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意义就是行之有效地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然而多年来,“分数论成败”、“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异化为“以分为本”和“以知识为本”。教师将考试作为法宝,学生将分数视为命根,教师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对学生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扭曲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紧紧地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应由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差异,重视差异,在教学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成为有个性、有智慧、有向往、有追求的人。做为教师,我们要时刻铭记“以人为本、面向主体、因材施教”的理念,把整个教育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活动的指挥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在思想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所进行的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沟通。现代教育倡导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都是有差异的,必须尊重每个人存在的差异,认识、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其次,教师的行为要有助于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放开的状态。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权威者”自居,或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最大限度地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愉悦、团结友爱合作的良好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只有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策略。
三,以人为本采用分组模块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差异,重视差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我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发现,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性强,易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根据学业状况分成若干组,学生在课题小组中充分学习,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自信,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同时在教学中也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说:“人的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只是少数人具有,后者是所有人应该具有的。”因此,我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将来的谋职就业打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让他们搞一些小制作和教具。由于引导正确,有一大批学生独立完成了小制作。同时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比赛,对于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增大和带动本班学生参与创新与实践的积极性。
五、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心剂。我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发现,学生认为本门课程枯燥乏味,理论性强,这是由于他们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低,学习往往是被动的,久而久之产生恐惧心理。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动力,用生活实例来加深概念的理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点一节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课件演示和启发讲授法。课件演示—讨论—归纳总结,重点應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图形、原理构造、运动特点等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妨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可能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学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教育之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要想有所突破,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处理能力、教学的监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前沿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教师应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现象的出现,用现代的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溶入学科新成果、新信息,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反馈、控制、调节。可以说教师的反省思维就是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教育的具体体现。教师只有在其有效的教学研究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学实际问题,才能对新的问题更敏感、更有创建。创造教育是使教师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自身的自我超越和发展。
总之,创新教育其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意义就是行之有效地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然而多年来,“分数论成败”、“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异化为“以分为本”和“以知识为本”。教师将考试作为法宝,学生将分数视为命根,教师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对学生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扭曲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紧紧地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应由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差异,重视差异,在教学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成为有个性、有智慧、有向往、有追求的人。做为教师,我们要时刻铭记“以人为本、面向主体、因材施教”的理念,把整个教育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活动的指挥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在思想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所进行的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沟通。现代教育倡导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都是有差异的,必须尊重每个人存在的差异,认识、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其次,教师的行为要有助于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放开的状态。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权威者”自居,或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最大限度地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愉悦、团结友爱合作的良好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只有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策略。
三,以人为本采用分组模块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差异,重视差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我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发现,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性强,易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根据学业状况分成若干组,学生在课题小组中充分学习,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自信,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同时在教学中也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说:“人的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只是少数人具有,后者是所有人应该具有的。”因此,我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将来的谋职就业打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让他们搞一些小制作和教具。由于引导正确,有一大批学生独立完成了小制作。同时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比赛,对于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增大和带动本班学生参与创新与实践的积极性。
五、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心剂。我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发现,学生认为本门课程枯燥乏味,理论性强,这是由于他们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低,学习往往是被动的,久而久之产生恐惧心理。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动力,用生活实例来加深概念的理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点一节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课件演示和启发讲授法。课件演示—讨论—归纳总结,重点應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图形、原理构造、运动特点等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妨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可能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学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教育之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要想有所突破,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处理能力、教学的监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前沿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教师应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现象的出现,用现代的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溶入学科新成果、新信息,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反馈、控制、调节。可以说教师的反省思维就是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教育的具体体现。教师只有在其有效的教学研究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学实际问题,才能对新的问题更敏感、更有创建。创造教育是使教师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自身的自我超越和发展。
总之,创新教育其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