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10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所有门诊、住院患者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5个品种,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比例较高(24.76%),其次是头孢菌素类(23.81%);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胃肠道系统;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 结论 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8;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2-151-03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1]。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10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所有门诊、住院患者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05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涉及药品类别与名称、累计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以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05例不良反应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1 d~96岁。见表1。
  2.2 ADR发生时间
  105例报告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具体情况见表2。
  2.3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5个品种,其中喹诺酮类居首位,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其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2.4 ADR累计系统器官
  抗菌药物ADR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及附件,具体累计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见表4。
  2.5 用药情况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95例(90.48%),口服8例(7.62%),外用滴眼液2(1.9%).从统计结果来看,新的一般的ADR有4例(3.81%),严重的有5例(4.76%),一般的有96例(91.43%)。
  2.6 报表评价
  根据卫生部ADR报表标准对105例发生ADR的报表进行评价,发现“很可能”居多,有81例(77.14%),可能的有16例(15.24%),肯定的有8例(7.62%)。出现不良反应后立即给予停药对症处理,治愈的有90例(85.71%),好转的有15例(14.29%),无死亡患者。
  3 讨论
  在收集的105例ADR中,从表1可以看出,从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60岁以上的老人和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生ADR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较多,各系统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增高,且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尤其是药物消除功能减退,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老年人血浆蛋白低,结合药物能力低,因此血浆中活性的游离药物增加,引易引起不良反应[2]。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且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3],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表2可以看出,ADR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40 min内,有69例(65.72%)。所以患者在开始滴注时临床医务人员和临床药师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由表3可以看出ADR发生率以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最多(22例),左氧氟沙星因抗菌谱广、半衰期较长、使用方便、不需皮试等特点,受到临床欢迎,用量逐渐上升[4]。有些医生未按照卫生部38号文件[5]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仅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的泌尿系感染和社区获得性的呼吸道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致使不良反应增加。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复方制剂,其优点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小、是临床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所以临床使用的时候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剂量、方法,防止滥用,过量应用,特别是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本类药物,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
  由表4可以看出,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所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74例,占70.48%),表现为皮疹、瘙痒、红斑、面部潮红等。其次是胃肠道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数患者对症给予停药、减慢滴速、抗过敏等处理后缓解或治愈。这与药品说明书上记载的不良反应很多相一致的,可能是由于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有较强烈的不适感,症状明显,临床易于观察有关。
  这105例ADR中,静脉滴注引起的有95例(90.48%),口服的有8例(7.62%)。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和防御系统的处理,并且pH值、渗透压、微粒及内毒素更易直接影响人体器官和功能[6];另外,输液器的质量、静脉滴速亦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所以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起不良发应,因此临床上用药时应遵循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7-9],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4 结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造成大量耐药细菌的出现,成为许多重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10]。所以临床上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减少和避免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超剂量用药、疗程过长、滴速过快等情况。特别是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及老年人,应密切观察,发生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用药安全[11]。
  [参考文献]
  [1] 毛立新.1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7,9(4):142-143.
  [2] 邓晓梅,苏芬丽,岑剑晖,等.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医院,2012,9(12):46-48.
  [3] 孔永红.12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2(7):126-127.
  [4] 彭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8(18):174-175.
  [5]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6] 王黎霞.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回顾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1,23(9):217-218.
  [7] 瞿敏.45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3):452-454.
  [8] 张敏,方勇,徐济萍.2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28-130.
  [9] 黎波,邱小凌.对开展门诊药学咨询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院,2012,12(9):48-50.
  [10] 吴渺夷.2008年179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63-65.
  [11] 陈小鸿.我院11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73-174.
  (收稿日期:2012-11-22)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改良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减少桡动脉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354例患者,随机表法分为普通组(经桡动脉介入组)和改良法组(改良法经桡动脉介入组),观察桡动脉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人类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hOGG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南郑州和开封地区98例胃癌患者和80例非肿瘤对照组志愿者外周血样,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分析2009-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手足口病流行学特征,探索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及应对措施。方法收集2009~2011年广东省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荔湾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突
目的观察改进护理模式用于防止药物流产患者跌倒事件的实际效果。方法探讨药物流产患者跌倒事件的影响因素,针对患者及护理人员两方面采取护理改进措施,比较护理模式改进前后跌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联合血凝酶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6例观察组使用酚妥拉明联合血凝酶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使用酚妥拉明治疗,比较两组患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切开双钢板内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8月~2012年4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1例,在手术切开双钢板内固定的同时,给予中药汤剂内服、外洗治疗,另与同期仅接受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作对比。 结果 术后8周,观察组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愈合时间分别为(9.0±2.1)个月和(10.2±2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应用Yagel 式方法对胎儿心脏进行快速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选取的330 例孕妇分别采用Yagel 式五个心脏横断面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方法进行胎儿心脏快速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