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碳市场:2025年有望全覆盖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主管部门采取的还是“抓大放小”的原则,优先监管行业内的排放大户
  备受国内外瞩目的国家碳市场,终于踩着2017年的“尾巴”成功落地。
  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已于近日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也就是俗称的国家碳市场已完成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
  不过,和外界此前预计不同的是,此次只将发电行业纳入了国家碳市场,其他行业暂未覆盖。此外,《方案》中未明确的CCER(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在控排企业履约时用于抵消部分碳排放使用)的去留、区域碳市场和国家碳市场的衔接等诸多热点问题,也同样引人关注。
  就此,《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方案》的咨询专家以及国家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的主设计者、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

几乎所有电厂都纳入控排名单


  《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曾组织对电力、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进行碳配额分配试算,但此次的《方案》显示国家碳市场只纳入了发电行业,原因何在?你认为何时国家碳市场才能实现全行业覆盖?
  张希良:电力、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都具备纳入国家碳市场的条件,但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的条件更成熟,不仅行业数据基础较好,产品较单一,而且行业管理水平较高,行业整体排放量也很大,所以将其首先纳入国家碳市场更为稳妥。
  从目前情况看,预计到2025年,国家碳市场才能实现对全国8大行业、20个子行业的全覆盖。
  《瞭望东方周刊》:根据《方案》,纳入国家碳市场控排名单的电力企业门槛是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6万吨(约等于1万吨标准煤综合能耗),你觉得这个门槛是高还是低?未来这个门槛是否会更低?
  张希良:每年2.6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门槛其實并不低,它几乎把发电行业的所有电厂都囊括了进来,包括那些年发电量在200万千瓦以下的小电厂,实现了行业企业的百分之百覆盖。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家碳市场建设的推进,无论哪个行业,将来纳入国家碳市场的门槛都会逐渐降低,最终实现对行业企业的全覆盖。当然,现阶段,主管部门采取的还是“抓大放小”的原则,优先监管行业内的排放大户。

CCER如何安排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发电行业被纳入国家碳市场后,电力企业的成本负担是否会加重,面临的减排压力是不是会更大?这对电价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希良:对发电行业的企业来说,肯定是有人哭、有人笑。那些二氧化碳排放量达标的企业,不但不会有负担,反而能通过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额获利;而那些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压力肯定很大,需要付出更多成本去减排或者购买配额。
  至于电价,因为中国实行的还是政府定价,行业本身并未完全市场化,所以即便是把整个行业内的企业都纳入国家碳市场,对中国电价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
  《瞭望东方周刊》:之前业内一直盛传国家碳市场启动后,目前在各试点省市碳市场中可进行交易的CCER将会逐渐退出,你认为CCER是否应该退出国家碳市场?CCER对国家碳市场的建设有何作用?
  张希良:首先需要强调的是,CCER跟碳市场是两回事。目前,国家发改委还在研究国家碳市场正式启动后CCER该如何安排,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
  我认为,国家碳市场启动后,CCER并不会完全退出市场,但也不会全都保留,最终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特定领域的CCER,比如减排成本高的或者对西部发展有帮助的可以继续留在国家碳市场上进行抵消交易。

区域碳市场会并入国家碳市场


  《瞭望东方周刊》:在正式启动国家碳市场之前,中国自2013年以来已在全国7个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工作。你认为国家碳市场启动后,两者该如何衔接?
  张希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说法,凡是国家碳市场覆盖范围之内的企业都要纳入国家碳市场进行管理,以后就不再参与区域碳市场的交易,而国家碳市场还未覆盖的企业则继续在区域碳市场运行。
  国家发改委也明确,在国家碳市场启动运行1~2年的过渡期内,目前已有的7个试点省市的区域碳市场都将会继续存在。但我认为,过渡期结束后,2025年前,所有的区域碳市场可能就会逐渐并入到国家碳市场中,实现统一管理。
  《瞭望东方周刊》:7个碳市场试点省市一直都在争夺国家碳市场在当地落地,本次《方案》明确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分别由湖北省和上海市牵头承建,这是否意味着国家碳市场最终将会放到这两个地方?
  张希良:不能这么理解,湖北和上海只是承建国家碳市场的相关系统平台。据我了解,国家碳市场将来会是各地共建的模式,并不是说只在上海或者湖北某一个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2018年国家碳市场的建设重点是什么?
  张希良:首先是三个系统的建设,《方案》的安排是由上海牵头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湖北牵头做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系统和结算系统;其次是,配额分配方案的细则制定落实,第三就是尽快出台《国家碳市场建设管理条例》,为国家碳市场的建设奠定法律基础。目前这几项工作都在加紧推进中。
其他文献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获得新的哲学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艾思奇无疑是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他的著作《大众哲学》为中国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提供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哲学教科书,艾思奇也因此被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蔡尚思誉为“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  李公朴在为《大众哲学》所作的序中写道:“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
他的口味和如今电影行业常谈的“接地气”有些疏离,他更想拍有“魂”的好电影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覃宏常常浓眉紧锁,眉心处仿佛刻着两道浅痕,说话时语速偏快,典型的商人惜时如金的作派;逻辑清晰,接过话头就侃侃而谈。  现嘉映影业创始人、前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靠实战经验”从电影的门外汉成长为深得名导信任的影业大佬。《如果·爱》《南京!南京!》《赵氏孤儿》《黄金时代》……这是他12年来的成绩
“我想选你,靖王殿下。”这句台词一度为韩国网民津津乐道  中国电视剧《伪装者》登陆韩国中华TV不久,便超越《行尸走肉》等英美剧,成为韩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daum每日国外电视剧搜索排名第一位。    除却周边漫画、布偶和各色展览,更有旅行社发布伪装者主题游路线——4天3夜的时间,从演员胡歌所开的明星餐厅Fount Restaurant,到上海松江、嘉兴的外景地以及上海影视乐园,重走伪装者之路。  随
“时间越长,我们积累的数据越多,分析片区的矛盾越准。往往在问题发生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出某个阶段会产生哪些群众集中关注的问题,我们就提前介入去做工作,解决这些问题”    这几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江北社区的管理者们经历了不小的考验。  随着广州 “东拓”及“广佛同城”进程加快,这个原本处于城市远郊、三乡交错之地,迅速发展成为都市中心圈的新社区。随之而来的,是社区内迅速增加的新
“炒概念”“赚快钱”的传统操作模式已经不再灵光  上半年,一场治乱象、防风险的监管风暴在金融业掀起。补齐监管短板,加大处罚力度……一系列监管组合拳频频发力。强力监管之下,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赢利方式:“好赚钱”“赚快钱”时代不再  强监管环境下,对金融机构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好赚钱、赚快钱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1至5月,曾经一路飙升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同比下
和所有其他立遗嘱方式相比,公证遗嘱具有明显优势:效力最高、收费较低、内容不易被篡改和伪造。公证遗嘱最有利于保证遗嘱实现,保护立遗嘱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继承纠纷的发生。  对于老人来说,公证遗嘱也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到。那就是某些子女在拿到对其有效的公证遗嘱后,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但立遗嘱人突发重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变更公证遗嘱。这样就导致公证遗嘱无法真正体现立遗嘱人最后的真实意愿。  很多人以
城市迎来24小时书房,敞开大门、永不熄灯,犹如灯塔召唤远方归来的船舶  刚刚过去的七月,央视一套播出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展示了温州27家城市书房的蓬勃生机。这也让温州城市书房、温州市图书馆理事会,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样板,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城市书房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或书店不同,这里24小时无人值守,24小时全天候开放,所有人皆免费进出,通过门禁等智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我国的“全国助残日”,也是深入宣传残疾人保障法的集中时段。中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于1991年,于2008年进行修订。2017年的5月21日是第27個“全国助残日”,残疾人权益保护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各省计划生育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与此前的修正案草案相比,表决稿删除了争议颇多的“禁止买卖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这一条款。  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代孕是对不孕夫妇生育权的尊重,宜将“禁止”改为“规范”以满足失独家庭、有生育障碍的家庭对辅助生育技术的现实需求。但另一方面,代孕也面临“生育权物化”等一系列伦理和道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