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出土玉器解读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节龙凤玉佩出土于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楚地玉器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文章拟从四节龙凤玉器的整体情况及命名、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四节龙凤玉器的命名进行探讨,认为更加合理的命名應该是四节透雕龙凤玉佩,其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当时制玉技术的高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上也充分体现出独一无二的规则与不规则之美。
  关键词:曾侯乙墓;四节龙凤玉佩;器物命名;艺术特点
  1 整体情况及命名问题
  四节龙凤玉佩(图1)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这块玉佩是由同一块完整玉料透雕制作的,分为四节,中间由三个圆环联结。其中四节透雕的第一节是两只凤鸟对立组合的形象,第二节是两条龙,其中龙尾处又变成凤首,因此是龙凤共存的一部分,第三节是两条蜷曲的龙,第四节是对首的双小龙。三个联结的圆环从上至下分别雕刻了龙首和龙身的纹饰。四节龙凤玉佩整体玉料呈白色、微黄,除了第一节双凤部分和第一个圆环部分颜色相对均匀并且没有明显瑕疵以外,余下部分均有瑕疵,多在边缘处呈棕黄色,也为玉皮部分,属于自然瑕疵。
  目前关于四节龙凤玉佩的命名有四节龙凤玉佩①、透雕双龙玉佩②两种。除郭德维在《曾侯乙墓的玉器》一文中将此玉器命名为透雕双龙玉佩之外,其他学者均认可四节龙凤玉佩这一名字。四节龙凤玉佩与曾侯乙墓中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图2)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玉器都以活环联结而富有特色,故四节龙凤玉佩和十六节龙凤玉挂饰两者的命名中都有具体的分节数目。此外,从具体形制上来看,四个分节部分既有龙形又有凤形,因此组合称龙凤玉佩也符合实际特色。
  郭德维将其命名为“透雕双龙玉佩”,是将制作工艺“透雕”二字作为名字之首。当时对于整玉的复杂透雕技术属于非常先进的制作工艺,因此对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以及此玉的年代而言,“透雕”二字可以很明确地体现出玉佩本身的特色以及年代特点。但是郭德维用“双龙”二字加入命名,却稍有未尽之处。此玉共有四节、三环,其中第一节是双凤而非双龙,并非整个玉器都是体现双龙。古时有龙凤呈祥的寓意,且凤纹是当时楚人非常尊崇的,因此忽略双凤部分实则不够妥当。四节龙凤玉佩中的龙凤不可拆分,一方面基于玉器本身的实际图案构造,另一方面是因为龙、凤结合既体现了楚人对凤的尊崇,也表现出对当时中原龙文化的吸收。因此,此玉佩的命名为“四节透雕龙凤玉佩”更为全面,为方便表达,后文仍沿用四节龙凤玉佩一名表示。
  2 制作工艺
  四节龙凤玉佩用料巧妙,整块玉料分以三个圆环和四块玉饰层层联结。其雕琢技术也体现了当时制玉的高超水平,集分雕连缀、透雕、平雕、阴刻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此外,四节龙凤玉佩器身所刻绘的龙凤形图案,则用鳞纹、陶纹、乳丁纹等多种纹样加以刻画装饰,密而不冗的纹饰使其龙凤之形既生动又不乏敦实。观其整体,还可看出四节龙凤玉佩对于俏色工艺的充分体现,其玉料边缘所适当保留的焦色玉皮作为白玉主体的陪衬,使整器灵润之中又增温厚之感,可谓是匠心独具。
  四节龙凤玉佩的制作,有赖于当时已得到长足发展的制玉工艺以及成熟的技术设备。玉料切削、钻孔、雕刻等需要金属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已经能满足金属工具的制作,也为制玉打好了基础。虽然未能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中得见具体的制玉工具,但在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对比同时代其他地区而言是首屈一指的。基于此,四节龙凤玉佩在雕琢技艺上较前代而言实现了新的突破,例如“青丝”线雕技术,玉佩器身的鳞纹、云纹即展现了此种高超的线雕技法,使其龙身凤形遒劲流畅、纵横有序。此外,四节龙凤玉佩更为出彩的是其对镂雕技术的运用,边缘处自然圆润、纹样多变、镂空布局繁密而不冗杂。除了精巧的平刻和镂雕,四节龙凤玉佩还以分节连接技术闻名。整体玉料分节连接不同于单纯的活环制作,需要以多个玉环将多件玉器分别连接,因此制作难度更大,需要更高的制作技术。四节龙凤玉佩就是由整块玉料分别雕制组合而成的,器身主体分为四节,中间以三个活环联结,在各个环节上镂雕并阴线刻出形态各异的龙、凤纹饰。整器集活链、镂雕、阴刻等技术,工艺复杂,制作精妙,是战国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足以代表战国制玉技术的最高水平。
  3 艺术特点
  3.1 龙凤形纹样
  四节龙凤玉佩通身纹样由七条龙、四只凤鸟、四条蛇组成,其中四条蛇纹刻在第二节龙形之上,居中纵向刻画一条龙纹,中轴左右分别是对称的龙凤形纹样。此玉器以龙形纹样为主,以凤形纹样为辅,龙、凤融为一体,互为映衬。
  从形态布局上来说,四节龙凤玉佩器形对于龙凤合体的刻画十分精妙,龙尾巧变为凤首,放大了玉料本身的演绎空间。玉佩以龙形为主体,其蜷龙身姿傲然,动感十足,作为陪衬的凤鸟则气势稍敛,以其柔美之姿衬托龙形的威武。可见四节龙凤玉佩从形体构成及神韵塑造两方面实现了从内在意涵到外在审美的贯通,进而表现了时人制玉的高超技术与赏玉的高级审美。
  3.2 规则与不规则
  四节龙凤玉佩的规则体现在玉器纹样及意涵表现中,玉佩分四节、三环,四节的内容由左右、上下对称的龙、凤组成,纵向的联结三环也分别由上至下雕刻了整条龙的内容,这种规则更不如说是一种对称文化。四节龙凤玉佩的不规则体现了因料而制的原则,受限于原材料的不确定和不规则,加上古时工匠都很珍惜玉料,因此基本都会尽可能保留玉料的最大部分。
  此外,这种不规则是与其规则和对称性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虽然四节龙凤玉佩在雕刻纹样内容上体现了对称性,但在实际大小和比重上却并不是规则对称的,这一重要特征正是造就当时玉器独一无二宝贵性的关键。一方面是因为制作工艺发展程度的限制,即使是玉环、玉璧这类的玉器也难以保证绝对的完美对称;另一方面更是源于匠人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造就了诸如四节龙凤玉佩这样的精美独特玉器。
  3.3 独一无二
  四节龙凤玉佩与同时期其他的龙凤合体玉器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即独一无二。每一件玉器都糅合了匠人的巧思,同时又受限于玉料的固有形质,辅之以对所制佩饰形的构设,才能打造出其最终的艺术表现。即使是同一类龙凤组合形玉器,也有多种意象的表达,有的强调恢宏气势,有的力图表现刚柔相济的和谐,还有的则着重展现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景。一般而言,龙凤形玉器主要有三种组合形式。
  第一种是龙身与凤体互相缠绵交织的,如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的龙凤形玉佩(图3)。
  第二种是龙与凤相互映衬、互为形体的,如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对青玉龙凤合体玉佩(图4)。
  第三种是以龙为中心、凤为衬托地位的,如山西省博物馆藏一对青黄色镂空玉佩(图5)。
  四节龙凤玉佩属于第二种龙凤相互映衬、互为形体的类型,这种合体组合的形式是非常奇特的。此外,四节龙凤玉佩在纹样上还表现了“凤抓蛇”的意象,这种图案在当时楚国器物上非常常见,由此印证了曾、楚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楚文化中,凤代表火中之鸟,是美的化身,蛇代表邪恶,因此“凤抓蛇”表现的就是楚人向往正义、不惧强暴的精神。结合四节龙凤玉佩的龙凤互为形体的奇特组合,以及其充分利用玉料空间体现“凤抓蛇”纹样这两个方面,足以看出此玉佩独一无二。
  4 结语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玉石蕴含着神灵、天意甚至永生等意象,因此其也被称为“玉魂国魄”。以玉石为载体所创作的各种玉饰,自然也包含着此类美好意蕴。就四节龙凤玉佩而言,其发现于墓主曾侯乙的腹部,应为装饰所用。古人崇玉爱玉,其身佩玉,玉寓意着美好品格,《礼记》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即为此理。前文对四节龙凤玉佩的命名、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四节龙凤玉佩更为合理的命名应该是“四节透雕龙凤玉佩”,且其制作工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在艺术表现上更是独一无二。可以说四节龙凤玉佩的艺术价值较同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而言,也毫不逊色,只不过学界对前者的关注远超后者。
  综上所述,四节龙凤玉佩作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之一,反映了战国早期制玉的工艺成就,也表现了其时审美中对玉石本身及艺术创造两者结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预防性保护监测是推进文物建筑遗产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重要抓手,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市保国寺将预防性保护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国内较早启动了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科技保护监测体系的研发,经历了架构、更新、提升三个阶段,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值得遗产保护管理单位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实践  “十三五”期间,我国实现了对建筑遗产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
期刊
摘 要:江苏省东台市西汉入志,南唐得名,古属海陵(泰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现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近现代革命遗址93处.文章首先分析东台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保护利用,其次阐述东台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东台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东台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  1 东台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期刊
摘 要:《明岐阳王神道碑》为李文忠十八世孙李永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立,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表面有明显的修复材料痕迹,但尚无资料记载。《明岐阳王神道碑》断为三处,散落于神道两侧。现为配合李文忠墓园环境整治,对其进行了前期病害调查,制订保护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论证,随后组织专业团队对石碑进行了表面除尘、污染物清洗、历史修补去除、纸浆脱盐、加固和粘接石碑断面以表面封护等一系列技术工作,达到预定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宣传窗口,青少年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力军。如何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博物馆社教功能,是当前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文博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主要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浅析民族地区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有效举措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  1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基
期刊
摘 要:新建或改建知名度较高的考古遗址博物馆成为很多地区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就是这种发展浪潮中的一个典型例证,采取的是“小隐”型逐渐向“大显”型转变的发展模式。文章通过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案例浅要探析陕西省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和不足,针对现状初步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转变发展模式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陕西省;考古遗址博物馆;梁带村遗址;发展模式  1 发展概况
期刊
摘 要:据统计,目前我国馆藏古籍超过5000万册,很多古籍由于历史上保存条件不好,出现了水、火、发霉、虫蛀等损坏,其中待修复的馆藏古籍超过1000万册,众多的古籍亟待修复。同时古籍的修复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流程规范,在尽可能保存古籍的文字信息的同时,避免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文章通过参加“全省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的学习体会及在培训期间对清末古籍《戏曲手抄稿本》的修复,阐述
期刊
摘 要:我国博物馆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随之面临着职能的拓展和延伸,为此博物馆需不断挖掘当代价值,寻找时代发展与自身资源的契合点,探索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文章通过对宝鸡周原博物院资源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提出基层遗址性博物馆创新发展模式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职能;基层遗址性博物馆;创新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期刊
摘 要:“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当今博物馆最关注的问题,博物馆人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束之高阁的文物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使博物馆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主力军、提升公民素质的社会大学、激发青少年儿童求知欲的场所、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传承基地。强化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主要形式是通过开展研学活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积极申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
期刊
摘 要: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在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涤荡之后,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遗产流传了下来,它们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表达和对文明的传扬。而历史建筑则是城市的名片,它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融为一体。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中,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它们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延续,可以促进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以蓟州文庙为例,探究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保
期刊
摘 要: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不少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宝贵的,也是重要的。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多民族共生互助的赤峰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经济推动价值,值得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去继承、去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