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探讨,以典型人物范进中举前后为例,以分论点方法进行评论,以小见大,论述作品讽刺的表现手法,揭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道理,对当今社会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讽刺 辛辣的讽刺 借鉴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84-02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古典的讽刺小说。对,《儒林外史》这部讽刺杰作在艺术形象方面的描写,鲁迅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文从吴敬梓讽刺的典型人物--范进中举前后为切入点,来谈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讽刺,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地把它指出来",这是《儒林外史》的特点。
第三回写范进中举一事,范进是一个从二十岁起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二十余次都没有考取的老童生,生活非常穷困,当他要向势力的丈人胡屠夫借盘缠进城参加乡试的时候,马上被他唾了一脸,夹七夹八"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然而穷困潦倒的范进中举之后,胡屠夫又换了另一嘴脸。原来"尖嘴猴腮的癞哈蟆"立刻成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天上星宿"岳丈大人对女婿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自此以后,接连不断地许多人来奉承他,真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作者描写范进中举一节中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让主人公自己行动,表现出一个个趋炎附的丑恶面目和封建等级森严的科举制度,而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自己行动"来作深刻的讽刺。
揭示矛盾,进而暴露人物的丑恶本质,这是《儒林外史》中常见的一种讽刺手法。作者善于把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集中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让讽刺的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
范进进学秀才时,胡屠夫"拿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但对范进却像凶神恶煞一般;范进想找他借点盘费去参加乡试时,被他骂得"狗血喷头";范进中举人时,胡屠夫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口口声不离"贤婿""老爷",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人面逐高低",岂只胡屠夫一人!作者刻画具体的人物,评击和讽刺的却是当时恶浊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善于将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起来,使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
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的泪水的笔来描绘封建社会那副变形的图画的。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生活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所谓"含泪的喜剧"正是这种色调。
《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
在当时,科举考试和升官发财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出现沉迷举业,花白胡须的范进考过二十余次,最终是"龙头属老成"。由此可见作者讽刺的人物和事情是当时社会真实生活的写照,他巧妙地将讽刺的喜剧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缴辞之妙选,亦阻击之辣手矣",这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具有深邃的洞察力,能够透过事物错综复杂的表象,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并且善于把这种本质的东西,借助于再现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描示出来。如第七回官居学道的范进,竟连苏轼是哪一朝人也闹不清楚。他满脑子只记挂着应付关节,要找出老师吩咐他提拔的荀玫的卷子来。当幕客门拿数百年前的苏轼跟他开玩笑时,他却愁眉苦脸地说:"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恩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这便是精通八股文的范学道闹的笑话,从侧面抨击和嘲讽所谓的包罗万象的精华的八股文。
在《儒林外史》里采用了夸张的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发疯,显然也是夸张,然而他那种疯狂地醉心科举,追求功名的事实,在当时是确实存在的,这些都是有现实生活为根据,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是现实生活的最大概括和最高集中,所以使人读来非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倒像放大镜放大似的,使人一目了然,觉得这些东西的存在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这说明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能够更好地暴露问题的本质,从而取得更加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
作为讽刺艺术小说,《儒林外史》的成就是杰出的,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
【关键词】讽刺 辛辣的讽刺 借鉴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84-02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古典的讽刺小说。对,《儒林外史》这部讽刺杰作在艺术形象方面的描写,鲁迅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文从吴敬梓讽刺的典型人物--范进中举前后为切入点,来谈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讽刺,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地把它指出来",这是《儒林外史》的特点。
第三回写范进中举一事,范进是一个从二十岁起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二十余次都没有考取的老童生,生活非常穷困,当他要向势力的丈人胡屠夫借盘缠进城参加乡试的时候,马上被他唾了一脸,夹七夹八"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然而穷困潦倒的范进中举之后,胡屠夫又换了另一嘴脸。原来"尖嘴猴腮的癞哈蟆"立刻成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天上星宿"岳丈大人对女婿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自此以后,接连不断地许多人来奉承他,真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作者描写范进中举一节中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让主人公自己行动,表现出一个个趋炎附的丑恶面目和封建等级森严的科举制度,而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自己行动"来作深刻的讽刺。
揭示矛盾,进而暴露人物的丑恶本质,这是《儒林外史》中常见的一种讽刺手法。作者善于把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集中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让讽刺的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
范进进学秀才时,胡屠夫"拿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但对范进却像凶神恶煞一般;范进想找他借点盘费去参加乡试时,被他骂得"狗血喷头";范进中举人时,胡屠夫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口口声不离"贤婿""老爷",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人面逐高低",岂只胡屠夫一人!作者刻画具体的人物,评击和讽刺的却是当时恶浊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善于将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起来,使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
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的泪水的笔来描绘封建社会那副变形的图画的。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生活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所谓"含泪的喜剧"正是这种色调。
《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
在当时,科举考试和升官发财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出现沉迷举业,花白胡须的范进考过二十余次,最终是"龙头属老成"。由此可见作者讽刺的人物和事情是当时社会真实生活的写照,他巧妙地将讽刺的喜剧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缴辞之妙选,亦阻击之辣手矣",这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具有深邃的洞察力,能够透过事物错综复杂的表象,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并且善于把这种本质的东西,借助于再现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描示出来。如第七回官居学道的范进,竟连苏轼是哪一朝人也闹不清楚。他满脑子只记挂着应付关节,要找出老师吩咐他提拔的荀玫的卷子来。当幕客门拿数百年前的苏轼跟他开玩笑时,他却愁眉苦脸地说:"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恩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这便是精通八股文的范学道闹的笑话,从侧面抨击和嘲讽所谓的包罗万象的精华的八股文。
在《儒林外史》里采用了夸张的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发疯,显然也是夸张,然而他那种疯狂地醉心科举,追求功名的事实,在当时是确实存在的,这些都是有现实生活为根据,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是现实生活的最大概括和最高集中,所以使人读来非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倒像放大镜放大似的,使人一目了然,觉得这些东西的存在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这说明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能够更好地暴露问题的本质,从而取得更加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
作为讽刺艺术小说,《儒林外史》的成就是杰出的,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