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所有门诊、住院患者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5个品种,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比例较高(24.76%),其次是头孢菌素类(23.81%);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胃肠道系统;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 结论 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8;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2-151-03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1]。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10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所有门诊、住院患者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05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涉及药品类别与名称、累计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以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05例不良反应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1 d~96岁。见表1。
2.2 ADR发生时间
105例报告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具体情况见表2。
2.3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5个品种,其中喹诺酮类居首位,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其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2.4 ADR累计系统器官
抗菌药物ADR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及附件,具体累计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见表4。
2.5 用药情况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95例(90.48%),口服8例(7.62%),外用滴眼液2(1.9%).从统计结果来看,新的一般的ADR有4例(3.81%),严重的有5例(4.76%),一般的有96例(91.43%)。
2.6 报表评价
根据卫生部ADR报表标准对105例发生ADR的报表进行评价,发现“很可能”居多,有81例(77.14%),可能的有16例(15.24%),肯定的有8例(7.62%)。出现不良反应后立即给予停药对症处理,治愈的有90例(85.71%),好转的有15例(14.29%),无死亡患者。
3 讨论
在收集的105例ADR中,从表1可以看出,从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60岁以上的老人和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生ADR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较多,各系统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增高,且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尤其是药物消除功能减退,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老年人血浆蛋白低,结合药物能力低,因此血浆中活性的游离药物增加,引易引起不良反应[2]。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且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3],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表2可以看出,ADR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40 min内,有69例(65.72%)。所以患者在开始滴注时临床医务人员和临床药师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由表3可以看出ADR发生率以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最多(22例),左氧氟沙星因抗菌谱广、半衰期较长、使用方便、不需皮试等特点,受到临床欢迎,用量逐渐上升[4]。有些医生未按照卫生部38号文件[5]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仅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的泌尿系感染和社区获得性的呼吸道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致使不良反应增加。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复方制剂,其优点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小、是临床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所以临床使用的时候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剂量、方法,防止滥用,过量应用,特别是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本类药物,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
由表4可以看出,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所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74例,占70.48%),表现为皮疹、瘙痒、红斑、面部潮红等。其次是胃肠道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数患者对症给予停药、减慢滴速、抗过敏等处理后缓解或治愈。这与药品说明书上记载的不良反应很多相一致的,可能是由于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有较强烈的不适感,症状明显,临床易于观察有关。
这105例ADR中,静脉滴注引起的有95例(90.48%),口服的有8例(7.62%)。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和防御系统的处理,并且pH值、渗透压、微粒及内毒素更易直接影响人体器官和功能[6];另外,输液器的质量、静脉滴速亦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所以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起不良发应,因此临床上用药时应遵循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7-9],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4 结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造成大量耐药细菌的出现,成为许多重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10]。所以临床上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减少和避免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超剂量用药、疗程过长、滴速过快等情况。特别是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及老年人,应密切观察,发生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用药安全[11]。
[参考文献]
[1] 毛立新.1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7,9(4):142-143.
[2] 邓晓梅,苏芬丽,岑剑晖,等.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医院,2012,9(12):46-48.
[3] 孔永红.12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2(7):126-127.
[4] 彭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8(18):174-175.
[5]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6] 王黎霞.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回顾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1,23(9):217-218.
[7] 瞿敏.45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3):452-454.
[8] 张敏,方勇,徐济萍.2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28-130.
[9] 黎波,邱小凌.对开展门诊药学咨询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院,2012,12(9):48-50.
[10] 吴渺夷.2008年179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63-65.
[11] 陈小鸿.我院11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73-174.
(收稿日期:2012-11-22)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8;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2-151-03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1]。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10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所有门诊、住院患者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05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涉及药品类别与名称、累计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以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05例不良反应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1 d~96岁。见表1。
2.2 ADR发生时间
105例报告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具体情况见表2。
2.3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5个品种,其中喹诺酮类居首位,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其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2.4 ADR累计系统器官
抗菌药物ADR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及附件,具体累计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见表4。
2.5 用药情况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95例(90.48%),口服8例(7.62%),外用滴眼液2(1.9%).从统计结果来看,新的一般的ADR有4例(3.81%),严重的有5例(4.76%),一般的有96例(91.43%)。
2.6 报表评价
根据卫生部ADR报表标准对105例发生ADR的报表进行评价,发现“很可能”居多,有81例(77.14%),可能的有16例(15.24%),肯定的有8例(7.62%)。出现不良反应后立即给予停药对症处理,治愈的有90例(85.71%),好转的有15例(14.29%),无死亡患者。
3 讨论
在收集的105例ADR中,从表1可以看出,从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60岁以上的老人和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生ADR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较多,各系统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增高,且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尤其是药物消除功能减退,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老年人血浆蛋白低,结合药物能力低,因此血浆中活性的游离药物增加,引易引起不良反应[2]。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且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3],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表2可以看出,ADR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40 min内,有69例(65.72%)。所以患者在开始滴注时临床医务人员和临床药师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由表3可以看出ADR发生率以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最多(22例),左氧氟沙星因抗菌谱广、半衰期较长、使用方便、不需皮试等特点,受到临床欢迎,用量逐渐上升[4]。有些医生未按照卫生部38号文件[5]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仅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的泌尿系感染和社区获得性的呼吸道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致使不良反应增加。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复方制剂,其优点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小、是临床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所以临床使用的时候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剂量、方法,防止滥用,过量应用,特别是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本类药物,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
由表4可以看出,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所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74例,占70.48%),表现为皮疹、瘙痒、红斑、面部潮红等。其次是胃肠道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数患者对症给予停药、减慢滴速、抗过敏等处理后缓解或治愈。这与药品说明书上记载的不良反应很多相一致的,可能是由于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有较强烈的不适感,症状明显,临床易于观察有关。
这105例ADR中,静脉滴注引起的有95例(90.48%),口服的有8例(7.62%)。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和防御系统的处理,并且pH值、渗透压、微粒及内毒素更易直接影响人体器官和功能[6];另外,输液器的质量、静脉滴速亦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所以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起不良发应,因此临床上用药时应遵循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7-9],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4 结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造成大量耐药细菌的出现,成为许多重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10]。所以临床上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减少和避免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超剂量用药、疗程过长、滴速过快等情况。特别是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及老年人,应密切观察,发生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用药安全[11]。
[参考文献]
[1] 毛立新.1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7,9(4):142-143.
[2] 邓晓梅,苏芬丽,岑剑晖,等.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医院,2012,9(12):46-48.
[3] 孔永红.12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2(7):126-127.
[4] 彭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8(18):174-175.
[5]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6] 王黎霞.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回顾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1,23(9):217-218.
[7] 瞿敏.45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3):452-454.
[8] 张敏,方勇,徐济萍.2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28-130.
[9] 黎波,邱小凌.对开展门诊药学咨询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院,2012,12(9):48-50.
[10] 吴渺夷.2008年179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63-65.
[11] 陈小鸿.我院11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73-174.
(收稿日期: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