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中,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显得沉寂冷清,绿意难寻。“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火红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色。”钱梦龙先生多年前的感叹,今天听起来,还是让人心有戚戚。“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意、记译文。”这“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到如今并没有什么改变。当然,多年来,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艰苦探索,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确实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但是,用当前新课程标准来衡量,中学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仍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主要是教师对文言文的社会功能理解不深,对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求和基本规律不明确。甚至有个别教师认为,文言文难学无用,费时费力,背离时代精神,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学生“读”没有到位
文言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就是少得可怜的朗读也走进误区,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读得多,讲后读得少;纯朗读多,背诵少。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天长日久诵读就变成了厌烦的、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
(三)教学方法不活
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架空分析。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有的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尽管学生上课飞书疾笔,课本的字里行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脑袋里仍然是空白。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依然不理想。
(四)教学形式单一
教法呆板,课堂气氛自然压抑。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
(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都是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每次期中、期末素质检测及中考、高考,学生叫苦连天、丢分严重的总是文言文阅读。对文言文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一筹莫展。
(六)文言文教学改革落后于现代文教学
多年来语文教改呼声很高,但涉足文言文教改者不多。不少走在教改前列的优秀教师,在举行公开课时,讲的往往都是现代文,至于各地的评优课、比赛课更是如此。
(七)市面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
资料多,处理不好,适得其反。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因此,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提高认识,端正思想,进一步明确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性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一)文言文具有的社会功能
1.学好文言文有利于研究历史,借鉴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是以往现实的发展和延续。要把握现实,科学地预见未来,就必须深入地、准确地研究历史。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个深入研究历史古籍典章,善于以史为鉴,成功地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因此,利用文言文为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
2.学好文言文,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通过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先后长达数千年的凝聚和积累,逐渐浓缩形成了老愚公的“移山”意志,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陈胜的“鸿鹄之志”,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忧”,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等等浩然正气。这种超然古今时空的伟大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为国为民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然而,这种民族的精魂正是通过文言文这一载体才得以代代相传。至今吟诵起来,仍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文言文拥有的这种巨大的教育潜能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同时,“现代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疏离大自然,多接触一些古人的思想感悟,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人的精神,治愈‘都市病’。如,一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体会到一种很悠闲的感觉。”
3.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工具。
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观点。古老的中华民族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诸如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父子的慷慨悲歌,颜之推的“家训”,谢灵运的“山水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李清照的词,等等,无一不具备画一样的美。诵读它们尤其是吟诵千古传诵的那些名言警句,可以时时激起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可随时化作改造河山,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4.文言文又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力量。
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文字和表述形式的一致性,极大地巩固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如果没有统一的汉字记载和表达的文言文的存在,而是以语言发音构成的拼音文字为表达形式,中华民族恐怕早已分裂成若干个国家了。 文言文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正是表现在这里。
(二)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大意义
首先,学好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其中的1001个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约占92%。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部分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
因此,学好文言文,才能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文化营养,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克服目前日趋严重存在的“断层”现象,得以健康、茁壮的发展。
其次,学好文言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凝聚着人类的思想精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为人们世世代代所传诵,经久不衰。人们在叙事、说理的时候,往往将其引为论据,进行佐证。恰到好处的引经据典,往往使文章思维缜密,说理透彻,顿生文采,大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词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的“推敲”,这些典故的产生,都说明了这一点。
大凡是在写作、演讲、论辩方面表现出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分析透僻,结构严谨的能力很强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喜爱文言文,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
第三,学好文言文是提高中、高考语文成绩的需要。由于学习文言文具有以上这么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重大意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初中占了三分之一,高中占了一半。中考试题中,单文言文阅读题也占了15%左右(即16-18分),如果加上渗透在其他内容中所占的分数,那占分的比重就更大。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比重也更大了。因此,学好文言文,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中、高考语文应试能力的需要。
总的来说,学好文言文,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明确要求,深化教改,不断探索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一)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1.在教学思想上,要特别注意两点:
(1)不能重“文”轻“言”,即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只求了解大意,整体感知,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结构的赏析,而淡化文言实词、虚词的归纳积累,忽视文言词法、句法的疏理、积累与习得。
(2)不能重“析”轻“读”。即只偏重对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讲解,而轻视对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读、精读、诵读等。我们需要加强的是作为学习方法的朗读,而不是作为学习任务的背诵。意义的获取要不离语境,文言文阅读必须重视“语境中的阅读”。“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
须知,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入门的唯一正确途径。舍此别无他法。熟练把握文言词法、句法,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反复朗读直至大量背诵,是形成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的重要途径。
2.在教法上,处处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善于组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坚决摒弃教师“串讲”、“满堂灌”的陈旧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
(1)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阅读提示,推测题意及文章中心内容,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书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这是一种起码的‘自主意识’。”
(2)让学生预习课文,逐字逐句地阅读,找出生字、通假字,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3)教给翻译方法,让学生自主认真翻译课文,列出重点、难点交流订正,质疑解疑。教师只能组织点拨,千万不可包办、串讲、串译。
(4)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弄清文章的内容及特色,对文章观点进行质疑和探究。
(5)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门别类地梳理、归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通假字、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要句型等。
(6)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以及名言警句的迁移运用等。
总的说来,文言文阅读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真是有趣、有利、有用。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是
1.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导入方法可灵活多样,如:
(1)名人名言导入。
(2)声、像演示导入。
(3)故事导入。
(4)设疑导入。
(5)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导入。
(6)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7)复习旧课,比较导入。
2.扎实导读,抓好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辩读文词。
(1)读感知,点评正音。
教师(或录音)范读全文(或重点段);学生自由试读;指名学生试读;点评正音;齐读。
(2)交流尝试,感知文意。
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简要疏理层次、思路。
(3)利用工具书,注释研讨文言常识、边辨析,边归类积累。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4)诵读训练(强调:读准字音)。
第二板块:析读文章。
(1)合作翻译,疏通文义。
A.教师翻译示例(一两句或一个重点段),教给方法。
B.学生个人自由翻译,抽查点评。
C.学生放开自译,然后质疑。 D.师生合作探究难句翻译。
E.宣读、点评全文的译文。
F.总结译文要求(真——忠实于原文;畅——译文流畅;雅——语言优美)。
(2)研讨文意,感悟主旨。
教师提出来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深入探究,形成共识。
讨论内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人物(性格、形象);事物的象征意义;主题(寓意);写作方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
(3)朗读训练(强调:读清句子)。
第三板块:品读文情。
(1)讨论文章的感情基调。
(2)探究文章的感情变化。
(3)查找感情在词句中具体体现(换词比较揣摩)。
(4)整体感悟语言特色(重点揣摩)。
(5)朗读训练。
(强调:读出感情——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注意轻重缓急的速度;读出喜怒哀乐的感情、语气)
3.拓展思维,加强迁移运用。
(1)对文章观点、难点质疑辩论。
(2)对故事情节想象、补充。
(3)名言、警句的迁移运用。
(4)引入课外文章比较阅读。
(5)写读后感。
(6)模拟表演。
(7)收集资料,扩展知识(成语、故事、科技知识等)。
(8)背诵,默写。
四、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要达到以上要求,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夯实文言功底,具备灵活多变,颇具魅力的教学艺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示范朗诵文言文的基本功。比如:明朝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一文中,那运用比喻手法写景的两句:①写水光的明丽清澈,“波色……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作出于匣也。”②写山峦的娟净可爱,“山峦……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本来很美,但很多老师就不能很好地读出节奏和感情来。
试想,如果教师只依赖于录音朗读,而自己却读不好,怎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呢?学生怎能由崇拜你进而效仿你呢?
五、努力实践,刻意创新,全面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效果
上面提出的仅仅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要求”和“基本步骤”,但不应拘泥于此,更不是要求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一定要这样面面俱到。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作为教师,我们可理解为“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教则殆”。只有教、学、研三者并进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又不能囿于一法,而应以学生这个主体的情况来探索一种“法无定法”的最高境界,努力达到“此时无法胜有法”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我们所需要的,是语文教师要在这样“宏观”思想指导下,具体灵活地去微观处理每一篇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力争在教学中走出自己独特的新路来。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主要是教师对文言文的社会功能理解不深,对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求和基本规律不明确。甚至有个别教师认为,文言文难学无用,费时费力,背离时代精神,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学生“读”没有到位
文言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就是少得可怜的朗读也走进误区,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读得多,讲后读得少;纯朗读多,背诵少。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天长日久诵读就变成了厌烦的、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
(三)教学方法不活
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架空分析。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有的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尽管学生上课飞书疾笔,课本的字里行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脑袋里仍然是空白。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依然不理想。
(四)教学形式单一
教法呆板,课堂气氛自然压抑。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
(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都是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每次期中、期末素质检测及中考、高考,学生叫苦连天、丢分严重的总是文言文阅读。对文言文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一筹莫展。
(六)文言文教学改革落后于现代文教学
多年来语文教改呼声很高,但涉足文言文教改者不多。不少走在教改前列的优秀教师,在举行公开课时,讲的往往都是现代文,至于各地的评优课、比赛课更是如此。
(七)市面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
资料多,处理不好,适得其反。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因此,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提高认识,端正思想,进一步明确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性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一)文言文具有的社会功能
1.学好文言文有利于研究历史,借鉴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是以往现实的发展和延续。要把握现实,科学地预见未来,就必须深入地、准确地研究历史。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个深入研究历史古籍典章,善于以史为鉴,成功地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因此,利用文言文为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
2.学好文言文,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通过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先后长达数千年的凝聚和积累,逐渐浓缩形成了老愚公的“移山”意志,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陈胜的“鸿鹄之志”,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忧”,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等等浩然正气。这种超然古今时空的伟大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为国为民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然而,这种民族的精魂正是通过文言文这一载体才得以代代相传。至今吟诵起来,仍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文言文拥有的这种巨大的教育潜能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同时,“现代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疏离大自然,多接触一些古人的思想感悟,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人的精神,治愈‘都市病’。如,一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体会到一种很悠闲的感觉。”
3.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工具。
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观点。古老的中华民族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诸如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父子的慷慨悲歌,颜之推的“家训”,谢灵运的“山水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李清照的词,等等,无一不具备画一样的美。诵读它们尤其是吟诵千古传诵的那些名言警句,可以时时激起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可随时化作改造河山,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4.文言文又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力量。
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文字和表述形式的一致性,极大地巩固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如果没有统一的汉字记载和表达的文言文的存在,而是以语言发音构成的拼音文字为表达形式,中华民族恐怕早已分裂成若干个国家了。 文言文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正是表现在这里。
(二)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大意义
首先,学好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其中的1001个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约占92%。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部分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
因此,学好文言文,才能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文化营养,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克服目前日趋严重存在的“断层”现象,得以健康、茁壮的发展。
其次,学好文言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凝聚着人类的思想精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为人们世世代代所传诵,经久不衰。人们在叙事、说理的时候,往往将其引为论据,进行佐证。恰到好处的引经据典,往往使文章思维缜密,说理透彻,顿生文采,大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词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的“推敲”,这些典故的产生,都说明了这一点。
大凡是在写作、演讲、论辩方面表现出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分析透僻,结构严谨的能力很强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喜爱文言文,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
第三,学好文言文是提高中、高考语文成绩的需要。由于学习文言文具有以上这么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重大意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初中占了三分之一,高中占了一半。中考试题中,单文言文阅读题也占了15%左右(即16-18分),如果加上渗透在其他内容中所占的分数,那占分的比重就更大。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比重也更大了。因此,学好文言文,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中、高考语文应试能力的需要。
总的来说,学好文言文,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明确要求,深化教改,不断探索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一)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1.在教学思想上,要特别注意两点:
(1)不能重“文”轻“言”,即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只求了解大意,整体感知,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结构的赏析,而淡化文言实词、虚词的归纳积累,忽视文言词法、句法的疏理、积累与习得。
(2)不能重“析”轻“读”。即只偏重对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讲解,而轻视对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读、精读、诵读等。我们需要加强的是作为学习方法的朗读,而不是作为学习任务的背诵。意义的获取要不离语境,文言文阅读必须重视“语境中的阅读”。“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
须知,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入门的唯一正确途径。舍此别无他法。熟练把握文言词法、句法,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反复朗读直至大量背诵,是形成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的重要途径。
2.在教法上,处处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善于组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坚决摒弃教师“串讲”、“满堂灌”的陈旧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
(1)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阅读提示,推测题意及文章中心内容,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书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这是一种起码的‘自主意识’。”
(2)让学生预习课文,逐字逐句地阅读,找出生字、通假字,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3)教给翻译方法,让学生自主认真翻译课文,列出重点、难点交流订正,质疑解疑。教师只能组织点拨,千万不可包办、串讲、串译。
(4)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弄清文章的内容及特色,对文章观点进行质疑和探究。
(5)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门别类地梳理、归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通假字、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要句型等。
(6)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以及名言警句的迁移运用等。
总的说来,文言文阅读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真是有趣、有利、有用。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是
1.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导入方法可灵活多样,如:
(1)名人名言导入。
(2)声、像演示导入。
(3)故事导入。
(4)设疑导入。
(5)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导入。
(6)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7)复习旧课,比较导入。
2.扎实导读,抓好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辩读文词。
(1)读感知,点评正音。
教师(或录音)范读全文(或重点段);学生自由试读;指名学生试读;点评正音;齐读。
(2)交流尝试,感知文意。
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简要疏理层次、思路。
(3)利用工具书,注释研讨文言常识、边辨析,边归类积累。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4)诵读训练(强调:读准字音)。
第二板块:析读文章。
(1)合作翻译,疏通文义。
A.教师翻译示例(一两句或一个重点段),教给方法。
B.学生个人自由翻译,抽查点评。
C.学生放开自译,然后质疑。 D.师生合作探究难句翻译。
E.宣读、点评全文的译文。
F.总结译文要求(真——忠实于原文;畅——译文流畅;雅——语言优美)。
(2)研讨文意,感悟主旨。
教师提出来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深入探究,形成共识。
讨论内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人物(性格、形象);事物的象征意义;主题(寓意);写作方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
(3)朗读训练(强调:读清句子)。
第三板块:品读文情。
(1)讨论文章的感情基调。
(2)探究文章的感情变化。
(3)查找感情在词句中具体体现(换词比较揣摩)。
(4)整体感悟语言特色(重点揣摩)。
(5)朗读训练。
(强调:读出感情——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注意轻重缓急的速度;读出喜怒哀乐的感情、语气)
3.拓展思维,加强迁移运用。
(1)对文章观点、难点质疑辩论。
(2)对故事情节想象、补充。
(3)名言、警句的迁移运用。
(4)引入课外文章比较阅读。
(5)写读后感。
(6)模拟表演。
(7)收集资料,扩展知识(成语、故事、科技知识等)。
(8)背诵,默写。
四、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要达到以上要求,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夯实文言功底,具备灵活多变,颇具魅力的教学艺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示范朗诵文言文的基本功。比如:明朝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一文中,那运用比喻手法写景的两句:①写水光的明丽清澈,“波色……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作出于匣也。”②写山峦的娟净可爱,“山峦……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本来很美,但很多老师就不能很好地读出节奏和感情来。
试想,如果教师只依赖于录音朗读,而自己却读不好,怎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呢?学生怎能由崇拜你进而效仿你呢?
五、努力实践,刻意创新,全面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效果
上面提出的仅仅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要求”和“基本步骤”,但不应拘泥于此,更不是要求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一定要这样面面俱到。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作为教师,我们可理解为“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教则殆”。只有教、学、研三者并进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又不能囿于一法,而应以学生这个主体的情况来探索一种“法无定法”的最高境界,努力达到“此时无法胜有法”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我们所需要的,是语文教师要在这样“宏观”思想指导下,具体灵活地去微观处理每一篇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力争在教学中走出自己独特的新路来。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