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专项拨款管理的探究

来源 :会计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e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单位的专项拨款又称专项转移支付,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种形式。所谓专项拨款,是指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其使用效果明显,影响范围也较广。事业单位在收到上级的专项拨款时,不能完全自由支配该款项的使用,而是必须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来支配使用资金。
  
  一、事业单位专项拨款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专项拨款资金的核算业务包括拨入、拨出专款的核算和专款支出的核算。事业单位取得专项资金后必须严格按照拨付单位指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做到既保证所承担的项目或批准计划的完成,又讲求经济效益。
  在实际账务处理中,事业单位一般设置“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三个科目用于核算专项资金。
  
  (一)拨人专款的核算。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上级主管单位及其他单位拨人的专项资金时通过“拨入专款”账户核算。该账户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专项拨款额,借方登记拨入专款的缴回数,余额在贷方,表示单位实际收到的拨入专项资金总额。
  例A:某事业单位收到上级单位拨入专项资金20000000元,其中甲项目12000000元,乙项目6000000元,丙项目200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0 000 000
  贷:拨入专款——甲项目12 000 000
  一一乙项目 6 000 000
  ——丙项目 2 000 000
  
  (二)拨出专款的核算。事业单位在拨付专项资金给下级单位或所属单位时通过“拨出专款”账户核算。该账户属于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实际拨出专款数额,贷方登记拨出专款的回收额和下属单位报销专款支出数,余额在借方,表示下属单位尚未报销的专项拨款额。
  例B:某事业单位自有资金800000元,拨付下属乙单位用于救灾。
  会计分录如下:
  借:拨出专款——乙单位800 000
  贷:银行存款800 000
  
  (三)专款支出的核算。“专款支出”账户用于核算财政部、上级主管单位及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且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的实际支出。该账户属于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上级部门指定的项目或用途实际消耗的工、料费用,贷方登记专项资金支出的收回额和项目完工有关部门单独列报的支出额,余额在借方,表示专项资金支出总额。
  例C:某高校用课题费购置了电教设备一台,价值60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款支出——X课题(设备购置费)60 000
  贷:银行存款 60 000
  
  二、事业单位专项拨款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对财务人员重视不够,财务管理手段弱化
  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拨款的管理中只是充当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财务角色,对具体的专项业务过程及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就是说财务人员对各专项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监督及控制作用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因而财务人员无法根据专项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只是简单的事后报销,并不清楚资金使用中的用途、标准及结余。面对学校这种专项经费较多的单位,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专项用途的现象,单位财务人员只有等发现问题后尽量加以协调,并向主管单位及财政请示调整预算,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造成了资金管理的真空和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二)专项拨款中被广泛使用的配套专项存在一些弊端
  1 配套专项不能纠正各事业单位间的财力不平衡,甚至有可能加重一些单位财力不足。资源充足的事业单位因为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配套要求可以获得很多援助,而贫困单位虽然支出需求相当甚至更大,但由于财力有限,不能提供自有资金来获得配套资金,无法获得同样多的拨款。
  2 配套专项还有可能会扰乱产出水平,引起效益下降。援助资金往往被限定只能用于几种活动,结果导致这些职能上的支出过度,而其他职能上又支出不足,从而扰乱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
  
  (三)专项补助资金被截留、挪用现象严重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专项拨款资金并不是一次到位的,而往往是先分到各部委和省市,再逐级往各事业单位分,造成截留、挪用现象严重。近年来一些部委出现的资金使用违规现象与专项拨款有很大关联,一些本应补助到县乡或具体项目的资金也会被上级事业单位截留。
  
  三、事业单位专项拨款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作用,将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
  事业单位要对财务室内部进行合理规范的分工和岗位职责界定以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于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尤其是要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如让财务人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进度,据此有效地进行付款安排,当然这需要整个单位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配合。
  此外,事业单位也应该注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对于专项财务资金的使用检查专题化、财务汇报制度化。总而言之,事业单位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单位内部财务部门对资金的监管。切实管理好单位的各项资金。
  
  (二)建立优胜劣汰资金导向机制,发挥专项拨款资金的对口扶持作用
  建立优胜劣汰资金导向机制,其核心是推行项目社会化评审。首先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要理清思路、精心组织、全面了解,掌握上级或当地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结合单位长远发展规划,拟定工作思路、目标和工作计划,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地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要做到稳妥可靠,既体现实际需要,又要考虑财力可能,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同时,项目实施单位要提出专项资金的使用计划、方向、重点、目标等管理办法。最后是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将通过审核的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由预算部门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
  
  (三)促进事业单位专项拨款使用法制化、规范化
  从制度源头抓起,进一步明晰各级事业单位间转移支付所涉及的事权与财权,明确专项拨款设立的权限、期限、数额以及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的办法等,使专项拨款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并逐步向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过渡,以有效促进公共财政水平的均等化,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福利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缩减地区贫富差异,发挥其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强化对专项拨款资金使用方向的监督,提升专项资金的利用率。每实施一个项目,均由有关部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使单位对专项资金的监督贯穿于整个财政活动的全领域、全过程。
  作者单位:温州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