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多年为《烹调知识》撰稿的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俞润泉先生,给我寄来了他新近出版的专著《湖南饮食丛谈》。全书90多篇文章,近20万字,除少数几篇附录外,都是作者1985年以来在《烹调知识》、《中国烹饪》、《美食》等十多家饮食、烹饪杂志上发表过的作品。因作品的绝大部分都是谈湖南饮食的,故定名为《湖南饮食丛谈》。看到此书出版,我很为先生高兴,并抓紧时间从头至尾看了一遍,深感获益匪浅。
俞润泉先生现年78岁,湖南长沙人,1949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记者、编辑、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1984年离休,1989年被聘为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俞润泉先生既是一位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既会吃又会做的美食家。他撰写的湖南饮食,不论是谈酒道茶,还是话鱼说菜,都具有深广的知识性和生动的可读性,十分引人入胜。读过先生的大作,我深知要写好谈吃论喝的散文、随笔,没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懂吃会做的真本领是绝对不行的。
与此同时,我又联想到近20年来《烹调知识》的不少撰稿人,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学者,也有边工作边写作的一般作者。他们有的在《烹调知识》上辟过专栏,有的则只根据读者需要而写作。其共同之处是不少人都把自己在《烹调知识》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奉献给广大读者。如聂凤乔的《蔬食斋随笔别集》、秦一民的《红楼梦饮食谱》、吴国栋的《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以及陈光新、田玉堂、李乐清、張胜文等等,都出版了烹饪专著。其中张胜文还在《烹调知识》2001年第4期上专门写了一篇《烹饪写作是我人生的重要支点》的文章,说他先后在《烹调知识》上发表文稿150余篇,后来应出版社之邀,写了十几本书,并说“没有《烹调知识》这块热土,我这颗烹饪之苗是难以茁壮成长的。”作为《烹调知识》的编辑之一,我看到了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终于有了成果,从心底里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
最后,希望热爱烹饪写作的朋友们,写出更好更多的烹饪文章和专著,为弘扬我国的烹饪文化,推动我国的烹饪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俞润泉先生现年78岁,湖南长沙人,1949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记者、编辑、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1984年离休,1989年被聘为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俞润泉先生既是一位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既会吃又会做的美食家。他撰写的湖南饮食,不论是谈酒道茶,还是话鱼说菜,都具有深广的知识性和生动的可读性,十分引人入胜。读过先生的大作,我深知要写好谈吃论喝的散文、随笔,没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懂吃会做的真本领是绝对不行的。
与此同时,我又联想到近20年来《烹调知识》的不少撰稿人,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学者,也有边工作边写作的一般作者。他们有的在《烹调知识》上辟过专栏,有的则只根据读者需要而写作。其共同之处是不少人都把自己在《烹调知识》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奉献给广大读者。如聂凤乔的《蔬食斋随笔别集》、秦一民的《红楼梦饮食谱》、吴国栋的《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以及陈光新、田玉堂、李乐清、張胜文等等,都出版了烹饪专著。其中张胜文还在《烹调知识》2001年第4期上专门写了一篇《烹饪写作是我人生的重要支点》的文章,说他先后在《烹调知识》上发表文稿150余篇,后来应出版社之邀,写了十几本书,并说“没有《烹调知识》这块热土,我这颗烹饪之苗是难以茁壮成长的。”作为《烹调知识》的编辑之一,我看到了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终于有了成果,从心底里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
最后,希望热爱烹饪写作的朋友们,写出更好更多的烹饪文章和专著,为弘扬我国的烹饪文化,推动我国的烹饪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