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媒体加强黄河水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评《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

来源 :灌溉排水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k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18日郑州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水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挖掘和传播黄河水文化,是讲好“黄河故事”、塑造黄河文化灵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李振峰、王勤山合著,黄山书社出版的《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是研究黄河三角洲水文化、水历史的优秀专著,对丰富和传承黄河水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不同底部结构形式对一体化泵站内泥沙淤积的影响.[方法]基于多相流计算理论采用CFX软件对一体化泵站内流动特性进行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根据一体化泵站底部流场结构特点,设计了平底底部、锥形底部、台形底部和椭圆形底部等4种底部结构形式,计算结果得到试验的验证.[结果]采用平底底部(方案一)和椭圆形底部(方案四)的一体化泵站内存在明显的泥沙淤积,采用锥形底部(方案二)和台形底部(方案三)一体化泵站内未见明显泥沙淤积.在设计流量工况下方案一至方案四中叶轮进口的流速均匀度分别为86.5%、90.7%、94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全球气候变化,暴雨内涝成为现阶段威胁城市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探寻暴雨内涝产生的原因,规范城市排水管理措施是当务之急.《水利工程概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该书以现代水利工程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工程的应用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分类、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要求、安全分析和工程运行等内容,旨在使学习者初步掌握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的主要范畴、工程的组成及作用,了解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趋势,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期刊
采用营养液水培番茄幼苗的方式,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MT)对NaHCO3胁迫(50 mmol·L-1)下\'里格尔87-5\'加工番茄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3胁迫(MT0处理)导致番茄幼苗供体侧OEC(放氧复合体)和PSII受体侧受到损伤,PSII反应中心活性、电子传递效率和光化学效率均下降,导致Pn、Gs分别降低了66.21%和82.36%.叶面喷施100~400μmol·L-1 MT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变NaHCO3胁迫下
为探讨磷肥下移深度对苜蓿越冬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年7月1日播种,以\'北极熊\'紫花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磷肥下移深度处理:施地表、距离地表7.5、15、22.5、30 cm(分别以S0、S1、S2、S3、S4表示),并以不施肥为对照(CK),于越冬期对苜蓿根颈进行模拟低温处理(4℃、-10℃、-20℃和-30℃),测定相对电导率、含氮保护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温度的下降,苜蓿根颈相对电导率表现为持续增长,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
在大型半自动控制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不同底墒(350、450、650 mm)为主处理,生育期补灌量(0、56.3、78.1、100 mm)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底墒和补灌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补灌条件下,0~200 cm土壤有效底墒最大利用率为42.6%~74.2%,其中0~50 cm为92.2%~123.4%,50 cm以下为53.9%~65.3%,能保持到冬小麦抽穗.随着补灌量的增加,高、中、低底墒0~200 cm土层有效底墒利用率增加.高、中、低底墒高
研究了西辽河平原灌区3种主要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大田对比试验,以农华101为供试品种,大小垄种植(小垄行距40 cm,大垄行距80 cm),种植密度7.5万株·hm-2,在设定的灌溉定额下(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为3150 m3·hm-2、传统畦灌为4500 m3·hm-2),测定和分析了玉米根系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及籽粒产量.玉米籽粒产量浅埋滴灌和传统畦灌均高于膜下滴灌,且与膜下滴灌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2017年分别提高了5.75%和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水利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如何利用实践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水利人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水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
期刊
为减缓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本试验于2020年3―10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单作蚕豆(IB)、单作大豆(IS)、单作马铃薯(IP)、马铃薯间作大豆(PS)、马铃薯间作蚕豆(PB)5种不同种植模式,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氮素含量、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宁南山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间作整体上提高了马铃薯根、茎、块茎的氮素含量和分配比例,降低了叶部氮素含量和分配比例.PS有效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降低了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碱解氮含量除苗期和成熟期外均以PS最高,
水是生命之源,黄河、长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是一部水利的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次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期刊
为探究增密种植下浅埋滴灌水氮减量对玉米根冠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传统畦灌常规施氮量(300 kg·hm-2)和常规灌溉量(4000 m3·hm-2)为对照(CK),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以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50%(W2)和60%(W3)为主处理,以常规施氮量50%(N1)、70%(N2)和100%(N3)为副处理,研究90000株·hm-2密度下浅埋滴灌水氮减量玉米根系分布、干物质积累转运、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根干质量均随灌溉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W2N3和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