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人们开始逐渐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对自身的文化涵养也越来越注重,而图书馆内的大量书籍资源,为广大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服务平台。若将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相结合起来,在发挥彼此各自优势的同时,还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便来推动提升我们国家全民文化素质。本文就开展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方面入手,并就当前我国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本人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够对今后在共建共享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136-02
现阶段,图书馆的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其不仅能够传播知识信息,还是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所以国家和高校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完善图书馆的资源。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去图书馆中追求知识,这与当前公共图书馆有限的资源产生了矛盾。高校图书馆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标志,故在此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最新的图书、文献等,不断完善馆内的资源。但其主要是面对的本校学者、教师和学生,服务对象较为单一。而公共图书馆由于面向的是社会人员,服务对象出现了层次化,但政府在此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图书资源相对不足,若是能够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仅能够缓解上述矛盾,还能够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有助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1,2]
一、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高校大多是学术科研的地方,需要对当前最新的领域及时了解,这就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也是国家高校在图书馆方面资金投入的重点。但对于一些过期的文献,在高校内对其利用的效率可能就会降低,造成了一些资源浪费。而在社会中不需要那么前瞻性的文献,对非科研人员有可能会起到一定的用处。若将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那么可以解决高校内的文献利用率低的问题,避免在购买文献上面的部分资源重叠。另外将高校内的图书文献资源面向全体社会人们,还可以促进地方特色经济、文化的建设,带来多方面的效益。[2]
(二)缓解人们图书资源的需求与公共图书馆有限资源的矛盾
随着信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当前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明显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关消息报道,2015年武汉市区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为1.6册,而在2011年全国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却为0.52册,人均购书经费为1.05元。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不论从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方面还是藏书量方面均表现出远远不足。而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走向国际化,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也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急切需要准确的消息。在这种所需信息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当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当前馆内的资源,根据社会的需求,深度开发文献资源,在做好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同时积极同公共图书馆共建更好的为人们服务的资源。[2,3]
(三)能够满足广大高校学生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理论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开始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人才,按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科研立项,逐步实行开放式教育,打破全封闭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科研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本校图书馆内的资源,而对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对社会人才的结构信息等则难以获取,需要从社会渠道中得知,因此开展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高校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同社会的交流沟通,扩宽高校图书馆信息的渠道,更好地为本校师生所服务。[2-4]
二、在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
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方式比较常见的有融合式和松散式。其中融合式是指双方将彼此各自的门户都打破,进行部门合并、业务重组,但较多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将公共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融入高校图书馆资源内,实现经费统一使用、文献资源统一安排等;而送散式则指的是共建共享的彼此双方均保留原来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各个馆之间的管理工作仍然同资源未共建共享之前一样,保持其独立性,只是将文献资源进行共建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多馆联合办学等,这也是开展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中最为简单的方式。[5]
(二)共建共享图书馆地址的选择
为了避免社会人员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影响及进入高校校园后的不适应性,同时方便校外的社会用户读者找寻。另外还应考虑是否有充足的停车位置,来减少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还应当考虑搬运图书的经济成本,应当考虑将共建共享的图书馆地址选择在高校附近较为宽阔的地段。[5]
(三)图书资源和图书馆管理人员方面
由于是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共建的管理员应当面向的是社会的全体人员,各种群体,对用户提出的需求,都应当及时准确高效地提供服务,对馆内的图书资源应当是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决策、统一整合,借助于全新的网络自动化系统,规范、协调使用,对于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定期评估,设立统一、透明的制度,防止双方的管理人员有不平等的待遇。[5]
(四)加大在共建共享图书馆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若采用融合式的合作方式,那么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之间就要签订一定的协议,明确指出在共建共享图书馆运营过程中应承担的经费力度,避免在运营过程中领导管理人员的不必要的纠纷,但对于具体的分配计划应当是由两馆双方进行独立制定,若是采用松散式的合作方式,对于投入的图书资源彼此也要有一定的明确经费账目,只有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及办公费用的持续投入,才能够保证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正常运行。[5] 三、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建立开放型的图书馆理念
在具体实施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中,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当转变管理理念,在伴随着学校逐渐向开放型高校转变的同时,也将开放型的图书馆理念深入所有图书馆管理人员,将服务层次不再局限于本校的师生,将图书资源逐步向社会开放。为了更好更全面地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资源多元化的需求,可以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同时将向社会开放转变为图书馆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让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够获取图书馆资源。[3]
(二)积极开展纸质文献互相借阅服务
推广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应当以推进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在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之间,积极开展纸质文献互相借阅服务,采取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内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将馆内的信息资源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另外高校图书馆还能够吸收公共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丰富其信息馆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实行“一卡通”的方法,读者只要持有了“一卡通”就能够在图书馆内进行资源的搜集、阅览。另外,还不需受地点的限制,让读者在任何一个地点均可以借书、还书,为读者节省大量宝贵时间。[3,6]
(三)充分利用好数字化资源为社会群众服务
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将计算机同网络通信相结合,把存在于社会中各个方面的的科技、经济、管理等一些重要信息进行采集和吸收,在图书馆藏的依托下,充分利用好网络的文献传递功能,建立完善的网上文献传递服务质量体系,提高广大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尽量地满足其对所需信息的需求。[3,7]
(四)开展在社区内的图书流动服务
在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发挥高校进一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经学校图书馆定期整理一些与社区服务有关的图书、文献资源(如文学艺术、医药保健、科普养生等),通过公共图书馆向下面的社区发放到特定的社区阅览室,并在不同的社区范围内定期流动更新,这样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对在全国全面推广全民读书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老师还可以定期到公共图书馆参观阅览其特定的馆藏图书等。[3,6]
(五)为当地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以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针对企业产品信息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企业投资评估、可性行分析等投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当前的国际市场行情,就企业的特定产品营销渠道等提供外贸信息服务等。这些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等的服务不仅能够让当地的企业对当前的国际形式有准确的把握,为科研、生产等时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还可以让高校图书馆内的情报信息人员及时了解到社会对何种人才的需求,为高校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另外由于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可以组织本校的学生到企业中去,增加学生们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理论 实践的综合能力。[3]
四、结束语
我国在对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将互联网技术和现在信息媒体技术的介入,在近年来图书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但仍存在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众多与之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同努力,将图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不断完善,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所服务。
【参考文献】
[1]谷新梅.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探[J].科技视界,2014(32):56-56.
[2]苑雪.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09):38-39.
[3]高祀亮,顾海明,李德成,等.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初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01):116-119.
[4]周国华,李蔚蔚.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J].现代情报,2004,24(08):105-106.
[5]刘胜.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模式研究[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5(01):006.
[6]张圣.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J].经营管理者,2016(05):234.
[7]黄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模式的构建[J].采写编2016(01):57.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136-02
现阶段,图书馆的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其不仅能够传播知识信息,还是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所以国家和高校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完善图书馆的资源。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去图书馆中追求知识,这与当前公共图书馆有限的资源产生了矛盾。高校图书馆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标志,故在此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最新的图书、文献等,不断完善馆内的资源。但其主要是面对的本校学者、教师和学生,服务对象较为单一。而公共图书馆由于面向的是社会人员,服务对象出现了层次化,但政府在此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图书资源相对不足,若是能够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仅能够缓解上述矛盾,还能够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有助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1,2]
一、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高校大多是学术科研的地方,需要对当前最新的领域及时了解,这就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也是国家高校在图书馆方面资金投入的重点。但对于一些过期的文献,在高校内对其利用的效率可能就会降低,造成了一些资源浪费。而在社会中不需要那么前瞻性的文献,对非科研人员有可能会起到一定的用处。若将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那么可以解决高校内的文献利用率低的问题,避免在购买文献上面的部分资源重叠。另外将高校内的图书文献资源面向全体社会人们,还可以促进地方特色经济、文化的建设,带来多方面的效益。[2]
(二)缓解人们图书资源的需求与公共图书馆有限资源的矛盾
随着信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当前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明显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关消息报道,2015年武汉市区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为1.6册,而在2011年全国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却为0.52册,人均购书经费为1.05元。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不论从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方面还是藏书量方面均表现出远远不足。而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走向国际化,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也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急切需要准确的消息。在这种所需信息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当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当前馆内的资源,根据社会的需求,深度开发文献资源,在做好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同时积极同公共图书馆共建更好的为人们服务的资源。[2,3]
(三)能够满足广大高校学生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理论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开始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人才,按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科研立项,逐步实行开放式教育,打破全封闭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科研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本校图书馆内的资源,而对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对社会人才的结构信息等则难以获取,需要从社会渠道中得知,因此开展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高校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同社会的交流沟通,扩宽高校图书馆信息的渠道,更好地为本校师生所服务。[2-4]
二、在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
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方式比较常见的有融合式和松散式。其中融合式是指双方将彼此各自的门户都打破,进行部门合并、业务重组,但较多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将公共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融入高校图书馆资源内,实现经费统一使用、文献资源统一安排等;而送散式则指的是共建共享的彼此双方均保留原来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各个馆之间的管理工作仍然同资源未共建共享之前一样,保持其独立性,只是将文献资源进行共建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多馆联合办学等,这也是开展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中最为简单的方式。[5]
(二)共建共享图书馆地址的选择
为了避免社会人员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影响及进入高校校园后的不适应性,同时方便校外的社会用户读者找寻。另外还应考虑是否有充足的停车位置,来减少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还应当考虑搬运图书的经济成本,应当考虑将共建共享的图书馆地址选择在高校附近较为宽阔的地段。[5]
(三)图书资源和图书馆管理人员方面
由于是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共建的管理员应当面向的是社会的全体人员,各种群体,对用户提出的需求,都应当及时准确高效地提供服务,对馆内的图书资源应当是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决策、统一整合,借助于全新的网络自动化系统,规范、协调使用,对于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定期评估,设立统一、透明的制度,防止双方的管理人员有不平等的待遇。[5]
(四)加大在共建共享图书馆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若采用融合式的合作方式,那么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之间就要签订一定的协议,明确指出在共建共享图书馆运营过程中应承担的经费力度,避免在运营过程中领导管理人员的不必要的纠纷,但对于具体的分配计划应当是由两馆双方进行独立制定,若是采用松散式的合作方式,对于投入的图书资源彼此也要有一定的明确经费账目,只有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及办公费用的持续投入,才能够保证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正常运行。[5] 三、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建立开放型的图书馆理念
在具体实施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中,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当转变管理理念,在伴随着学校逐渐向开放型高校转变的同时,也将开放型的图书馆理念深入所有图书馆管理人员,将服务层次不再局限于本校的师生,将图书资源逐步向社会开放。为了更好更全面地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资源多元化的需求,可以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同时将向社会开放转变为图书馆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让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够获取图书馆资源。[3]
(二)积极开展纸质文献互相借阅服务
推广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应当以推进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在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之间,积极开展纸质文献互相借阅服务,采取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内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将馆内的信息资源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另外高校图书馆还能够吸收公共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丰富其信息馆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实行“一卡通”的方法,读者只要持有了“一卡通”就能够在图书馆内进行资源的搜集、阅览。另外,还不需受地点的限制,让读者在任何一个地点均可以借书、还书,为读者节省大量宝贵时间。[3,6]
(三)充分利用好数字化资源为社会群众服务
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将计算机同网络通信相结合,把存在于社会中各个方面的的科技、经济、管理等一些重要信息进行采集和吸收,在图书馆藏的依托下,充分利用好网络的文献传递功能,建立完善的网上文献传递服务质量体系,提高广大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尽量地满足其对所需信息的需求。[3,7]
(四)开展在社区内的图书流动服务
在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发挥高校进一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经学校图书馆定期整理一些与社区服务有关的图书、文献资源(如文学艺术、医药保健、科普养生等),通过公共图书馆向下面的社区发放到特定的社区阅览室,并在不同的社区范围内定期流动更新,这样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对在全国全面推广全民读书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老师还可以定期到公共图书馆参观阅览其特定的馆藏图书等。[3,6]
(五)为当地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以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针对企业产品信息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企业投资评估、可性行分析等投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当前的国际市场行情,就企业的特定产品营销渠道等提供外贸信息服务等。这些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等的服务不仅能够让当地的企业对当前的国际形式有准确的把握,为科研、生产等时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还可以让高校图书馆内的情报信息人员及时了解到社会对何种人才的需求,为高校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另外由于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可以组织本校的学生到企业中去,增加学生们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理论 实践的综合能力。[3]
四、结束语
我国在对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将互联网技术和现在信息媒体技术的介入,在近年来图书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但仍存在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众多与之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同努力,将图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不断完善,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所服务。
【参考文献】
[1]谷新梅.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探[J].科技视界,2014(32):56-56.
[2]苑雪.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09):38-39.
[3]高祀亮,顾海明,李德成,等.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初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01):116-119.
[4]周国华,李蔚蔚.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J].现代情报,2004,24(08):105-106.
[5]刘胜.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模式研究[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5(01):006.
[6]张圣.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J].经营管理者,2016(05):234.
[7]黄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模式的构建[J].采写编2016(01):57.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