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基于2004—2017年京津冀县域面板数据,利用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引起的产业转移量发生的跳跃性变化对河北经济发展受到的政策冲击做断点回归分析。结果揭示:2014年后河北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量显著提高,2015年较2014 年增加近3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北经济、城镇居民收入促进作用明显,政策实施对河北人均GDP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分别是50.6%和67.4%;但政策效应因地而异,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对促进河北各地均衡发展的效力不同,个体差异和政策效应的时滞性对研究结果均有影响,目前冀东沿海受政策影响最敏感,政策效应下的产业转移使该区域泰尔指数下降了0.5%。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断点回归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0)12-0038-07
  一、引 言
  京津冀一体化经历了学术界理论推动、地方政府推动及国家战略推动三个阶段。1982年于石家庄召开的京津冀水资源学术研讨会第一次将京津冀三地资源要素配置联系在一起,同年“首都圈”概念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中,三地合作深化拓展到技术、资金及资源配置等更深层次的领域。2004年,北京、天津、廊坊、秦皇岛、承德等9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于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在廊坊召开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签订了《廊坊共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由构思落到实处,同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开始编制并上报国务院[1]。2011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被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2014年2月,习近平提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加快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做好产业规划,不搞产业同质化和同构化发展”。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产业转移是核心[2]。
  我国区域经济关系正由重复竞争、投资效益低向协作共赢转变,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有效的产业转移能优化转出地的产业结构,促进承接地的产业升级;无效的产业转移不仅无益于两地经济发展,甚至会带来弊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结构调整升级是河北的客观需求,既可促进京津资源优化配置,也能为河北引入产业资源和投资,承接产业转移是河北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使命,更是机遇。
  京津冀三地发展实力悬殊,河北与京津在GDP与产业结构合理性等方面差距明显,2018年京津冀三地人均GDP分别为14.0万元、12.1万元、4.8万元,京津是河北的2.5倍之多,长期以来三地经济不协调、不平衡发展问题严重。2014年河北经济增速由2013年的8.2%跌至近10年最低水平6.5%,远低于当年全国水平7.3%;在经历经济增速多年连续下滑之后,2015年河北经济增速反弹至6.8%,之后连续多年持平甚至超越全国经济增速,维持在6.8%的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目前的发展格局已经由“一枝独秀”转变为“双核互动”,河北追赶京津的发展步伐任重道远,然而这种发展差距非“一日之寒”所致,虽然三地从初始合作到现在协同发展的30多年来进程坎坷、成效缓慢,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就足见国家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决心,依据河北经济的增速反弹年份,有理由推测这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即通过研究河北经济发展变化可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京津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这仅是粗浅的判断,文章希望通过细致研究得出客观结论。
  二、文獻回顾
  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产业转移的重要地位,为量化具体政策效应,本文在研究中除了依据断点回归的特殊设计原理,还会将产业转移作为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政策通过产业转移作用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十分常见,接下来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
  (一)研究区域及评价角度
  国外学者多从产业价值链、技术溢出效率及企业生产率等角度对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做评价。Smith、Richard(1994)[4]从产业的价值链角度研究认为全球视角下产业转移能带动产业转入地产业群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发展,改变转入地产业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Salehezadeh等(2002)[5]从要素流动配置角度研究菲律宾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发现加快要素流动能明显提高其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分工,使要素更有效地配置;Caves(1974)[6]、Magnus等(2000)[7]以国际范围内不同行业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发现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使承接地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率都得到提高;Haddad等(1993)[8]、Aitken等(1999)[9]分别以摩洛哥制造业、委内瑞拉工厂为研究对象,发现外资企业带动的国际产业转移能加速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增长,但对承接地较大型企业的生产率存在负面影响;Binh等(2013)[10]发现越南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及GDP的大幅提升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在越南的布局,知识转移对越南电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
  国内学者多是对产业在省际或省内转移做研究,承接地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西部地区、粤西北地区、粤赣交界地、苏北地区等,评价角度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关爱萍等(2013)[11]认为区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区际产业转移、FDI等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胡伟等(2015)[12]发现1996—2012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因承接产业转移使非农产业占比提升明显,区域经济也快速增长,但产业转移作用因省而异;周春山、刘毅(2012)[13]认为产业转移园带动粤西、粤北地区形成了连接珠三角的两个经济增长带,同时对省域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影响;邱小云等(2018)[14]认为2000—2016年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苏区振兴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只有短期影响,但能推动经济长期增长;毛广雄等(2008)[15]发现在“南北挂钩”机制指引下,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进程明显加快,通过提升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促进了苏北经济协调发展。同样也有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持不同观点,如刘瑞明、赵仁杰(2015)[16]发现,西部大开发过程存在“政策陷阱”,由于重投资开发、轻体制改革和软环境建设导致伴随着投资的产业转移政策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从国外学者对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国内学者对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做省际或省内转移的研究评价结果来看,产业转移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京津产业转移
  京津冀一体化从被提出以来三地合作进程缓慢、收效甚微,劳动力流向京津带来的资本回报率高与资本流向河北激励性相对较低的反差、京津产业集群粘性与河北配套能力弱等使产业转移出现滞缓[17],承接京津产业重复现象也造成了同行业恶性竞争等问题[18]。
  一些学者对此提出提升产业承接效率的建议。由于河北发展短板导致产业承接能力低,河北承接产业要警惕“游移性产业”[19]。
  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注重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研究,尽管河北省凭借京津核心区产业转移的政策优势实现了GDP连年增长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但京津冀三地协调管理机制很不健全,三地产业变迁的生态负外部性正逐渐扩大[20],刘戒骄(2018)[21]提出建立可预期的激励机制,确保行政区局部利益契合有利于促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自我促进机制。
  虽然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产业合作进程缓慢,但学者们对京津产业转移效应通常是给予积极评价或预期,杨茜淋(2019)[22]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政策可显著促进天津及河北经济增长,整体上增加京津冀区域协调度。
  (三)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的研究方法有GIS空间分析法[12],计量经济建模的方法如动态面板数据模型[11]、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14]、CGE模型[22]等。GIS空间分析法侧重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对产业空间转移和布局做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可以衡量要素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17];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经济影响时会涉及作者对指标赋值的过程,比较主观。只有断点回归分析法能更准确地研究政策等外生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断点回归法可以被运用在政策效应评价的研究中,如所得税征管体制改革政策[23]、“一带一路”倡议[24]、农村普惠金融政策[25]的政策效应研究中多是依据政策实施年份作为使用断点回归的依据。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中所用方法多针对整体时间段,对某一时点发生事件的效应无法专门分析,鉴于此,本文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政策对河北经济的外生冲击,应用拟随机试验,采用断点回归法引入工具变量分析政策作用下的产业转移对河北的经济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作用渠道及地区影响差异。
  本文选用河北2004—2017年共14年的县域统计数据,将分析单位最小化,可避免加总偏误问题;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法(fuzzy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FRD)可排除時间轴上其他因素对经济产生影响干扰研究结论;又从研究产业转移对河北的经济效应着手,进一步关注了政策影响渠道及缩小发展差距的途径。
  三、理论分析
  (一)断点回归
  断点回归由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Donald Campbell首先提出[26],Hahn(2001)[27]等为断点回归的模型识别和估计做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证明并提出估计方法,奠定了计量经济学基础。
  断点回归法是一种拟随机实验方法,能有效利用现实约束条件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是准实验方法中最具可信性的方法。其最大优点是能克服参数估计内生性问题,准确反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8]。本文选断点回归分析法能合理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北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
  (二)模糊断点回归
  为避免上述政策的时滞性与外部性问题,明确政策作用效果及影响渠道,本文用年份(ye2014)作为测度是否存在政策影响的工具变量,同时对距2014年的时间差多项式(K)做模拟回归(见表2)。结果显示在排除了时滞性及政策外部性因素后,政策作用下的产业转移对河北经济促进效应显著;同时政策实施提升了河北城镇居民收入,并通过产业转移巩固了这一效应;在缩减区域发展差距、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方面,政策效应不显著。另外,加入时间差二次项(Ksquared)的估计结果说明增加阶次没有提高模型和变量的显著性,故本文最终选取的年份差多项式函数阶次为1。
  (三)区域差异检验
  由于上述Theil的参数估计不显著,考虑到个体差别对政策效应的干扰,本文对河北进行分区域研究。按地级市地理分布、经济基础及与京津联系的密切程度,分为冀北(张家口、承德),冀东沿海(秦皇岛、唐山、沧州),冀中(廊坊、保定、石家庄)及冀南(衡水、邢台、邯郸)四个地区(见表3)。结果显示冀中、冀东沿海地区对政策实施最为敏感:唐山、沧州是河北的主要工业城市,廊坊、石家庄虽第三产业已经相对发达,但工业经济依旧是发展根基,近几年唐山、沧州及廊坊大量承接了京津的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对促进冀中及冀东沿海区域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冀北、冀南地区受产业转移政策影响较弱:冀北两市地处京津上风水区,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定位中属于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且发展受限,传统产业承接力差;工业化水平提升同样未能缓解冀南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原因之一是冀南三市间本身就存在发展差距,邯钢等重工业企业使资源型城市邯郸发展可以媲美临近京津的唐山与沧州,但邢台与衡水经济实力却相对较弱。由上述分析可知:到目前为止河北四大区域受政策作用的力度不同,京津冀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远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弱,但由于样本受限,2014年距研究样本最后年份时间较短,政策的时滞性及产业转移的批次性都会影响政策效应的研究结果。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政策背景,对政策促发下的京津产业转移量变化做了测算,据此选用2004—2017年间河北省县域面板数据从经济总量、地区发展差距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三个方面对河北经济受到的政策冲击做了断点回归分析,识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主要结论包括:第一,2014年后河北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量明显提高,产业转移量由2014年的288.63猛增至2015年的827.97;第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产业转移对河北经济增长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作用明显,政策实施后对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0.6%、67.4%;第三,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目前的京津产业转移对促进河北各地均衡发展的效力不同,此外,政策时滞性也使其政策效益在短期内不易显现;第四,冀东沿海地区受政策影响最为敏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通过产业转移使该区域的泰尔指数分别下降了0.5%,地区发展不均衡状态得到缓解。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京津“双核”地位已经稳固,三地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在“牛鼻子”——疏解非首都功能牵引下,三地产业的深化互动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河北与京津的发展差距与目前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异性将继续是产业转移继续纵深推进的内在驱动力。综上,本文建议: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河北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说明政府规划效应巨大,政府要继续发力密切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的合作,基于目前确定的46个产业承接平台,下一步应该继续按规划力度促使相关产业进一步集中,使产业疏解政策能够有效落实;其次,由于目前产业转移效应因地而异,故产业链建设也要因地制宜,为弱化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极地、边缘现象过于明显的态势,距离京津较远的冀南地区更应注重产业链的完善,冀南各地市应抓住强化合作的平台机遇,加强对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及转移项目的统筹管理,冀南地区包括如邢台、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产业转移主阵地在产业承接时应注重实质效率,防止产业转移、承接流于形式,同时也要注重激发地级市产业承接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使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再次,由于各市、县自身禀赋及工业基础不同,在产业进一步深化对接时要以资源禀赋和产业链关联性作为产业承接考虑的关键,如处环京津贫困带的冀北地区不适合承接重工业,作为生态功能区在产业承接和发展时要扬长避短,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可引进或发展养老、休闲体育、旅游等服务产业,河北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主体应合理借鉴我国另外两大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即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将河北打造成各市功能角色明确、经济协作密切、产业层次分明、区域高度集中的态势更有利于河北自身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最后,河北部分城市三次产业结构表明其已经开始向后工业时代发展,目前虽与京津两地差距较大,但政府仍可着力发挥其产业承接的过渡角色,使京津产业按自然梯度顺利转出,逐步缓解京津冀三地发展所呈现的“二元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1]田勇.“廊坊共识”揭开燕赵整合序幕——访河北省省长季允石[J].中国改革,2004(7):18-22.
  [2]毛汉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
  [3]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当代财经,2008(2):93-98.
  [4]SMITH D F,RICHARD F.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location: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Japanese affiliated manufacturing establishment in automotiverelated industr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4,36(6):84-87.
  [5]SALEHEZADEH Z,HENNEBENY S R.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factor mobility: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2(24):483-486.
  [6]CAVES R 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J].Economica (New Series),1974,41(162):176-193.
  [7]MAGNUS B,WOLFF E N.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in Mexico[M].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Palgrave Macmillan UK,2000.
  [8]HADDAD M,HARRISON A.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1):51-74.
  [9]AITKEN B J,HARRISONA E.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3):605-618.
  [10]BINH T C,LINH N M.Supplier system and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th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electronics MNCs in Vietnam[J].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2013,21(sup1):119-138.
  [11]關爱萍,魏立强.区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11):55-60.
  [12]胡伟,张玉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J].当代财经,2015(2):97-105.
  [13]周春山,刘毅.广东省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6):33-41.   [14]邱小云,彭迪云.苏区振兴视角下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来自于赣州市的经验证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60-165.
  [15]毛广雄,王洪海.苏南产业转移对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5):434-437.
  [16]刘瑞明,赵仁杰.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6):32-43.
  [17]刘琳.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滞缓问题研究——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约束条件[J].人民论坛,2015(11):103-105.
  [18]胡书金,刘艳.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3(11):74-75.
  [19]刘邦凡,彭建交,王燕.提升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能力的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5(3):156-159.
  [20]刘艳,郑杨.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9):177-180.
  [21]刘戒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激励机制[J].区域经济评论,2018(6):22-28.
  [22]杨茜淋,张士运.京津冀产业转移政策模拟研究——基于多区域CGE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9(2):83-89,149.
  [23]刘行,赵健宇,叶康涛.企业避税、债务融资与债务融资来源——基于所得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断点回归分析[J].管理世界,2017(10):113-129.
  [24]王瑞峰,李爽.“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基于断点回归分析[J].技术经济,2018,37(1):122-128.
  [25]武丽娟,徐璋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研究——基于4023户农户微观数据的断点回归[J].南方经济,2018(5):104-127.
  [26]卫梦星.基于微观非实验数据的政策效应评估方法评价与比较[J].西部论坛,2012,22(4):42-49.
  [27]HAHN J,TODD P,WILBERT V D K.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treatment effects with a regressiondiscontinuity design[J].Econometrica,2001(69):201-209.
  [28]余靜文,王春超.新“拟随机实验”方法的兴起——断点回归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经济学动态,2011(2):125-131.
  [29]冯南平,杨善林.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动态,2012(8):70-74.
  [30]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42(10):44-55.
其他文献
[摘 要]以2010—2019年共10年的9 314起食品安全事件为研究样本,运用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进行词频统计和高频词提取,基于高频词提炼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探讨风险产生原因和后果,进而分析风险因素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总体上呈现人源性风险因素突出的态势。“添加剂的超量超范围使用”“假冒伪劣”和“微生物污染”等因素是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关键风险因
期刊
[摘 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即转移人口获取城市居民身份与权利、空间资源及实现城市社会空间融入的发展过程,也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与市民化历程的前行,涌入城市的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地理区位空间的非公正分配,城市社会人文空间的非公正包容及城市权利非公正赋予的城市空间正义缺失困境,这些都严重阻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从空间正义
期刊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JP3]李朝芳(1974—),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股权激励。  [摘要]科创板服务于高科技创新型公司,其上市公司与主板公司相比所处成长阶段、员工构成等差异明显。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已成常态化的背景下,科创板上市公司特征引致科创板股权激励制度不断优化和创新。业绩考核在激励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发现即使科创板股权激励制度缺乏业绩考
期刊
[摘 要]对外直接投资与创新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现有的基于中国“走出去”现状的研究还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因此对数据进行元分析,通过以往的研究找出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对研究该领域的其他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基于2008—2019年间35个研究样本,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结合Meta二元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探究了潜在的调节变量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
期刊
[摘 要]文章利用2008—2017年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算各省级地区工业产业绿色转型程度。进一步地,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环境分权以及区域技术创新对于工业产业绿色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省际工业产业绿色转型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效应,地方政府环境分权、技术创新对于工业产业绿色转型分别带来负向和正向影响。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环
期刊
[摘 要]仓储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显示,中国仓储行业人工成本上涨、用地难用地贵、融资难融资贵、利润水平不高、盈利能力连续下滑。仓储业仍是靠规模的低盈利发展模式,传统仓储业务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挑战,降本增效仍需进一步落实,企业需寻找新的利润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物联网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为仓储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良机,特别是智能技术,将给仓储行业带来深刻变化。中国仓储业应向智能物流和数字化方向
期刊
[摘 要]从文献综述视角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传统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和数字金融的普惠性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两种主要路径;数字普惠金融不但突破了地理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让金融更容易走进农村地区,缓解了农村金融排斥,而且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改善了信息不对称,进而通过刺激消费、促进就业、缓解信贷约束、改善人力资本等机制显著收敛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区域差异、门槛效应、
期刊
[摘 要]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及GML指数测度中国283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个维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计量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進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随城市规模等级差异、城市行政级别差异、行业结构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Ⅰ型大城市、超大及特大城市的
期刊
[摘 要]沿着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路,讨论了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其相互关系,通過剖析阿里巴巴20年创新发展历程,发现其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主要围绕零售主业展开的多维要素创新以及各关联要素形成的有机协同创新体系,从产品创新延伸到创建新产业、从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延伸到商业模式的叠加演进、从拓展新市场延伸到打破市场边界实现全球化市场、在竞争格局中从完全竞争的市场跨域到垄断或寡头市场。其中技术创
期刊
[摘 要]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激发城市活力和竞争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以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空间、经济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规模对创新能力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相关性随时间逐渐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化明显,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和城市群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