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阶段,语文可谓是一门既基础又重要的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展与翱翔。一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下,并且与新课标背景下提倡的师生平等对话、核心素养等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构建语文课堂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多元化的原则和观念。初中語文教师应整合知识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创设真实情境、注重过程性评价,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反思、构建体系框架、最终实现知识学习的迁移运用,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人们对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教师需从读、写、听、说等方面出发,全力打造互动、自由、开放的有效课堂,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存在“误解”
很多学生对于语文一直存在很多误解,最为鲜明的就是认为语文这门学科过于“简单”,而初中年级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结束小学学习进入到初中阶段,对于学习和这个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正在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语文,这门很基础的学科,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这门学科仅仅是通过读读书就能掌握的,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语文是一门极具魅力和内涵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生不能“正视”语文,仅凭小学的印象就给语文扣上“枯燥”“乏味”“无趣”的帽子,所以接下来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非常“艰巨”了。
(二)课堂教学交流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
我们经过研究会发现,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师生之间在语文课堂上的交流更多地停留在提问和回答模式,这对于新时代的学习课堂来说显然已经“落伍”,使得我们本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牵着鼻子走”的状态,而不是会主动地去思考教师的问题是否存在漏洞,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站位”和思考方式永远是一个学生的角度,而这样的教学课堂根本无法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及反思
(一)运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并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权从教师转交给学生,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可以更加专注,在研究学习课文内容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去讲授信息,而是将课堂内的宝贵时间用来一起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有更加多的时间去跟每一位学生进行对话。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并且结合视频中的内容来设计教学问题:你印象中的北方冬天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到哪些描写冬天的词汇?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好我们认知中的冬天有哪些差异?此类课前学习任务能够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期待,进而更为有效地融入到此后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有助于学生的深层次成长与发展。
(二)实施多元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课堂类型和文学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获取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在学习画面感较强的散文时候,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孔子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个工具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自然而然地理解语文基础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领会主题,培养他们感知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春》是一篇描写细腻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则关于春天的图片作为导入,借助图画让学生进入春天的氛围,产生共情。让学生描述自已眼中春天的样子,将文字和图画结合。随后播放关于春天的音乐。音乐具有直击心灵的神奇功效,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意境,打开视觉和听觉的大门。也可以播放一则《春》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断句,纠正字音,让学生在有韵律的节奏中体会作者笔下的春天。总之,要运用多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以图片、视频等一些形式展现出来,在协调统一中创设良好的多元课堂,让学生在图、声、文并茂中,既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也体味了课文的语言和情境之美,同时为作文积累素材。
(3)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有效及时的评价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朝着核心知识的方向探究,而且还能够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针对性地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要发挥表扬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真诚的、适度的表扬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强化探究的欲望; 具体的、有方向的引导性评价,会使学生重新反思问题,通过反馈评价,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同样,反馈评价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够自己找到问题的所在。
例如,在执教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时,笔者设计了问题:“郦道元没有实地考察,《三峡》是如何成文的?”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所参阅的文学资料,了解《三峡》与作者融合的诗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从而理解作者独特的美学理念。学生的讨论发言很活跃,推理也有理有据。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不应该删去郦道元与《水经注》的内容,因为《水经注》虽然有失实的地方,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郦道元的无奈,从而理解南北朝历史的特点,以及郦道元身.上所体现的民族融合观。有的学生则认为删去更好,因为这样做首先不会造成历史误读,以为郦道元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去过南方,其次是《水经注》是山水游记的典范,文学成就要比地理学方面的价值更大。显然,无论学生有怎样的看法,他们已经能从语文的角度去反观其他学科,并能正确看待《水经注》的文化影响力,思辨能力与跨学科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好语文知识的特征,根据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切入,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颇具灵性的语文课堂,以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与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志.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 2019.
[2] 李瑞茶.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3):27.
[3] 吴长永.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J]. 南北桥, 2020, 000(008):141.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人们对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教师需从读、写、听、说等方面出发,全力打造互动、自由、开放的有效课堂,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存在“误解”
很多学生对于语文一直存在很多误解,最为鲜明的就是认为语文这门学科过于“简单”,而初中年级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结束小学学习进入到初中阶段,对于学习和这个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正在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语文,这门很基础的学科,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这门学科仅仅是通过读读书就能掌握的,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语文是一门极具魅力和内涵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生不能“正视”语文,仅凭小学的印象就给语文扣上“枯燥”“乏味”“无趣”的帽子,所以接下来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非常“艰巨”了。
(二)课堂教学交流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
我们经过研究会发现,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师生之间在语文课堂上的交流更多地停留在提问和回答模式,这对于新时代的学习课堂来说显然已经“落伍”,使得我们本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牵着鼻子走”的状态,而不是会主动地去思考教师的问题是否存在漏洞,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站位”和思考方式永远是一个学生的角度,而这样的教学课堂根本无法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及反思
(一)运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并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权从教师转交给学生,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可以更加专注,在研究学习课文内容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去讲授信息,而是将课堂内的宝贵时间用来一起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有更加多的时间去跟每一位学生进行对话。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并且结合视频中的内容来设计教学问题:你印象中的北方冬天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到哪些描写冬天的词汇?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好我们认知中的冬天有哪些差异?此类课前学习任务能够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期待,进而更为有效地融入到此后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有助于学生的深层次成长与发展。
(二)实施多元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课堂类型和文学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获取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在学习画面感较强的散文时候,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孔子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个工具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自然而然地理解语文基础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领会主题,培养他们感知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春》是一篇描写细腻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则关于春天的图片作为导入,借助图画让学生进入春天的氛围,产生共情。让学生描述自已眼中春天的样子,将文字和图画结合。随后播放关于春天的音乐。音乐具有直击心灵的神奇功效,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意境,打开视觉和听觉的大门。也可以播放一则《春》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断句,纠正字音,让学生在有韵律的节奏中体会作者笔下的春天。总之,要运用多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以图片、视频等一些形式展现出来,在协调统一中创设良好的多元课堂,让学生在图、声、文并茂中,既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也体味了课文的语言和情境之美,同时为作文积累素材。
(3)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有效及时的评价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朝着核心知识的方向探究,而且还能够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针对性地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要发挥表扬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真诚的、适度的表扬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强化探究的欲望; 具体的、有方向的引导性评价,会使学生重新反思问题,通过反馈评价,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同样,反馈评价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够自己找到问题的所在。
例如,在执教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时,笔者设计了问题:“郦道元没有实地考察,《三峡》是如何成文的?”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所参阅的文学资料,了解《三峡》与作者融合的诗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从而理解作者独特的美学理念。学生的讨论发言很活跃,推理也有理有据。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不应该删去郦道元与《水经注》的内容,因为《水经注》虽然有失实的地方,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郦道元的无奈,从而理解南北朝历史的特点,以及郦道元身.上所体现的民族融合观。有的学生则认为删去更好,因为这样做首先不会造成历史误读,以为郦道元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去过南方,其次是《水经注》是山水游记的典范,文学成就要比地理学方面的价值更大。显然,无论学生有怎样的看法,他们已经能从语文的角度去反观其他学科,并能正确看待《水经注》的文化影响力,思辨能力与跨学科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好语文知识的特征,根据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切入,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颇具灵性的语文课堂,以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与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志.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 2019.
[2] 李瑞茶.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3):27.
[3] 吴长永.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J]. 南北桥, 2020, 000(00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