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那么,我们教师应怎样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学生语言的积累
小学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1.感受语言的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让每一个孩子认识到语文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充满魅力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心甘情愿地接触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就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月光启蒙》中,母亲唱的歌谣、童谣,这样优美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唯有朗读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了。于是,我让男女生轮读,让小组间轮流,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谣,打着节拍朗读着童谣……在富有节奏的朗朗书声中,学生们已经体会到了童谣、歌谣的魅力,就是这些歌谣、童谣,把作者带进了诗的海洋,也把我们的学生带到了诗的世界。
2.强化熟读背诵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例如,《燕子》这篇课文,作者用优美、简练的文字,鲜艳、明快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春天初到时的燕子。第一节是描写外形,我把它改成诗歌的形式,(四句)读来朗朗上口,学生读了三遍后,都能背诵了;第二节,抓住了描写的景物(风、雨、草、叶、花、燕子)和一个“赶”字,让学生认识了描写的形式,第三节寻找到了句式上的相同点(在空中掠过、在湖面上横掠);第四节抓住了两个比喻句,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学生也没有感到背诵的压力。
通过朗读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对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来感悟。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扩大课外阅读量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一提到作文,头就大了,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让学生平时多读点,多积累些,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岂不是美事一件。可现今的小学生,在学校忙于上课、作业,回家一有空闲,就看电视、玩电脑。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新课标提出:小学生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做些课外阅读讲座和多上一些课外阅读指导课,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当学生把看书当成了习惯后,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挑选好书,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课外读物。当然我们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让他们丰富自己的语言。
二、教师言语的感染
培养小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示范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要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语言规范性上做出表率。
1.示范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在备课时,我把每节课的导语、每个环节的衔接语言都会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备。哪些话应放缓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严格把握。上课时,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句精炼,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用语,做到自然、和谐,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提高说话技巧。
例如,我在教五年级的《黄山奇松》一篇课文时的衔接的语言:“(1)黄山“四绝”中,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呢?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2)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哪些奇松?(3)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4)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学生随着老师那导游般的话语,游览了黄山的奇松,不知不觉掌握了三棵奇松的特点。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做导游,带领孩子游览黄山;课后要求学生当爸爸妈妈的小导游。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像导游那样给他们讲述了黄山奇松。有的孩子还说动了家长,暑假要去黄山旅游呢。可见,教师的语言多有魅力呀,不仅给学生示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激励
教师的语言是激励学生语言发展的动力。在我们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回答问题更是怕发生错误难堪,干脆不动脑子。不主动参与交流,怎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在回答问题这关上,一般简单的问题,我总是挑选语言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从不批评他们,而是用温和的语气、期待的目光去鼓励他们,“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回答得很精彩呀,进步不小。”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针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我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提示,“你真会读书,发言精彩,真不愧是我班的佼佼者!”“老师佩服你,把同学的发言整理得那么有条理。”……这样生动、灵活、丰富、多样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犹如坐在春风中,欣喜不已,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教学高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长期工作,实践证明: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教师言语的感染这两个方面抓起,一定会有成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红枫小学)
编辑 武浩然
一、学生语言的积累
小学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1.感受语言的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让每一个孩子认识到语文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充满魅力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心甘情愿地接触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就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月光启蒙》中,母亲唱的歌谣、童谣,这样优美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唯有朗读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了。于是,我让男女生轮读,让小组间轮流,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谣,打着节拍朗读着童谣……在富有节奏的朗朗书声中,学生们已经体会到了童谣、歌谣的魅力,就是这些歌谣、童谣,把作者带进了诗的海洋,也把我们的学生带到了诗的世界。
2.强化熟读背诵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例如,《燕子》这篇课文,作者用优美、简练的文字,鲜艳、明快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春天初到时的燕子。第一节是描写外形,我把它改成诗歌的形式,(四句)读来朗朗上口,学生读了三遍后,都能背诵了;第二节,抓住了描写的景物(风、雨、草、叶、花、燕子)和一个“赶”字,让学生认识了描写的形式,第三节寻找到了句式上的相同点(在空中掠过、在湖面上横掠);第四节抓住了两个比喻句,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学生也没有感到背诵的压力。
通过朗读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对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来感悟。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扩大课外阅读量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一提到作文,头就大了,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让学生平时多读点,多积累些,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岂不是美事一件。可现今的小学生,在学校忙于上课、作业,回家一有空闲,就看电视、玩电脑。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新课标提出:小学生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做些课外阅读讲座和多上一些课外阅读指导课,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当学生把看书当成了习惯后,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挑选好书,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课外读物。当然我们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让他们丰富自己的语言。
二、教师言语的感染
培养小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示范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要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语言规范性上做出表率。
1.示范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在备课时,我把每节课的导语、每个环节的衔接语言都会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备。哪些话应放缓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严格把握。上课时,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句精炼,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用语,做到自然、和谐,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提高说话技巧。
例如,我在教五年级的《黄山奇松》一篇课文时的衔接的语言:“(1)黄山“四绝”中,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呢?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2)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哪些奇松?(3)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4)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学生随着老师那导游般的话语,游览了黄山的奇松,不知不觉掌握了三棵奇松的特点。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做导游,带领孩子游览黄山;课后要求学生当爸爸妈妈的小导游。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像导游那样给他们讲述了黄山奇松。有的孩子还说动了家长,暑假要去黄山旅游呢。可见,教师的语言多有魅力呀,不仅给学生示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激励
教师的语言是激励学生语言发展的动力。在我们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回答问题更是怕发生错误难堪,干脆不动脑子。不主动参与交流,怎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在回答问题这关上,一般简单的问题,我总是挑选语言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从不批评他们,而是用温和的语气、期待的目光去鼓励他们,“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回答得很精彩呀,进步不小。”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针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我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提示,“你真会读书,发言精彩,真不愧是我班的佼佼者!”“老师佩服你,把同学的发言整理得那么有条理。”……这样生动、灵活、丰富、多样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犹如坐在春风中,欣喜不已,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教学高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长期工作,实践证明: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教师言语的感染这两个方面抓起,一定会有成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红枫小学)
编辑 武浩然