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节之际,在祝福短信的“轰炸”中,我收到了一条现在所教学生的短信:“老师,您学识丰富、知识渊博,讲课井井有条、生动有趣。从您的教育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非常喜欢您如同非常喜欢上您的课一样。学生:某某”如果是平时,我一定要追查到底(学校规定携带手机入校是严重违纪),但这次,我却一点也没有“追根求源”的意思。
某某成绩中等,被表扬的机会不多,被批评的机会也少,平时很少言笑,在校内与老师见面也是一笑而过。自从收到这条短信息后,那几天上课我心情格外的好,加之学生们搞的一系列庆教师节活动,我居然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教学思路异常清晰,教学语言生动精彩,教学过程流畅愉悦,课堂高潮不断迭起。我开始留意某某同学的作业、试卷,认真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某某同学虽然有些内向,但十分内秀,上课听讲认真,作业清晰工整,不时还有些异乎寻常的见解。从此我在课上增多了对他的关注与提问,课外主动创造机会与他交流。他的脸上多了笑容,走路时都挺起了胸膛,人显得自信多了。然而在一次与协作组交流的会上,外语老师说收到某某同学一条说喜欢上自己课的短信,一连兴奋了好几天,其他几位老师也纷纷掏出手机,经核对,短信的内容居然只字不差——我们同时遭遇了学生的“阳光暗计”。
一条明显带有“吹嘘讨好”意思的短信竟然能够让老师沾沾自喜这么长时间,事情“败露”后,老师们并没有一点被“愚弄”的感觉,而津津乐道的仍是那几天的愉悦心情。可见老师是多么需要学生的欣赏,需要学生用真心去赏识。
学校总是强调学生是弱势群体,需要关心爱护,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教师也非强者,同样需要关注保护。很多学校总是在不同阶段安排“学生评教”活动,要求学生提出對老师的要求,有时候甚至进行师生“面对面”,充分“调动”学生给老师提建议和意见。本来就在家骄纵惯了的学生有时“口无遮拦”,“提建议”变成了对教师的“指责”甚至是“批判”,学生自己学不好,成绩提不高,好像责任全在老师,都是教师的错。很多校领导还经常摆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名言,让教师们有口难言。这样的活动搞过之后,师生关系融洽的少,情绪对立的多,结果可想而知。
曾有一段非常令人悦服的论述:“如果让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但如果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被他人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奋斗目标;生活在友善中,他就懂得了这世界充满希望……”孩子是如此,教师也是这样:“如果生活在嘲笑中,他学会羞愧:如果生活在羞辱中,他学会自卑;但如果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如果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感激与自强……”
理解是相互的,欣赏也是相互的。教育界提倡更多的是“欣赏你的学生”,大搞“赏识教育”,但我认为有必要为学生补一课“喜欢你的老师”“热爱你的老师”“欣赏你的老师”。“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其师,信其道”也是教育古训,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其教育效果一定不同凡响。让我们改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真理,我更爱我师。”
每个老师身上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他或许不善言辞,但他学识渊博;他或许严厉有加,但他爱心无限;他或许不太注重仪表,但他讲究知识的总结与条理。我们不必苛求每位老师知识丰富如教授,语言诙谐象小品演员,课堂组织似主持人,教学生动犹如表演魔术。一方面教师应该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养,强化教学艺术;另一方面也要教学生去欣赏任课老师,让学生学会接纳与自我调节,学会宽容与理解。两者相得益彰,教育之花定会在相互欣赏的沃土中姹紫嫣红。
某某成绩中等,被表扬的机会不多,被批评的机会也少,平时很少言笑,在校内与老师见面也是一笑而过。自从收到这条短信息后,那几天上课我心情格外的好,加之学生们搞的一系列庆教师节活动,我居然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教学思路异常清晰,教学语言生动精彩,教学过程流畅愉悦,课堂高潮不断迭起。我开始留意某某同学的作业、试卷,认真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某某同学虽然有些内向,但十分内秀,上课听讲认真,作业清晰工整,不时还有些异乎寻常的见解。从此我在课上增多了对他的关注与提问,课外主动创造机会与他交流。他的脸上多了笑容,走路时都挺起了胸膛,人显得自信多了。然而在一次与协作组交流的会上,外语老师说收到某某同学一条说喜欢上自己课的短信,一连兴奋了好几天,其他几位老师也纷纷掏出手机,经核对,短信的内容居然只字不差——我们同时遭遇了学生的“阳光暗计”。
一条明显带有“吹嘘讨好”意思的短信竟然能够让老师沾沾自喜这么长时间,事情“败露”后,老师们并没有一点被“愚弄”的感觉,而津津乐道的仍是那几天的愉悦心情。可见老师是多么需要学生的欣赏,需要学生用真心去赏识。
学校总是强调学生是弱势群体,需要关心爱护,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教师也非强者,同样需要关注保护。很多学校总是在不同阶段安排“学生评教”活动,要求学生提出對老师的要求,有时候甚至进行师生“面对面”,充分“调动”学生给老师提建议和意见。本来就在家骄纵惯了的学生有时“口无遮拦”,“提建议”变成了对教师的“指责”甚至是“批判”,学生自己学不好,成绩提不高,好像责任全在老师,都是教师的错。很多校领导还经常摆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名言,让教师们有口难言。这样的活动搞过之后,师生关系融洽的少,情绪对立的多,结果可想而知。
曾有一段非常令人悦服的论述:“如果让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但如果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被他人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奋斗目标;生活在友善中,他就懂得了这世界充满希望……”孩子是如此,教师也是这样:“如果生活在嘲笑中,他学会羞愧:如果生活在羞辱中,他学会自卑;但如果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如果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感激与自强……”
理解是相互的,欣赏也是相互的。教育界提倡更多的是“欣赏你的学生”,大搞“赏识教育”,但我认为有必要为学生补一课“喜欢你的老师”“热爱你的老师”“欣赏你的老师”。“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其师,信其道”也是教育古训,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其教育效果一定不同凡响。让我们改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真理,我更爱我师。”
每个老师身上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他或许不善言辞,但他学识渊博;他或许严厉有加,但他爱心无限;他或许不太注重仪表,但他讲究知识的总结与条理。我们不必苛求每位老师知识丰富如教授,语言诙谐象小品演员,课堂组织似主持人,教学生动犹如表演魔术。一方面教师应该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养,强化教学艺术;另一方面也要教学生去欣赏任课老师,让学生学会接纳与自我调节,学会宽容与理解。两者相得益彰,教育之花定会在相互欣赏的沃土中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