玉佩更为出彩的是其对镂雕技术的运用,边缘处自然圆润、纹样多变、镂空布局繁密而不冗杂。除了精巧的平刻和镂雕,四节龙凤玉佩还以分节连接技术闻名。整体玉料分节连接不同于单纯的活环制作,需要以多个玉环将多件玉器分别连接,因此制作难度更大,需要更高的制作技术。四节龙凤玉佩就是由整块玉料分别雕制组合而成的,器身主体分为四节,中间以三个活环联结,在各个环节上镂雕并阴线刻出形态各异的龙、凤纹饰。整器集活链、镂雕、阴刻等技术,工艺复杂,制作精妙,是战国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足以代表战国制玉技术的最高水平。
3 艺术特点
3.1 龙凤形纹样
四节龙凤玉佩通身纹样由七条龙、四只凤鸟、四条蛇组成,其中四条蛇纹刻在第二节龙形之上,居中纵向刻画一条龙纹,中轴左右分别是对称的龙凤形纹样。此玉器以龙形纹样为主,以凤形纹样为辅,龙、凤融为一体,互为映衬。
从形态布局上来说,四节龙凤玉佩器形对于龙凤合体的刻画十分精妙,龙尾巧变为凤首,放大了玉料本身的演绎空间。玉佩以龙形为主体,其蜷龙身姿傲然,动感十足,作为陪衬的凤鸟则气势稍敛,以其柔美之姿衬托龙形的威武。可见四节龙凤玉佩从形体构成及神韵塑造两方面实现了从内在意涵到外在审美的贯通,进而表现了时人制玉的高超技术与赏玉的高级审美。
3.2 规则与不规则
四节龙凤玉佩的规则体现在玉器纹样及意涵表现中,玉佩分四节、三环,四节的内容由左右、上下对称的龙、凤组成,纵向的联结三环也分别由上至下雕刻了整条龙的内容,这种规则更不如说是一种对称文化。四节龙凤玉佩的不规则体现了因料而制的原则,受限于原材料的不确定和不规则,加上古时工匠都很珍惜玉料,因此基本都会尽可能保留玉料的最大部分。
此外,这种不规则是与其规则和对称性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虽然四节龙凤玉佩在雕刻纹样内容上体现了对称性,但在实际大小和比重上却并不是规则对称的,这一重要特征正是造就当时玉器独一无二宝贵性的关键。一方面是因为制作工艺发展程度的限制,即使是玉环、玉璧这类的玉器也难以保证绝对的完美对称;另一方面更是源于匠人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造就了诸如四节龙凤玉佩这样的精美独特玉器。
3.3 独一无二
四节龙凤玉佩与同时期其他的龙凤合体玉器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即独一无二。每一件玉器都糅合了匠人的巧思,同时又受限于玉料的固有形质,辅之以对所制佩饰形的构设,才能打造出其最终的艺术表现。即使是同一类龙凤组合形玉器,也有多种意象的表达,有的强调恢宏气势,有的力图表现刚柔相济的和谐,还有的则着重展现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景。一般而言,龙凤形玉器主要有三种组合形式。
第一种是龙身与凤体互相缠绵交织的,如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的龙凤形玉佩(图3)。
第二种是龙与凤相互映衬、互为形体的,如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对青玉龙凤合体玉佩(图4)。
第三种是以龙为中心、凤为衬托地位的,如山西省博物馆藏一对青黄色镂空玉佩(图5)。
四节龙凤玉佩属于第二种龙凤相互映衬、互为形体的类型,这种合体组合的形式是非常奇特的。此外,四节龙凤玉佩在纹样上还表现了“凤抓蛇”的意象,这种图案在当时楚国器物上非常常见,由此印证了曾、楚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楚文化中,凤代表火中之鸟,是美的化身,蛇代表邪恶,因此“凤抓蛇”表现的就是楚人向往正义、不惧强暴的精神。结合四节龙凤玉佩的龙凤互为形体的奇特组合,以及其充分利用玉料空间体现“凤抓蛇”纹样这两个方面,足以看出此玉佩独一无二。
4 结语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玉石蕴含着神灵、天意甚至永生等意象,因此其也被称为“玉魂国魄”。以玉石为载体所创作的各种玉饰,自然也包含着此类美好意蕴。就四节龙凤玉佩而言,其发现于墓主曾侯乙的腹部,应为装饰所用。古人崇玉爱玉,其身佩玉,玉寓意着美好品格,《礼记》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即为此理。前文对四节龙凤玉佩的命名、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四节龙凤玉佩更为合理的命名应该是“四节透雕龙凤玉佩”,且其制作工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在艺术表现上更是独一无二。可以说四节龙凤玉佩的艺术价值较同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而言,也毫不逊色,只不过学界对前者的关注远超后者。
综上所述,四节龙凤玉佩作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之一,反映了战国早期制玉的工艺成就,也表现了其时审美中对玉石本身及艺术创造两者结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
关键词:曾侯乙墓;四节龙凤玉佩;器物命名;艺术特点
1 整体情况及命名问题
四节龙凤玉佩(图1)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这块玉佩是由同一块完整玉料透雕制作的,分为四节,中间由三个圆环联结。其中四节透雕的第一节是两只凤鸟对立组合的形象,第二节是两条龙,其中龙尾处又变成凤首,因此是龙凤共存的一部分,第三节是两条蜷曲的龙,第四节是对首的双小龙。三个联结的圆环从上至下分别雕刻了龙首和龙身的纹饰。四节龙凤玉佩整体玉料呈白色、微黄,除了第一节双凤部分和第一个圆环部分颜色相对均匀并且没有明显瑕疵以外,余下部分均有瑕疵,多在边缘处呈棕黄色,也为玉皮部分,属于自然瑕疵。
目前关于四节龙凤玉佩的命名有四节龙凤玉佩①、透雕双龙玉佩②两种。除郭德维在《曾侯乙墓的玉器》一文中将此玉器命名为透雕双龙玉佩之外,其他学者均认可四节龙凤玉佩这一名字。四节龙凤玉佩与曾侯乙墓中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图2)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玉器都以活环联结而富有特色,故四节龙凤玉佩和十六节龙凤玉挂饰两者的命名中都有具体的分节数目。此外,从具体形制上来看,四个分节部分既有龙形又有凤形,因此组合称龙凤玉佩也符合实际特色。
郭德维将其命名为“透雕双龙玉佩”,是将制作工艺“透雕”二字作为名字之首。当时对于整玉的复杂透雕技术属于非常先进的制作工艺,因此对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以及此玉的年代而言,“透雕”二字可以很明确地体现出玉佩本身的特色以及年代特点。但是郭德维用“双龙”二字加入命名,却稍有未尽之处。此玉共有四节、三环,其中第一节是双凤而非双龙,并非整个玉器都是体现双龙。古时有龙凤呈祥的寓意,且凤纹是当时楚人非常尊崇的,因此忽略双凤部分实则不够妥当。四节龙凤玉佩中的龙凤不可拆分,一方面基于玉器本身的实际图案构造,另一方面是因为龙、凤结合既体现了楚人对凤的尊崇,也表现出对当时中原龙文化的吸收。因此,此玉佩的命名为“四节透雕龙凤玉佩”更为全面,为方便表达,后文仍沿用四节龙凤玉佩一名表示。
2 制作工艺
四节龙凤玉佩用料巧妙,整块玉料分以三个圆环和四块玉饰层层联结。其雕琢技术也体现了当时制玉的高超水平,集分雕连缀、透雕、平雕、阴刻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此外,四节龙凤玉佩器身所刻绘的龙凤形图案,则用鳞纹、陶纹、乳丁纹等多种纹样加以刻画装饰,密而不冗的纹饰使其龙凤之形既生动又不乏敦实。观其整体,还可看出四节龙凤玉佩对于俏色工艺的充分体现,其玉料边缘所适当保留的焦色玉皮作为白玉主体的陪衬,使整器灵润之中又增温厚之感,可谓是匠心独具。
四节龙凤玉佩的制作,有赖于当时已得到长足发展的制玉工艺以及成熟的技术设备。玉料切削、钻孔、雕刻等需要金属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已经能满足金属工具的制作,也为制玉打好了基础。虽然未能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中得见具体的制玉工具,但在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对比同时代其他地区而言是首屈一指的。基于此,四节龙凤玉佩在雕琢技艺上较前代而言实现了新的突破,例如“青丝”线雕技术,玉佩器身的鳞纹、云纹即展现了此种高超的线雕技法,使其龙身凤形遒劲流畅、纵横有序。此外,四节龙凤玉佩更为出彩的是其对镂雕技术的运用,边缘处自然圆润、纹样多变、镂空布局繁密而不冗杂。除了精巧的平刻和镂雕,四节龙凤玉佩还以分节连接技术闻名。整体玉料分节连接不同于单纯的活环制作,需要以多个玉环将多件玉器分别连接,因此制作难度更大,需要更高的制作技术。四节龙凤玉佩就是由整块玉料分别雕制组合而成的,器身主体分为四节,中间以三个活环联结,在各个环节上镂雕并阴线刻出形态各异的龙、凤纹饰。整器集活链、镂雕、阴刻等技术,工艺复杂,制作精妙,是战国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足以代表战国制玉技术的最高水平。
3 艺术特点
3.1 龙凤形纹样
四节龙凤玉佩通身纹样由七条龙、四只凤鸟、四条蛇组成,其中四条蛇纹刻在第二节龙形之上,居中纵向刻画一条龙纹,中轴左右分别是对称的龙凤形纹样。此玉器以龙形纹样为主,以凤形纹样为辅,龙、凤融为一体,互为映衬。
从形态布局上来说,四节龙凤玉佩器形对于龙凤合体的刻画十分精妙,龙尾巧变为凤首,放大了玉料本身的演绎空间。玉佩以龙形为主体,其蜷龙身姿傲然,动感十足,作为陪衬的凤鸟则气势稍敛,以其柔美之姿衬托龙形的威武。可见四节龙凤玉佩从形体构成及神韵塑造两方面实现了从内在意涵到外在审美的贯通,进而表现了时人制玉的高超技术与赏玉的高级审美。
3.2 规则与不规则
四节龙凤玉佩的规则体现在玉器纹样及意涵表现中,玉佩分四节、三环,四节的内容由左右、上下对称的龙、凤组成,纵向的联结三环也分别由上至下雕刻了整条龙的内容,这种规则更不如说是一种对称文化。四节龙凤玉佩的不规则体现了因料而制的原则,受限于原材料的不确定和不规则,加上古时工匠都很珍惜玉料,因此基本都会尽可能保留玉料的最大部分。
此外,这种不规则是与其规则和对称性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虽然四节龙凤玉佩在雕刻纹样内容上体现了对称性,但在实际大小和比重上却并不是规则对称的,这一重要特征正是造就当时玉器独一无二宝贵性的关键。一方面是因为制作工艺发展程度的限制,即使是玉环、玉璧这类的玉器也难以保证绝对的完美对称;另一方面更是源于匠人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造就了诸如四节龙凤玉佩这样的精美独特玉器。
3.3 独一无二
四节龙凤玉佩与同时期其他的龙凤合体玉器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即独一无二。每一件玉器都糅合了匠人的巧思,同时又受限于玉料的固有形质,辅之以对所制佩饰形的构设,才能打造出其最终的艺术表现。即使是同一类龙凤组合形玉器,也有多种意象的表达,有的强调恢宏气势,有的力图表现刚柔相济的和谐,还有的则着重展现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景。一般而言,龙凤形玉器主要有三种组合形式。
第一种是龙身与凤体互相缠绵交织的,如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的龙凤形玉佩(图3)。
第二种是龙与凤相互映衬、互为形体的,如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对青玉龙凤合体玉佩(图4)。
第三种是以龙为中心、凤为衬托地位的,如山西省博物馆藏一对青黄色镂空玉佩(图5)。
四节龙凤玉佩属于第二种龙凤相互映衬、互为形体的类型,这种合体组合的形式是非常奇特的。此外,四节龙凤玉佩在纹样上还表现了“凤抓蛇”的意象,这种图案在当时楚国器物上非常常见,由此印证了曾、楚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楚文化中,凤代表火中之鸟,是美的化身,蛇代表邪恶,因此“凤抓蛇”表现的就是楚人向往正义、不惧强暴的精神。结合四节龙凤玉佩的龙凤互为形体的奇特组合,以及其充分利用玉料空间体现“凤抓蛇”纹样这两个方面,足以看出此玉佩独一无二。
4 结语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玉石蕴含着神灵、天意甚至永生等意象,因此其也被称为“玉魂国魄”。以玉石为载体所创作的各种玉饰,自然也包含着此类美好意蕴。就四节龙凤玉佩而言,其发现于墓主曾侯乙的腹部,应为装饰所用。古人崇玉爱玉,其身佩玉,玉寓意着美好品格,《礼记》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即为此理。前文对四节龙凤玉佩的命名、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四节龙凤玉佩更为合理的命名应该是“四节透雕龙凤玉佩”,且其制作工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在艺术表现上更是独一无二。可以说四节龙凤玉佩的艺术价值较同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而言,也毫不逊色,只不过学界对前者的关注远超后者。
综上所述,四节龙凤玉佩作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之一,反映了战国早期制玉的工艺成就,也表现了其时审美中对玉石本身及艺术创造两者结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